APP下载

用好教材新栏目,助力学生阅读起步

2021-12-28范安莉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47期
关键词:亲子共读统编教材

范安莉

【摘要】统编语文教材较以往教材更重视课外阅读的延伸,强调多种方式阅读。“和大人一起读”是新教材的亮点之一,新栏目的用意是通过“和大人一起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语文、喜欢读书。教师要基于实际,准确定位,联合家长,引导亲子共读有效开展,优化实现新栏目的课程价值。

【关键词】统编教材;亲子共读;学生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明确规定“第一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5 万字。”提出“喜欢阅读和感受阅读带来的乐趣,能够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景,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等阅读要求,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统编语文教材在一年级上下两册书新设“和大人一起读”栏目,旨在推动亲子共读氛围的建设,促进亲子感情;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在体验阅读、分享阅读的快乐中培养阅读习惯。

新栏目的编排能很好地帮助学生从课内阅读转向课外阅读,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那么,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和大人一起读”,发挥新栏目的教学价值呢?

一、和谁读:亲子阅读新阵地

“和大人一起读”中的“大人”由不同身份的人组成,可以是教师、家长、长辈等,对于小学生而言,相处时间较长的是教师和家长,所以,“和大人一起读”主要是师生共读和亲子共读。

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说:“统编语文教材把课外阅读纳入课内,目的在于联结学生、家长和教师,为教师指导家长参与到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一个抓手。”“和大人一起读”栏目的设计强调阅读是一种习惯和能力,不仅仅千方百计地将课外阅读课内化,还努力让家长参与到学生课外阅读中。所以,教师主要起组织和引导作用,在课堂进行阅读兴趣的激发,提供阅读学习单,让家长在亲子共读中能更好地陪伴、指导、交流。而亲子共读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新阵地,也是“和大人一起读”的主阵地。家长作为学生在家阅读时的“有协助能力的大人”,为学生提供陪伴和指导。

二、读什么:群文阅读重拓展

“和大人一起读”被编排在一年级两册书每个单元的语文园地里,一共16篇,内容有童谣儿歌、童话故事、短篇美文等,篇幅短小、语言活泼,富有情趣。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单靠教材的文章是不够的,可以根据教材推荐,提炼出阅读主题,整理出单元书单。“和大人一起读”的主体是学生,家长是陪伴和管理学生阅读的主力军。所以,在单元书单的推荐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教师推荐、家长推荐、学生自选。这样能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课外阅读,也提高了家长在阅读活动的参与感和积极性,同时也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读什么”要符合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注重趣味性和图文并茂。如,读完《剪窗花》,教师推荐童谣《蜡笔画》《挂花灯》和绘本《我要剪头发》。家长推荐则从介绍传统民间艺术的书中挑选。而学生的自选书目便可放宽要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新购的书、同伴分享推荐等因素来选择,让学生在快乐阅读中起步。

三、怎么读:环形阅读创精彩

“和大人一起读”主要包括师生共读和亲子共读,课堂激趣,师生共读作为起点,延伸至家庭的亲子共读,为了让学生爱上阅读,坚持阅读,还应回归课堂,由教师创设分享交流和表彰鼓励平台,如此的环形阅读才会更有趣有效,让学生真正地乐在“和大人一起读”。

在环形阅读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新栏目的内涵,在实践中加强与学生和家长的沟通、指导,为学生打好阅读的底色,让学生爱上阅读。

(一)基于实际,准确定位

教师在组织和指导“和大人一起读”这个栏目时,尤其要注意班上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家长对学生的监管能力以及时间对活动的开展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开展活动前,要对平时负责学生学习的家长的身份、家庭亲子阅读时间和方式等做调查。如,发现祖辈负责监督学生学习,离异或贫困家庭的要格外关注,在活动设置上灵活处理。在共读的目标与形式设置上,也要依托调查结果,设计符合自己班学生的可行方案。

(二)营造氛圍,细闻书香

常有家长说:“买了很多书,孩子都不愿意看。孩子只看有图的书,文字多了就不愿意看下去。”“孩子看了好些书,但就是不会写作文”……这些家长把关注点放在阅读的数量、成绩,因学生没有达到他们的阅读目标而感到焦虑。他们都把“共读”的重点放在了“读”而忽略了“共”,所以无法在阅读中和学生产生互动,无法发现学生阅读习惯培养路途中存在的困难,更无法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

“和大人一起读”这个栏目首先是为了营造一种读书的氛围,让大人和孩子一起手捧书本,共读文章。在这样的氛围下,亲子之间通过书本的故事,发现乐趣、明白道理、分享收获。

课堂上,师生共读可抛开字义、词语、结构等支离破碎的理解和分析,和文本来一场阅读之旅。如,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孙悟空打妖怪》,朗朗上口的儿歌,学生可自由朗读、拍手读,在阅读中识字、感受儿歌的韵律。再根据儿歌里出现的人物,讲讲关于《西游记》的故事。在朗朗读书声中,学生会慢慢感受到文字带来的美好,沉浸在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中,从阅读中闻到书香。

(三)掌握方法,静待花开

阅读是一种能力,阅读也要讲究方法。在“和大人一起读”中,大人需根据阅读内容把阅读方法渗透给学生。

在环形阅读的起步——师生共读时,教师“润物细无声”地把阅读方法融入阅读过程,让学生在阅读时既畅游文字海洋,也能习得方法。如,在和学生读《谁会飞》这首一问一答形式的儿歌时,可以采用对话式。学生与教师分角色读,感受儿歌的乐趣。接着,教师可根据儿歌内容迁移,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如,“谁会跳?”“怎么跳?”“谁会爬?”“怎么爬?”等。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续编儿歌,学生会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和成功创作的快乐。

当一起读的大人是家长时,教师除了要给家长提供阅读学习单外,还可通过家长会、微课、微信群讨论等形式指导家长在家亲子共读,鼓励家长亲子共读方式多样化。和孩子说一说、编一编、演一演等,对于有点难度的文章,可采取连滚带爬式读,跳过目前学生还不能理解的部分,猜读、浏览等。

(四)阅过留痕,合理评价

鲁迅说过:“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小学生常因阅读随意性而无法取得阅读的效果,为学生设置合理的阅读记录本很重要。课外阅读记录本要求学生记录阅读时的内容,感受体会,针对一年级学生识字量和表达能力,记录本的读后感可通过画画来表示,目的是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除了阅读记录本记录阅读的收获,对阅读过程的评价也能促进阅读活动的开展。针对亲子阅读过程,设置了以下评价表。

通过阅读记录表记录学生的阅读成长足迹和亲子共读评价表及时反馈共读情况,有助于调整共读计划。

(五)搭建平台,鼓励展示

小学一年级学生表现欲强,为了鼓励学生“和大人一起读”,需要为学生和大人的“一起读”成果搭建更多展示的平臺。

1.建立“一起读”微信群

借助微信的普及和传送资料便利,建立班级“一起读”微信群,家长和学生每天可在微信群发共读照片,音频以及创编的作品。既展示了共读成果,也带动了其他家庭积极阅读。

2.撰写“一起读”美篇

微信群的展示是日常共读的片段,为了让学生和家长及时整理亲子共读成果,可申请班级美篇账号。以家庭为单位,轮流发表共读图文,让每个家庭都成为主人公。

3.发表“一起读”公众号文章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大家带来了不少便利。班级的读书活动、亲子共读的主题阅读、学生的创编作品集等都可以通过班级申请的公众号向社会展示。网友的点赞与转发将给学生带来无尽的鼓励,学生会为自己的阅读行为能影响他人而骄傲,肯定阅读的正能量。

4.开展“一起读”表彰会

网络平台的展示有它特有的多样性和传播性,然而,环形阅读最后是要回到课堂这个原点。以面对面的形式,一起交流阅读的快乐与精彩。定期召开“和大人一起读”表彰会,对表现优异的学生以及家庭进行表彰,搭建近距离的舞台,让学生甚至家长分享读书的乐趣。

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却能改变人生的宽度。亲子阅读能够引领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为学生打开智慧之门,更为学生的终生学习保驾护航。统编教材把课外阅读课内化,“和大人一起读”这个栏目创设了一种阅读氛围,在学生心中种下阅读的种子,在“大人”的陪同和指导的浇灌下,期待种子发芽,开花结果。对于教材的新变化,教师要把握时机,用好新栏目,助力学生阅读起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郑淑红.浅谈基于调研的“和大人一起读”教学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 2020(1):5.

[3]胡红.我和你·“约读”在一起——谈谈统编教材“和大人一起读”[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C),2019(1):4.

[4]林晓真.部编本小学语文低年段课外阅读板块教学研究[D].广州大学,2019.

[5]温儒敏.如何用好“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J].课程·教材·教法,2018(2).

责任编辑  梁国胜

猜你喜欢

亲子共读统编教材
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的价值及教学策略初探
从最新初一语文统编教材得到的教学启示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
用好助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拓宽阅读视野,提高语文能力
让课外阅读在良好的阅读氛围中前行
儿童绘本的畅销因素分析
在“亲子共读”中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