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语感培养,提升语文素养

2021-12-28潘小斌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47期
关键词:语感文本素养

潘小斌

【摘要】本文针对文本教学中的感性枯竭现象探讨文本教学与语感培养的密切关系,并通过词语的细致品味、语意的深入解读、情感的动人力量等方面探讨文本教学上的语感培养内容,并进行案例分享,从而强调语感培养在提升语文素养方面的重要地位和实际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感;文本;素养

一、文本教学问题分析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写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夏丏尊先生在《我在国文科教授上最近的信念——传染语感于学生》一文中认为:“教师对语言文学要有灵敏的感觉,即语感,并把这种感觉传染给学生。”可见,都强调语文课堂要立足于语感之上,才能真正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名师王崧舟曾批评语文课堂中“语文的形象被淡化、语文的情感被稀释、语文的直觉被斩断、语文的想象被禁锢、语文的灵性被扼杀,一言以蔽之,感性枯竭”。一言以蔽之,即授课教师没有语感培养意识。因此,我们不能不讨论文本教学中亟需重视的语感培养问题。

二、文本教学与语感培养的关系

语感的核心是“感”,是对文本语言文字的直觉,是一种感受能力。语感培养要通过文本教学来落实,文本教学是语感培养的主要阵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前言”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总目标中又提及:“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这些语句充分凸现了语感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的教与学中的重要地位,并强调了语文学科与语感的紧密关系。李吉林曾说:“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 夏丏尊先生也曾说:“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这些论述都揭示了语言文字和语感的密切关系:在文本的阅读、学习过程中,通过直觉敏锐并迅速感知、领悟文本的情与意、妙与美语感,就是语感。这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核心素养的体现。所以,文本教学是培养语感的沃土。

三、语感视角下的文本教学内容

现在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选择的课文都是经典美文,既有优美生动的语言,又有令人感动的场景;既有真挚强烈的情感,又有启人深思的哲理;既有音韵和谐的韵律,又有氛围满满的意境。如此,文本教学就不能只是让学生知道写了什么,更要让学生真切体会到语言之美、情感之真、哲理之思,从而激荡起感情和生命的共鸣,体现语文学科所特有的生命价值。

从语感角度看文本教学内容,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词语的细致品味

词语是表情达意的基本单位。对词语的细致品味是语感培养的重要一环。教师王崧舟在执教《荷花》一课时就非常重视词语的细致品味,如,“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冒”字,首先让学生用其它的字来替换,体会用其它词和用“冒”的区别,从对比中品出“冒”相比其它词更能体现荷花的急切、激动、争先恐后、迫不及待,并进而感受到荷花的盎然生机及作者的喜悦及喜爱之情。而王老师在执教《慈母情深》一文中,抓住“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这句中的四个“立刻”,让学生体会四个“立刻”连用形成的紧急的语言节奏所表现出的母亲工作的忙碌、紧张、机械,从而体会到母亲的辛劳。如果课堂中充满这样紧扣词语的细致品味,学生对词语的感悟力自然明显提升,学生的语感自然就慢慢形成了。

2.语意的深入解读

《狼牙山五壮士》中“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力气仍向敌人”一句,马宝玉的一连串动作不仅写出动作的快速连贯,还写出马宝玉面对一群敌人的镇定、无畏及视死如归的态度与精神,如果不能读出这一深层意思,就没有真正体会到文中人物精神力量,不能被感动、被震撼。只有由字面意思读出深一层的含义,才能对文意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才激荡起心灵的震动,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3.情感的动人力量

老舍先生《草原》一文的第一段可堪稱情感表达的佳段。开篇第一句“这次,我看到了草原”,开门见山,那种喜悦之情扑面而来。接着通过比较突出草原的美,情流淌在景中,作者还嫌不够,进一步通过“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直接抒发感情,而“总”更突出了情感的满溢及情不自禁,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通过写人的感受表现草原的美好,还有想久立四望、坐下低吟小诗的陶醉,甚至就连骏马和牛都心醉神迷,多角度、多层次表达了对草原的热爱之情。这种种情感,通过对语言的品味体悟、感受于心,学生受到感染,内心也充满激动和热爱,并由热爱草原进而热爱美好的一切。情感的丰富、心灵的充盈,就通过这样的语言感受来实现的。

四、语感视角下的文本教学策略

朱永新说过:“目前语文教学中有个问题,就是一节课什么都想讲,什么都讲到,结果什么都没讲好,什么都没落实到。”可见,要加强语感培养,就要有针对性,要落到实处。针对性既指文本特点有针对性,也指训练重点有针对性。譬如,适合朗读的文本,如《草原》,可以将重点放在朗读上,朗读就要让学生读到位,读出味,而不是平平淡淡读两遍,没有效果也过;适合品味语言的文本,如《丁香结》,就要充分让学生说,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发现词句中的意蕴;描写生动的文本,如《桥》,就要通过描写体会用词的生动准确,想象场景画面,激发头脑风暴……譬如,王崧舟在执教《鸬鹚》时,就以体悟语言为主,《长相思》则让学生充分地读、深入地体悟,《春》则重点训练学生对描写之美的感受,《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则强调人物的分析及意蕴的解读,这些都是针对文本特点而采取有针对性的语感培养方法的精彩课例。当然,并不是说一个文本只能用一种方法。其实,每个文本都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特别是文字的品读,每篇文本都必然涉及的,只是有所侧重而已。

五、语感视角下的文本教学案例

《那个星期天》语感培养教学案例:

1.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过满心欢喜要出去玩,结果没去成的经历?你们心情怎么样?

2.有个著名作家史铁生,将他童年时的这样一个经历写成了一篇感人的文章,就是《那个星期天》。大家读完这篇课文,哪些地方感动你?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

3.读完课文,“我”的心情经历了几次起伏?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首先是兴奋期待的。词语品味:“起床,刷牙,吃饭”通过三个紧接的动词,写出了“我”动作的利索快速,“阳光明媚”通过写景衬托“我”兴奋期待的心情。“走吗”体现了“我”的迫不及待。“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兴奋得随时准备拔腿就走。

让学生朗读,读出兴奋期待。对于学生读得不到位的地方,教师进行指导,直到把情感传达到位。

耐心等待。“这段时光不好挨”,“挨”字要体会出难熬、执着,作者写“挨”写得非常生动传神:通过跳房子,看天看云,玩蚂蚁,看一本“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不仅看得仔细,还“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们和他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句子越来越长,想的东西越多,挨得越久。“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既是写实,也是“我”久挨之后空空落落的心情写照,那种百无聊赖体现得淋漓尽致。

学生感受并读出这种心情:

焦急无奈。“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追在母亲的腿底下”“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写出了“我”紧跟着母亲,希望母亲尽快停下来带“我”出去的焦急心情。

失望委屈。“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暗下去”“凉下去”“沉郁下去”“又大又重”“无可挽回”“一派荒凉”这些词,情感浓度很高,有让人怦然心动的撞击力,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这种伤感和难过、怅然。

这时可以再回头读第一段,感受情感基调。

4.妈妈为什么讲话不算话呢?从哪里看出母亲的忙碌?妈妈对带我出去玩这件事的态度是怎样的?为什么?

“去买菜前也在忙,买菜回来翻箱倒柜忙开了,不停顿的腿,洗一堆衣服,洗衣盆又大又重。从早忙到晚,母亲都没有时间停下来休息。”老舍先生在《我的母亲》中对母亲辛劳的描写,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母亲辛劳的认识和理解。

妈妈的态度是随意、敷衍的,“等一会,等一会再走”“等等,买完菜,买完菜就去”“好啦好啦,没看我正忙呢吗”“下午吧”“洗完衣服”。相比一天都忙不完的家务,带孩子出去玩真的很微不足道。

5.读完课文,感受到“我”的失望难过,也体会到母亲的忙碌不停,你想对母亲说什么呢?你想对“我”说什么呢?

对母亲说:不能做到的事情,不要随便答应孩子,如果答应又没办法做到,就要及时跟孩子解释,让孩子可以安心去做其它的事情。

對“我”: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妈妈说等一会就耐心地等,不吵不闹,最后也只是自己默默伤心流泪。

6.总结:接受、处理和消化伤心、难过的情绪,是成长的必修课。体谅和宽容是内心幸福的重要法宝。

语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小学阶段是学生语感训练的启蒙阶段、关键阶段。所以,我们必须在每一天的教学中有意识、有针对性、有耐心地训练学生的语感,不急功近利,不敷衍了事,而是真正从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出发,扎扎实实地强化学生语感。这样,学生才会不断进步,才会从阅读中获益更多,语言、情感、心灵各方面都因此丰厚美好。

参考文献:

[1]夏丏尊,叶圣陶.文心[M].开明出版社,1996.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https://wenku.baidu.com/view/bafb7167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3c.html.

[3]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邵健丽

猜你喜欢

语感文本素养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