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有变,变中求进
2021-12-28王燕美
王燕美
【摘要】2021年新高考全国Ⅰ卷文言文试题稳中有变,在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上做了一些创新之举,本文旨在对比分析试题的“稳”与“变”,进而进行备考探究。
【关键词】稳中有变;变中求进;备考探究
广东省从 2016 年开始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相比广东卷,全国卷在试卷结构、题目分值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试题难度相对较高,经历六年的改革发展,全国卷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命题形式和内容。在新课标改革的进程中,作为一线教师,需要了解高考命题的趋势变化,进而调整备考策略。
一、试题的“稳”
从材料特征看:2016-2021年高考全国Ⅰ卷文言文均选自古代史书中浅易的千字文。材料中的人物多为忠臣、改革家和军事家,他们锐意进取、忠贞爱民、仁义廉洁的形象,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符合“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
从试题结构和题型设置看:文言文阅读分值在19-20分之间,其中 2016-2019年为19分,2020-2021年为20分,全卷分值占比12.67%-13%。题型延续使用客观题和主观题组合的考查方式,其中客观题考查断句、文化常识、内容概括和分析,主观题始终设为翻译,题号位置不变。从2020年开始,新增一道信息筛选概括题,分值3分,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翻译题减少2分,总分值20分。新增主观题改变只有翻译主观题的单一局面,提高文言文考查的灵活度。
从考查内容看:2016-2021年“古诗文阅读”模块,着重考察“理解、分析综合”的能力。例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并翻译句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近六年考查的内容相对稳定。
二、试题的“变”
(一)改变材料的来源
在 2021年之前,高考全国Ⅰ卷文言文均选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分别讲述跟传主有关的历史事件,选文一般以时间为线索,以不同的人生经历和事迹突出传主多元化、立体的人物形象。2021年,高考全国卷Ⅰ卷、Ⅱ卷、甲卷、乙卷四套卷子都改变了选文点,选用了纪事本末体,此类体裁以事件为主线,详细叙述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相比于传记中个体多元立体的形象,纪事本末体则更趋向于将个体单一形象以事件的方式汇总为群像特征。通过阅读全文,学生需要从不同的事件中梳理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从而分析概括不同人物的观点态度,而传记则着重梳理传主形象。
(二)文意概括重心偏移
2016-2020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文意概括客观题的选项一般设置为“身份为人+典型事件”的格式,先概括精神品质和人物形象,再结合传主的生平经历、事件进行分析。今年设置为“事件+观点态度”的格式,从事件中分析人物的观点态度,尤其要注意比对观点态度概括是否准确。
选项设置变化示例:
2020年高考全國Ⅰ卷12题A选项:“左光斗为人刚直,大力整肃史治(身份为人)。他的字为遗直,正与他的性格相符;他担任御史时,捕治吏部恶吏,起获假印,揭露假官,引起极大震惊(典型事件)。”
2021年高考全国Ⅰ卷12题B选项:“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事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观点),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观点)。”
(三)由理解运用变为情境运用
文言文不仅考查理解能力,还注重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文言知识的能力。今年断句题就是结合情境的典例,按“排同聚异”的方法,分析选项中不同的地方。“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这个断句要区分语境中“上皇”是要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因此,表示目的关系的连词“以”就起到桥梁的作用,要将“宗室”和“以镇天下”相连。根据前后文语境相连,也可以判断前句“儿童都被封为王”和后句“封王的有数十人”,前句需要一个句首关联词“虽”来关联,因此,“虽”之前要断开。
如信息筛选概括主观题:“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解答这道题,不仅要精准分析、筛选归纳信息的区间,还要结合上文司马光提到的“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任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结合上文的语境,分析司马光的目的是要劝谏统治者要像唐太宗一样正直,成为臣子的表率。以此推断下文比喻句的含义,因此,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考查文言知识,能更好地展现学生的文言知识素养水平。
三、变中求进,高考备考探究
(一)熟悉教材,夯实基础
熟悉教材,学生能熟练掌握教材中的文言基础知识,积累并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选编教材是高考的最终落脚点,因此要动用学生的阅读体验,夯实文言基础,学会知识迁移,借助情境帮助理解,培养自主阅读和思考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文言文的阅读思维习惯,提升文言素养。
(二)增强语境意识,提高阅读效率
近年来语境考查频繁,语境中涉及的联系上下文、时间、地点、情景、对话等在文言断句、文意概括、文言翻译中均有考查。在备考中,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段内容、人物身份和性格,理清人物关系、事件经过,明晰事件逻辑、人物观点态度等,通过这些情境因素的分析,唤醒、聚合学生的文言知识储备,思考探究,在具体语境中阅读和练习,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三)注重文化引领,树立正确价值观
2021年文言文节选围绕唐太宗与君臣讨论为政之道展开,内容涉及关注民生,以人为本,廉洁奉公,赏罚分明等治国之道,与当今主流价值观相契合。“贞观君臣论治” 这一选材紧扣时政热点,意在引导学生博古通今,思考古今为政之道,不忘初心。文言文是“文化传承与理解”的重要载体,应指导学生在语言梳理与积累的基础上,品味微言大义,搭建古今文化衔接的桥梁,以达到立德树人,厚植文化理想的目的。
四、结语
高考文言文试题安排会影响文言文教学的定位和要求,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仅要深入分析试题的“稳”与“变”,还要探究高考试题和新课标、学生语文素养之间的关系,进而根据新变化及时转变文言教学观念和方式,做好备考调整,变中求进,以期达到最优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魏敏.高考语文全国卷Ⅲ文言文试题评析与备考建议[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1.
[3]教育部考试中心.立德树人自然融入 内容改革持续深化[J].中国考试,2021.
责任编辑 李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