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育人”模式下的“劳动教育+”实践探索
2021-12-28刘云霄
刘云霄
一、研究背景
为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了改革学生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教育是以思想认识及身体力行的方式获取知识,几乎是人类文明起源发展的最主要手段,但在今天已成为最受忽视的教育,这个现象必须要反思。马克思说过,“我的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需要”。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轻视劳动,从小娇生惯养,自己的事情自己不会干,独立生活能力比较差,也影响到了生活和学习质量。基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有效实施劳动教育、如何及时跟进评价机制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项艰巨的课题。
基于原有基础教育劳动教育导向的偏差:一直以来,学校的劳动教育走向异化的边缘,即劳动教育变相成为教师对学生惩罚的手段。如,学生迟到或未完成作业等,就惩罚学生值日一周等,劳动俨然成为一种惩罚的代名词。
基于原有基础教育劳动教育落实的缺失:学校劳动教育有所缺失,现实情况下学校劳动教育基本上是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呈现,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依旧是在班级内进行,没有劳动的真正体现,从客观角度观察,大家都知道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但基本上还停留于过往的固有模式中,从操作层面,没有实质性突破。
基于原有基础教育劳动教育途径的单一:现有学校开展的劳动教育,部分学校将劳动教育定格为种植养殖,开辟种植园等,尽管这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并不是全部。改变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片面化、碎片化、单一化的途径落实刻不容缓。
二、建设基础
中山市小榄镇北区小学(以下简称“北区小学”)正在进行学校文化的重构,精神文化的引领,让师生明确育人目标、办学愿景及努力途径,“北斗定标 志趣育人”的理念正逐步得到落实,“远志笃行追求卓越”的精神正逐渐得到践行,推行五育并举,落实劳动教育的校园原有基础较好。
北区小学在推进劳动教育中,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常规,结合德育落实,北区小学长期以来重视对学生德育方面的养成教育,学校主题活动策划有目的、有方法,已经深入人心。将劳动教育与德育课程有机融合,与日常生活、重大节日、课外活动相结合,已经为寻找劳动教育与各教育资源结合的有效途径奠定了基础。
北区小学在打造校园文化的时候,陆续进行项目的引进,指导学生开展劳动实践,学校现有小榄镇校园内面积最大的种植园可供学生开展实践,北区小学校内的种植园已经升格为中草药实践基地,既能够成为学生开展劳动的校内基地,又与课程紧密融合。其中,中草药实践基地课程资源的做法被推荐到“学习强国”平台。
家庭实践劳动已成常规,自我服务劳动整理书包、铺床、洗涤衣服等,“争做父母好帮手”活动如做饭,整理房间扫地、拖地等活动长期开展,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处处皆学问,部门工作已有过程跟踪。如何在劳动的同时赋予教育的真实内涵是后期研究的主要方向。
北区小学劳动教育师资培训及项目开展有章可循,学校正在陆续推进玫瑰园、荼薇园、百草园、芒果园、向日葵园等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原有社团课程等,项目推进为促进课程实施及活动的推进,为劳动教育实施带来动力源泉。
劳动教育结合传统文化的开展,校内外相结合,不断拓展劳动教育的外延。学校现有厚实的劳动教育基础,有着丰富的劳动教育经验,课程体系正逐步由碎片化向整体构建推进,依据实验项目的推进,有效整合了学校各部门的工作,让劳动教育真正融入德育、智育、美育和体育,成为育人的有效组成部分。教育非一日之功,开展劳动教育当然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校及教师统筹谋划、系统推进,需要家庭紧密配合、稳步实施。
三、建设目标
(一)践行五育并举,探索劳动教育实践模式,达成劳动教育育人目标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内涵与意义,继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弘扬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能够自觉自愿、认真负责、安全规范、坚持不懈地参与劳动,形成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品质。珍惜劳动成果,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杜绝浪费。
(二)形成具有可操作性、可推广性的经验与案例,形成推广价值,产生辐射作用。探索落实劳动教育的三个途径——如何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如何落实劳动教育课程、如何建设劳动教育基地,形成劳动清单,构建区域校本化劳动教育新样态。
四、研究计划
(一)做细课程融合
巧用课堂,在成立的各类劳动活动社团,如刮画、手工创作、蚬壳画、衍纸、十字绣、珠串、软陶泥、工笔画等课程基础上,继续深挖了元素及资源,供学生自主选择。巧妙设计,落实课程融合。结合劳动教育,强化学科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要求,语文、英语等学科渗透劳动观念,数学、科学、体育培养劳动态度和劳动方法,形成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融合的劳动课程体系。音乐课、每周一歌唱响“田野之歌”(以劳动为主线的音乐)。美术课低年级开展折纸活动,既动手动脑又传承传统文化,中、高年级开展劳动为主线的简笔画的场景创作,变废为宝的作品展示,真正做到手脑齐下,切合科技艺术节进行展示。
(二)做足劳动拓展
将劳动教育与学校日常进行结合,安排学生参加学校清洁、内务整理等力所能及的活动,培养学生劳动精神和责任意识。充分挖掘校本资源、地方资源、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进企业,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素养。“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学校将劳动教育与学校日常进行结合,每班定期检查学生整理抽屉、书包,安排学生参加学校大扫除、内务整理、特色班级的布置、主动弯腰捡垃圾等力所能及的活动。培养學生劳动精神和责任意识,充分挖掘校本资源、地方资源、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进企业,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素养。结合学校的特色社团给足劳动时间,结合植物园、校园实况开展“采摘节”。如,让学生种植、收割水稻、芝麻,捡木棉花,拔萝卜,在“芒香满园”的季节里组织高年级学生摘芒果,体验丰收的喜悦。
(三)做好实践基地
创设真实劳动教育场景,构建基于北斗育人模式下的“劳动教育+”实践模式框架如下。
1.构建“文化+”实践基地:注重弘扬传统劳动文化,传播劳动文化,结合学校文化,强化劳动意识的树立,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勤于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源远流长,“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先民就告诫世人唯有辛勤劳动才不会缺衣少食。他们不仅懂得劳动的重要性,而且训育子女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果实,以积极的态度参加劳动;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是数千年来剥削阶级的思想残余。我校是中山市传统文化示范校,学校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契机,实践“文化+”理念,目前已开展的 “二十四节气”项目活动将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党建文化”引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标志,“党建文化”中的红色经典为劳动教育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写写劳动场景、创编劳动诗歌、读书系列活动颂“红船”及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编写校园劳动剧本等活动,更突显了学校的文化特色——“北斗人物”的榜样引领。
2.构建“课程+”实践基地:把劳动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教育,将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劳动知识与技能等教育要素融入学科课堂教学。整合原有综合实践课程内容,结合学校劳动活动及综合实践课例,围绕建立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形成劳动知识的储备。
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明确并保证劳动教育课时,根据义务教育阶段三到九年级切实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每周不少于一节。在各学科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大力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俱乐部活动。结合“低碳社区”的地域特色,指导学生开展校园垃圾分类、争做环保小卫士等专题研究活动,拓展劳动教育的内涵。高年级学生根据主题选定感兴趣的课题,设计课题方案,分小组开展研究活动,提高学生探索性劳动的能力。如,综合实践课例《做菊花苹婆》,此课例跟小榄饮食文化相结合,让学生亲手在校园摘苹婆叶,亲手制作小榄特色茶点等。又如,从小树立保护森林的道法课例《保护森林 节约用纸》,学生尝试学做纸等。
3.构建“生态+”实践基地:在学校日常教育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劳动没有大小之分,从日常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强化校园劳动从打扫卫生做起,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和净化绿化美化工作,坚持让学生负责教室、教学楼、清洁区的卫生清理,做到轮流值日,实现小组承包制、个人负责制。学生力所能及的劳动任务均由学生自己完成,所有学生都要有自己的责任田,学校定期评比检查,与班风评比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实现劳动素养与教学质量双提升。
4.构建“家庭+”实践基地:整合家庭资源,除家庭劳动外,设置整理区等区域,让学生熟练掌握日常生活技能。家庭生活不仅要学会自理,还要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学校制订“北区小学‘我是家务小能力’”劳动清单,清单可分设必做项和选做项,其中必做项目以个人的生活自己项目为主,选做项只要求每日完成一到两项即可。每个月的月底,家长填写反馈意见后,学生上交清单并评比。班主任根据清单情况评选班级的“积极劳动星”。学期末,各班推荐班级的“每月之星”参评学校的“劳动能手”,并邀请获奖的学生家长一起参加“劳动能手”表彰大会,让所有的学生感受到“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劳动光荣”的良好氛围,以激励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做好家长教育,使其能科学指导学生进行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在协同育人方面,实现家校共同体。
5.构建“农业+”实践基地:由班级承包,采用比一比、赛一赛的方式,结合种植中草药活动课程,与学校开展的二十四节气等传统文化课程相结合,实践课程育人。开辟专门区域种植,让班级认领“责任田”,在校内指导学生进行种植蔬菜、中草药、扦插育苗等劳动。在收获的时间还可以进行烹饪活动,让学生真切体验劳动的幸福、收获的快乐。
为创设真实劳动教育场景,分阶段性运用三大载体构建基于北斗育人模式下的“劳动教育+”,框架如下:载体一——中草药基地:认识、种植中草药,制作草药香包、汤料等;载体二——玫瑰园、荼薇园基地:种植玫瑰、植物标本、献花活动等;载体三——向日葵基地:种植、观察日记、葵花绘本画、葵壳手工制作、葵花展示、“我的理想”的校园剧等。
6.构建“项目+”实践基地:以项目化开展劳动教育,落实劳动实践的参与。以校内项目劳动为主,如,学生自己剪枝、插花、压花等。又如,学生种植向日葵、做葵花子作品等,以实践活动拓宽学生劳动教育的渠道。带领学生适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校外劳动为辅,挖掘社区资源,利用综合实践基地,结合研学旅行,构建劳动教育联盟体。培养他们大胆创新、勇于竞争的实践能力。融合学科元素,以已立项的市级课题“小课题为载体的实践活动”为抓手,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构建“创新+”实践模式:鼓励学生动手去做、探究体验式的劳动学习方式,让“做中学”成为核心。让学生“动”起来,以行动代替说教,行动的途径以眼、脑结合为主;实践类以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实践体验为主;基于学校办学理念,着眼于学生劳动创客精神、能力培养。具体包括创意手工、废物利用、艺术训练为主的班级创意课,以劳动科研、劳动创新、课题研究为主的科学研究课为理论指引。让学生体验创客教育,体验创客式的劳动,感受劳动的乐趣,激发好奇心、培养创意、劳动的兴趣。在活动中,学生会学习基本的设计、绘画、粘贴等DIY制作技能技巧,提高制作表达能力,艺术呈现效果,进一步提升劳动乐趣。
(四)做全劳动评价
学生劳动评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出发点,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各种活动给予劳动评价,提升学生“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意识。如,开展劳动技能大赛,中、低年级整理书包、抽屉,一分钟时间整齐着装等活动;高年级手工制作、美食制作、创新制作。从中评出优秀的“劳动积极分子、劳动之星、劳模家庭”及时总结劳动教育好经验好做法,全面营造崇尚劳动的浓厚氛围。
完善评价指标,建立评价制度。具体内容包括参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方面,既要记录学生劳动的结果,又要记录劳动过程中的关键表现。评价的主体上,学生、教师、学校和家长等多方共同参与,明确责任主体和各自的职责。学生要能根据评价指标要求对个人劳动教育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家长要发挥指导作用,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和掌握生活技能的情况要按年度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通过学生和家长的反馈、根据实施情况、时代发展,对课程内容进行灵活调整。根据劳动小组内的评价和班级评价展示,学校提供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如,大堂电子屏幕播放劳动画面、劳动之星光荣榜(上墙)。
(五)做强科研引领
发挥教育科研的引领作用,积累和提炼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可推广、可借鉴的经验,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成立小课题研究小组,对不同学段的学生的劳动时间、劳动强度、育人指向等进行研究,进而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五、勞动教育特色成效
1.从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要求、课程实施、拓展劳动空间等方面做出经验性探索,现已积累部分过程性资料,后续会不断梳理提炼。
2.能够构建多元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多维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并适时探索推广“以学生为中心”的劳动实践教育教学新方式,建设劳动育人的校园特色文化。
责任编辑 温铁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