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潮这趟车,非遗终于赶上了
2021-12-28凝脂
凝脂
“国潮”是今年最火的一个词。随着中国文化自信的确立,“国潮”正在变成年轻人的文化新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国潮”作为追求表达自我情怀和文化态度的新形式,对于国货、国粹、国风等“国字号”的热情,更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底蕴深厚的非遗文化也在“新国潮”兴起中成为不可忽视的全新焦点。
非遗如何“换新衣”
近几年,国潮品牌在网络快速走红。我们耳熟能详的花西子、李宁等品牌便是最好的案例。那么,国潮又是怎样让非遗“换新衣”的呢?最近,天猫国潮联合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潮起中国· 非遗焕新夜》主题晚会,让不少非遗作品与传承人的形象再次印入大众眼帘,比如汉隶徽墨、年画女书、苏绣缂丝、京剧南音等。
紧追潮流、时尚化、年轻化、技术化等是非遗文化“换新衣”必不可少的方向。《潮起中国· 非遗焕新夜》节目中采用了电影人+ 传承人+ 设计师+ 品牌的形式,让这些古老的文化再次“活”了起来。一些新锐的设计师通过自己专业知识与现代技术手段,让原本古老的非遗以更能为年轻人所接受的方式出现。例如,北宋五大名窑之一官窑,大部分年轻人可能并不了解。可如果说起“干饭人”一词,却人人惊呼自己也是。节目抓住年轻人的口味,将一组瓷器定名为“明日干饭组”,将定瓷胎薄而轻、质坚硬、色洁白的特色以年轻人喜爱的方式传播出去。
非遗作品《梁上高楼》则展现出了传统工艺品与现代科技结合后产生的神奇化学反应。秸秆扎刻非遗传承人用高粱秆扎刻了一座故宫角楼,而当代艺术家则用超现实元素来进一步包装,他将故宫角楼分层拆开,做成悬浮分离状态,并在空间中加入了悬浮游离的十字星光,让观众直观感受到了北京中轴线的建筑之美和人文底蕴。
在苏绣方面,传承人與设计师一起创作了苏绣作品《金鱼》。作品以丰富的色彩与细腻的情感展现出了苏绣“平、齐、细、密、和、光、顺、匀”的独特品质。同时通过在其中加入大量潮流元素来突破传统规律,让作品整体更活泼、更具动感,可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更多的场景里。
节目中还将很多中华传统乐器聚集在一起,比如二胡、笙、琵琶、古筝、箜篌等传统乐器,用以演奏一首首经典的电影主题曲。敦煌壁画中的反弹琵琶图更是成为国潮文化中许多大品牌与艺术家常用的形象,如国民手游王者荣耀中就经常借鉴敦煌壁画的造型与用色。
据分析,上亿用户在天猫平台买过非遗相关产品,其中将近40% 的消费者是“95后”。可见非遗文化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青睐。
国潮,非遗能否上车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当今的“活化石”,却总是因为它的“老旧”被我们忽视。目前,我国国家级非遗名录代表性项目共计1570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平均年龄达到63.29岁,有很多非遗技艺因传承与生计等问题面临失传或消失。此外,随着岁月的变迁和文化的融合,大量非遗已经不再适应于当代人的审美或需求,这也是非遗传承的最大阻碍之一。所以“非遗活化”已经成为老生常谈的话题。
这两年来,在国潮兴盛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非遗的价值和美。国潮文化正是抓住了如今的心理,将这些非遗通过科技信息手段再次“复活”,重新“上架”在大众视野。任何一个时代的文明都是在代代的积累之上“破壳而出”的,如同《圣经》故事图在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不同表现一样的,而非遗正是通过“换新衣”的方式出现在新时代。国潮与非遗的结合体现的不仅仅是新时代年轻人的审美风尚标,更是传达了我们不可忽视的精神内核——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魅力。
非遗的“新衣”让年轻人看到了非遗在今天其实也很“潮”!而国潮市场经济的推波助澜让这一轮非遗风尚再次翻涌起来,这双无形的推手让新时代的年轻人不自觉地爱上非遗“国潮”。它给古老的非遗带来了新生命,也引领了中国现代的设计潮流。这一次,我们不仅看到国潮赋予了非遗更年轻、更时尚的魅力,也让自己变得更有文化底蕴。
任何产业都有可能成为“国潮”,而“国潮”的根本,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表达再用一种新的方式去呈现。随着Z 世代渐渐成为新一代的消费主力军,传统文化的回归以及公众愈发对于自身民族文化的强烈自豪感都推动着“国潮”的崛起。
(编辑/孙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