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丙亮画家中的“导演”,跟你玩一出视觉游戏

2021-12-28Ameta

收藏·拍卖 2021年6期
关键词:导演密集观者

Ameta

很多人说,现代人喜欢在视觉上追求简约,其实大多时候是因为内心太过复杂。杨丙亮却反过来,他喜欢画上各种密集的视觉符号,田野、城市、动物等,把自己头脑里的大千世界都“抖”出来,看似繁复的画面,反而让人感受到这位艺术家内心的纯粹。可以想象,他的创作过程是快乐而轻松的。

与杨丙亮的谈话,是从他欣赏的艺术家聊起的。

“每个时期喜欢的艺术家都不太一样,大学的时候,特别喜欢吴冠中,甚至延伸至他同学赵无极、朱德群等艺术大师,当时经常拿来画册看,尤其对吴冠中营造画面形式美感,以及他对绘画探索的执着,是由衷的敬佩。”

杨丙亮从吴冠中那里学来的,不是形式上的简单挪用与借鉴,更多是精神层面的启发。在他看来,吴冠中对艺术的热爱持续了一辈子,一直到九十多岁还在求变,这种精神一直在激励着杨丙亮在艺术上持续探索。

关注细节,与观者玩“吸睛”游戏

杨丙亮的画,总是像在跟观众玩一出视觉游戏,远看是现实的物象,但靠近细看又会发现内有乾坤。各种密集的物象密密麻麻地叠加在一起,让人观看后又会下意识地想后退。这种独特的观看方式,是杨丙亮设计、“导演”出来的,整个过程让观者很有参与感,很有戏剧性。

他说,大多数人包括自己,都经常处于一种浮躁的状态,人们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去细细观赏、体会一幅作品,更不用说潜心去了解创作背后的故事。作为创作者,杨丙亮当然不希望观者从自己的画前一扫而过,便故意制作出这样的视觉游戏,留住观画者的注意力。

早在大学毕业创作时,学习版画的杨丙亮就突发奇想,暗自想要做点引人注目的效果出来。

当时,他以丝网版进行创作,内容全部以手绘方式进行制版,经过层层套印,最终出来的效果竟如电脑制作那般精密,但近距离观看,才发现密密麻麻的图像全是手绘的。当时连老师都看傻了眼,纷纷过来围观。这种看似普通却又能让人出其不意的效果,常让杨丙亮独自“暗爽”。

通过密集、细致的描绘成功将观者“吸睛”。这背后,是杨丙亮对细节、微观的关注,超于常人。某种程度上看,他的创作带有很强的“制作感”,这除了受版画专业背景影响以外,也与从小接受水墨艺术熏陶有关。

杨丙亮出生于山东莱芜,当地有深厚的水墨艺术底蕴,从小就耳濡目染。他一直对中国水墨画的皴法很感兴趣,喜欢皴法那种干干的、枯枯的制作感。但即使畫面再密集,杨丙亮也会把握好尺度,通过恰当的留白,让微观里也有宏观,让画面更耐人寻味。

“很多人说看我的画会密集恐惧,但实际上,我的画面还有大面积留白,只是大多时候人们把焦点放在了密集上而已。而密集之处的叠加也并非简单的堆砌,那种把各种写实物体拼合成另一个写实物体的做法,并不符合我的意趣。我习惯用中国式书写,表现纷杂的大千世界;而且,中国式的表现方式可以提供给观者更多的思考和想象空间。”

画画,更多是呈现自己的思考

杨丙亮是个爱思考的艺术家,头脑时刻都闲不下来。每一阶段的创作,他都希望把自己思考的轨迹、臆想的事情表现出来。他觉得带有一种幻想的创作过程特别舒服,自己更多时候是享受这个绘画的过程。

就作品而言,杨丙亮并不让人感到“套路”。“我不是那种一个样式就可以画一辈子的人,创作对我来说是件‘遗憾的事情,每隔一段时间总会觉得自己作品做得不到位。比如早期的《乐园》系列,当时觉得还蛮合适,但一切总在不停变化,过了一段时间就觉得不对劲,又会不断根据自己想要的效果再调整,不断进行新尝试。”

动物是他常画的题材。杨丙亮的童年,陪伴自己最多的就是田野乡间的小动物,那里也是他小时候的游乐场。小小年纪的杨丙亮要跟着妈妈到田地上干活,在完成农活后,便是他的自由玩乐时间,地里的蟋蟀、蚂蚱、蚯蚓、螳螂、蝴蝶、小鸟都是他的玩伴。

“小时候的我喜欢捉昆虫、虾蟹,更喜欢养它们,给它们做一个窝,这时的我变得沉默寡言,像是进入了虫子的世界,听懂了它们交流的语言。但虫子总是活不了多久,我总怀疑是不是我喂得不好,还是我做的窝不够舒适……现在想想,十几岁的孩子怎能了解生命脆弱而短暂的道理呢。”

那时候,杨丙亮特别迷恋虫子,被它们美丽的外衣吸引,也从中看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万千世界。这些经历让他对生命有了更多感悟,也深刻影响了他后来的创作。

对于动物,杨丙亮更多以一种平视的角度与心态看待它们。杨丙亮常以点、线、面反复叠加,描绘出能表达内心的图像。因此,杨丙亮笔下的动物常表现出拟人化的形象,加上怪诞的神情,似乎总想对画外的观者说点什么。

最有意思的是杨丙亮的“金鱼”系列作品,他选择“金鱼”这被形容为大俗大雅的人工观赏物种,在金鱼的头部加以超现实“微观盛景”的图像表现,在变种的大头金鱼上描绘了密集的社会百态,延续着以动物来表达自己对生命关注的主题。

杨丙亮记得,有一次在重庆开个展,一位设计师看到自己描绘的金鱼,对金鱼头上的密集图形感到迷惑,交流中便提了意见:金鱼颜色很漂亮,就是觉得变异了。杨丙亮一听很高兴,告诉对方,金鱼本身就是出于人类观赏的需求,经过基因突变一步步演变出来的。正是借助这一变异的动物,再以一种更变异的形象呈现,让人感到不适,从而引发人们自省与反思。一番话让对方茅塞顿开。

“如今很多人被爆炸的信息流左右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常在不自觉中陷入到人云亦云的状态。这也是我试图通过画面,激发人们更多地独自思考的意义所在。”

所以,与其说杨丙亮画动物,还不如说他是在借动物来表达自己内心更恰当。他说:“现在的人都喜欢往外看,但我却喜欢往内看,贴近于自己的内心,坚持自己内心的想法才是最重要的。模仿大师,始终成不了大师,立足于自己,向内看得越近、才会形成自己的艺术个性。”

疫情,带来新的思考与探索

杨丙亮对传统文化一直持有浓厚的兴趣,喜欢佛家的参禅悟道。生活上、创作上能感受到他的知足常乐。平时除了画画,最大的爱好就是四处旅行,喜欢到山里、到人少的大自然里静静地感受、思考。

疫情以来,杨丙亮也不得不减少了外出。创作上除了有延续性的作品,还有一些碎片化的思考,或者生活札记。比如青苔山水系列,杨丙亮玩起了虚幻与真实的视觉游戏。他选择丙烯颜料,并利用水性材料比较透的特性,做出很多层次,让画面有种斑驳的,或者是迷糊迷幻的感觉,但整个画面看起来又如实景一般。他说:“我们在这个微观的小小世界中,感觉到周围一切都是真实的,若是走近就会感觉那很虚幻。”

疫情虽然没有对杨丙亮自身的生活产生很大的改变,但也激发了他内心不少新的思考。“以前也经常思考生态环境以及生命个体的关系,遭受疫情突袭后,很多人失去了亲人甚至自己最珍贵的身体,说这是偶然的自然灾难或者说大自然对我们的报复更加贴切,这种感受也是更深的。”在疫情期间他也创作了一些综合材料的作品,给自己一些反思,也试图引起大众一些共鸣。

即使疫情袭来的日子会让人产生困苦、烦闷等各种负面情绪,但杨丙亮一直以平和、乐观的态度淡然处之。他坚持对内心想法、情感的关注,创作也不拘泥于题材、风格的限制,始终在感受、思考、创作三者不断循环着,平时工作、生活也大多两点一线。

坚持这份简单的快乐,让他持续地探索下去,对他来说也许是当下最大的幸福。

(编辑/余彩霞)

杨丙亮

1985年生于山东莱芜,2008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任教于成都艺术职业大学美术学院。其创作一经亮相,便受到众多批评家与艺术市场的关注,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优秀当代艺术家。作品被成都当代美术馆、四川美术学院、成都蓝顶美术馆、嬴美术馆、文轩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猜你喜欢

导演密集观者
端午节观龙舟赛
Seeing Red
“翻转课堂”中教师“翻转”之反思
浅谈舞台行动在话剧排演中的重要性
分析导演在文艺晚会中的执行力
光影行者
心中的景致
做个Patty万人迷
西方紧盯中俄“密集”军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