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上海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思考
2021-12-28贝竹园
刘 兴,贝竹园,张 呈
1.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2.上海市海洋管理事务中心
近年来,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成为海洋经济和区域发展的热门话题。特别是,2017年5月《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推进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打造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排头兵和主力军”。此后,多个城市提出积极争取和推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在“深入建设全球领先的国际航运中心”章节中也提出,“提升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能级,发展海洋经济,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在这一背景下,关于什么是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如何推进上海等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
1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概念内涵和内在功能研究
1.1 概念内涵
当前,关于什么是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还没有一个统一和权威的概念定义。从学术研究和实践来源来看,2012年两家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国际海洋组织挪威船级社有限公司(DNV GL)与挪威咨询机构梅农经济学(Menon Economics)联合发布了“全球领先的海事之都”报告,为适合中文表意且能充分体现其内涵,国内学者张春宇及其团队最早将其翻译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1]。后来,这一概念被正式写入国家规划文件,并在社会广为流传。2017年“全球领先的海事之都”报告从客观维度(包括航运中心、海洋金融与法律、海事科技、港口与物流以及吸引力与竞争力共五大类指标)和主观维度(对全球250多个行业专家开展问卷调查)对全球海事城市进行综合评估和排名(见表1)。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与国际航运中心、蓝色经济城市、滨海城市等概念既有很强的内在联系,也有一定的区别。在综合各位学者对此概念研究和相关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指在世界海洋城市网络体系中处于中心枢纽地位,在全球海洋资源配置、海洋经济引领、海洋科技创新策源、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示范、海洋文化交流教育以及海洋事务治理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的海洋城市[2]。
表1 2017年全球海事城市综合及分项排名
1.2 内在功能研究
从上述概念我们可以引申得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应该具有如下几个功能(见图1)。
图1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
一是全球海洋资源配置功能。体现为对全球海洋资源的探测、研究、开发、利用、整合、控制、配置等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对深海大洋资源的开发控制能力和水平,更是集中体现出一个海洋城市在世界海洋网络城市体系中的能级和地位。
二是全球海洋经济引领功能。主要反映海洋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和海洋产业的发达程度,以及对全球海洋经济体系的影响能力和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引导能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要在全球海洋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中居于核心地位。
三是全球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海洋科技创新是海洋经济活动和事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需要集聚较强的海洋科技创新资源和力量、拥有良好的海洋科技创新环境、具有活力的海洋科技管理体制,并在海洋科技成果原始创新、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应用创新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四是全球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示范功能。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则是一切海洋经济活动的前提和保障。随着海洋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和危机不断发生,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全球发展的共识。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要在海洋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作出全球示范和引导。
五是全球海洋文化交流教育功能。海洋文化是在人类认识、开发、利用、保护和管控海洋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类物质财富、精神风貌、生活方式的总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要引领和代表世界海洋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并在培育创造海洋文化、推动海洋教育发展、促进全球海洋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组织和推动作用。
六是全球海洋事务治理功能。随着全球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不断升温,各类海洋争端和冲突也日益激烈,海洋公共物品供给和公共事务治理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要在全球海洋事务国际合作、全球海洋监测预报、海洋权益维护和争议处置、海上安全保障、海洋规划和立法等公共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3]。
笔者认为,由于资源禀赋、客观条件和发展路径等约束,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并不意味着上述各项功能都能做到全球顶尖和一流水平,有的会发展成为各个方面实力都较为突出的“综合型”,有的则可能演变成为某些领域功能较为突出的“单项型”。
2 上海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背景、基础和不足
2.1 发展背景
从世界来看,海洋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明显上升,围绕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创新和海洋权益保护的综合竞争日益激烈,全球范围内的蓝色运动正在兴起,海洋已经成为我们人类的第二疆土和蓝色粮仓。据统计,海洋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已经从上世纪70年代的2%提高到目前的10%左右,预计到2050年占比将上升到20%。积极走向海洋、大力探索海洋、有效管控海洋,成为世界各国争相瞩目的焦点、抢夺全球发展制高点的竞技场和进行战略博弈的最前沿,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纷纷经略海洋,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不断增强海洋竞争力和影响力。
从国内来看,建设海洋强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海洋,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先后作出海洋强国战略部署。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调研时进一步强调,“经济强国必定是海洋强国、航运强国”。随着海洋在国家战略全局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我国海洋事业迎来了极为难得的战略发展机遇。沿海兄弟省市也都把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作为转型发展和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抓手,陆续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与海洋发展相关的战略规划和政策文件。当前,除上海和深圳以外,还有天津、青岛、大连、广州、宁波等沿海城市纷纷提出全球或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目标和举措[4]。
在此背景下,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既是国家交给上海的一项重要任务,对贯彻落实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拓展经济空间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也是上海深化“五个中心”建设、强化“四大功能”、促进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依托和内在要求,对推动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2.2 发展基础
作为全国最大的沿海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历来依海而生、因海而兴,海洋也深深地融入到上海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之中,成为上海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从发展基础来看,上海在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功能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基本形成了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框架雏形。例如,在全球海洋资源配置功能方面,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1年保持全球第一,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成为亚洲第一、全球第四的邮轮母港。在全球海洋经济引领功能方面,当前上海海洋生产总值近万亿元,约占全市GDP的1/4,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2%(见图2),位居全国前列,基本形成“两核三带多点”的海洋产业空间布局。在全球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方面,一系列“卡脖子”的海洋关键核心技术相继取得重要突破,如在船舶制造技术方面,交验了国内首台带自主研发高压 SCR的船用低速柴油机,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深潜领域,“彩虹鱼”无人深潜器突破载人深潜器国产超高强度载人舱制造关键技术,打造了通过11000m试验考核的原理样机;海洋生物医药领域,上海绿谷研制的“甘露特钠胶囊”获批准上市,填补国际上16年来抗阿尔兹海默症药物空白。总体来看,根据2019年“全球领先的海事之都”报告,上海排名位列新加坡、汉堡、鹿特丹、香港、伦敦之后,居于全球第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全球影响力。
图2 2010—2020年上海海洋生产总值及占全市GDP的比重
2.3 短板不足
尽管上海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已经居于世界前列,但对标新加坡、伦敦等城市的最高标准和最好水平,对照国家海洋强国建设的战略要求,上海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还存在着一些短板和不足。一是全球海洋资源配置能力有待增强。特别是在代表国家参与深远海和极地资源的开发和竞争方面,上海起步较晚,相关产业链条还不完善,国际影响力有待提高。二是现代海洋经济结构还需优化。目前,海洋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船舶工业是上海的三大海洋支柱产业,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海洋现代服务业占比还比较低,尚处于培育阶段。如在航运服务业方面,航运咨询、仲裁公证等高端产业距离伦敦等城市还有明显差距,根据“全球领先的海事之都”报告,上海在航运银行投资额、海事法律专家和律师数量等指标上未能进入世界前十。三是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和引领能力不够突出。特别是深海技术、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等前沿技术领域的竞争力还不强,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等关键核心部件国产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全球海洋事务治理能力亟需提升。由于注册登记制度和法律等原因,上海有影响力的海洋组织和国际机构还不多,且多为区域性组织或代表处等分支机构,对全球海洋事务的参与度、影响力和话语权还不强。
3 推动上海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思路和路径举措
3.1 总体思路
在全球海洋竞争和博弈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上海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必须进一步提高思想站位和格局视野,要积极融入国家海洋强国、“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以代表国家参与全球海洋竞争和合作为使命,以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为着眼点,在提高全球海洋资源配置能力、培育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引领全球海洋科技创新方向和增强全球海洋事务话语权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和利用上海城市综合优势,坚持陆海统筹、区域联动、高端引领、生态优先,着力构建现代化高质量海洋经济体系,积极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加快突破重大核心海洋科技创新,加快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争通过若干年努力建设和发展,在世界海洋城市网络体系中跻身最高层级,成为国家海洋强国建设的战略主攻手和排头兵。
3.2 路径举措
一是着力优化蓝色经济发展布局。首先,重点打造“两核”——临港和长兴岛。抓住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和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政策发展机遇,紧密跟踪全球海洋发展前沿动态,突破制约我国海洋领域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大力发展海洋高技术研发、高端船舶制造、海工装备、海洋新能源等体现海洋“硬核”实力的海洋先进制造和现代服务业,打造上海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两大核心承载区。其次,积极培育“一廊”——上海海洋现代服务业发展走廊。以北外滩航运金融和邮轮经济、陆家嘴航运金融、洋泾现代航运服务、张江海洋生物医药、临港海洋研发服务、洋山岛海洋交通运输等区域为依托,串点成线,培育和发展上海海洋现代服务业发展走廊。最后,加强长三角海洋经济联系和合作,打通北向和南向联系通道,并积极辐射北部和南部海洋经济圈,打造媲美东京湾的长三角港口群,构建长三角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样本。
二是加快构建现代海洋经济体系。瞄准深海大洋和极地,将海洋资源要素的触角和范围进一步扩大,围绕深潜、深钻、深测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培育千亿级规模的深海装备产业集群,提升全球海洋资源配置能力。在进一步巩固提升上海传统海洋优势产业如船舶制造、海洋交通运输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海洋工程、邮轮游艇制造、海洋新材料、海上风电、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海洋金融、海洋信息、海洋科技研发、海洋检验检测服务等海洋现代服务业,大力集聚和发展蓝色总部经济。通过推动海洋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和调整,促进上海海洋产业向高端化、国际化、前沿化迈进。
三是不断提升海洋科技创新策源能力。聚焦海洋重大基础性、关键性和共性技术,在海洋深潜、海洋深测、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技术、海洋工程装备、大型邮轮制造、海洋遥感监测等领域加强研发和布局,提高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自给率和国产化率。瞄准世界一流海洋科研前沿,积极参加全球性的重大海洋科技计划,加强海洋科技研究机构、涉海大学与国外交流沟通,推动国际间的海洋科技交流合作。深化海洋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提高海洋科技发展投入和支持力度,为海洋科技创新营造良好制度环境。
四是积极参与全球海洋事务治理。全球海洋事务治理是海洋强国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体现控制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标尺。上海要充分利用城市功能平台和窗口优势,以服务推动构建全球海洋命运共同体为目标,代表国家参与全球海洋事务治理和合作。以全球海洋发展为主题,争取国家支持,定期在上海举办全球海洋论坛,围绕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海洋事务治理等话题进行深入交流、对话和合作,不断提升上海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完善国际组织登记注册路径和相关法律法规,大力吸引各类涉海国际组织和机构在沪集聚。加强海洋智库建设,依托在沪涉海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研究,发布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白皮书等研究报告,积极营造社会氛围。
4 总结与展望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海洋经济、科技、文化、生态、治理等方方面面,需要集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努力才能落实好、建设好、发展好。随着国家海洋强国、“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深入推进,以及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不断深化,上海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将迎来更好的发展环境,要积极融入和主动服务国家及上海发展大局,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攻坚克难,力争取得更大更多的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