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访友忆峥嵘
2021-12-28武艳平
文/图_武艳平
这天,红日当空终于战胜了凛冽寒冬,照得天地间满是融融暖意,我驱车前往清丰县双庙乡单拐村参加陈贵显老人的97岁大寿。和老人相识源于几年前到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的一次参观学习,同样是与今天一般温暖的冬日,老人在街头给我们这群小年轻讲述了许多他曾经历过的红色历史,那时才明白原来历史书上那些用文字简单记录的战役,在那个年代真的有人当成唯一的救赎拿命去争取。
1940年年初,清丰县双庙乡是卫东战役的主战场,冀中、冀南、冀鲁豫军区部队共17个团集中兵力对国民党反动派石友三予以痛击。战役中,石友三方节节败退,退守过程中对双庙周边村落进行大肆烧杀抢掠,药品物资宁可烧毁也绝不留给八路军,发现落单受伤的八路军更是残忍杀害。单拐村位于潴笼河东岸,不靠公路,比较偏僻隐蔽,村民们冒着生命危险藏匿了72名八路军伤员,但是后方医院位于离单拐村3公里的沙格寨村,伤员无法转移,只能将药箱扛过来,在单拐村救治。
为保住唯一的药箱,当时年仅16岁的陈贵显和几个少年仗着年轻灵活,背着药箱到处躲藏,但是石友三方伪军太多,时间紧任务重,陈贵显当机立断将药箱藏匿于潴笼河东侧一棵大柳树旁边,和小伙伴们分开引走伪军,约定谁能活着回来,就取出药箱交给村民救人。陈贵显故意发出声音,引得敌人紧追不舍,他纵身跃进潴笼河,依靠自身超强的水性,在芦苇荡中无声前行。靠着枯树枝在水中躲了一夜才终于摆脱敌人,回到村里时,伤员们已经得到救治,可是陈贵显却因为泡了一夜的冷水病倒了,还留下了一身的风湿病。
思绪到这里时,车子已经缓缓驶入了修缮完毕的单拐村,统一的青砖灰瓦,整齐又不失历史气息,周边红色文化气息也愈发浓厚,道路两边随处都可以看到催人奋进的标语和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昔日抗战英雄血,今朝化作杜鹃红,青灰色的砖瓦墙面在红色国旗的掩映下,变得鲜明起来,一砖一瓦、一字一物都让人感慨万分,与曾经的烽火连绵、山河破碎相比,而今的生活仿佛掺了香蜜。
车子停靠的地方位于单拐村东街的一个胡同口,再往前走有一对青石台,据当地的人说,这就是传说中的“邓小平上马台”。1945年4月,邓小平同志进驻了冀鲁豫分局和军区机关驻地单拐村,恰好住在单拐村东街。当时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土地政策、减租减息,邓小平经常骑马深入周边村庄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每次骑马都是踏着青石台上马,安全又稳固。
再向里就是邓小平旧居,早已长满青苔的窄胡同显得格外幽静,古朴的门楼依稀还可以看出精美的雕花做工,曾经也是一所精致小巧的院子。院内开拓出的菜园现在还长着绿油油的大白菜,散发着勃勃生机,如同邓小平同志还在此居住一般。屋内邓小平同志使用过的桌椅板凳、床榻等物品还完整地保存着。
一个木质的浴桶在屋内一角摆放着,日制的浴桶样式显示出它是被缴获的战利品,不仅代表着胜利,而且也代表着一段感人的战友情谊。冀鲁豫军区第八分区部队缴获浴桶后,分区司令员曾思玉将他转送到了军区司令部,想让宋任穷等军区首长使用。看着如此精美的浴桶,宋任穷决定让分区书记黄靖先洗第一次澡,想着文化人就应该干干净净的才对。古有孔融让梨,今有黄靖让浴桶,黄靖搬出了孔融让梨的典故,说宋司令比他大三岁,理应先洗。后来,邓小平入住后,宋任穷又将浴桶搬到了邓小平房间,同样用东汉孔融典故劝说,还言明:“邓政委,您年长我五岁,可不能陷我于不悌的地步啊。”邓小平无奈收下了这个充满战友情谊的浴桶。
一路慢行至陈贵显老人居住的老屋,发现这里一改往日的安静,亲朋好友,从垂垂老矣到稚童少年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向老人祝寿,年事已高的陈贵显不住地对我们说着“坐、坐”。据他儿子说,原本就有风湿性关节炎,7月份又摔倒伤到了腿部神经,现在只能坐轮椅,话也说不太清楚了,平时就喜欢看一些抗战时期的电视电影,再有就是发呆,今天过寿已经是近一段时间精神头最好的时候了。
祝寿完毕,我们决定再前往单拐纪念馆看看。像陈贵显老人一样亲身经历过那份艰难岁月的老人已陆续离世,这段红色历史留下的物品都陈列在纪念馆了。
心情略做调整,双手整理仪容,踏入冀鲁豫革命旧址纪念馆,目光接触陈列于馆内的武器、军需、缴获的日军旗帜……仿佛看到曾经冀鲁豫军民的百折不挠、浴血奋战。中共中央北方局、冀鲁豫分局、冀鲁豫军区司令部暨军区第一兵工厂旧址以及邓小平、宋任穷、黄敬、杨勇、苏振华、曹里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居23处,他们和部队当年生活、工作生产使用过的大量革命历史文物,历经了70余年风雨侵袭依然在这里保存着,以供吾等后辈了解历史、铭记历史。
在今后漫长的岁月里,我们要不忘初心、代代传承,心系浴血奋斗路、肩扛新时代使命,眼含清明、驱散思想中的迷雾,心怀服务人民、为人民谋福祉、为群众办实事的清晰目标,不断在工作生活中积极勇毅,奋斗不息,集微弱荧光,绘就璀璨银河,不惧荆棘坎坷、不惧狂风暴雨,凭借着革命先烈留下的不竭精神动力,以吾辈青年之幸,与国家共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