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解儿童才能培育儿童
——评《儿童学新论》

2021-12-28韩中凌

内蒙古教育 2021年9期
关键词:杜威儿童研究

● 韩中凌

《儿童学新论》主编暨主要作者张华教授,是国际课程研究促进会荣誉主席,《国际课程研究》编委、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专家工作委员会执行委员。张华教授曾数次莅临赤峰,尤其是2019年杜威访华百年之际,与美国杜威协会前会长Lennard J. Waks教授在多个旗县巡回讲学,这既是对杜威“东方民主教育”思想身体力行的传承,也是对基层学校理解贯彻新课改精神的行动建设。

张华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哲学等方面,这本《儿童学新论》与他的《经验课程论》《课程与教学论》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阐述教育现代化与民主化的理论基础。本书名之“新论”,与其他儿童学研究论著的最大区别有二:一是研究领域宽广而又精深,将儿童发展视为一个专门研究领域,运用跨学科和多元化方法深入研究,基于理解儿童来促进儿童发展,最终指向儿童解放和教育民主化;二是从哲学和教育学的视角进行了“儿童学”与“儿童”两个核心概念的重建,让读者在阅读中不断反躬自问,清理教育思想地基,真正理解“儿童之小”与“儿童之重”,走出传统落后的儿童学观念误区,进而切实改进教育教学行为。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广泛涉猎哲学史、认识论、社会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领域。上篇从儿童学内涵、儿童存在论、儿童价值论和儿童认识论四个维度出发,确立儿童学理论框架;下篇按历史发展脉络,梳理研究了儿童游戏、儿童权利、儿童文化、儿童哲学、儿童身体和儿童自传等十个儿童学专题。可谓儿童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儿童学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英等发达国家先后成立儿童学会,进行儿童学研究,直至20世纪20年代方传入中国,并卓有建设。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教育全面师法苏联,曾一段时间,教育上奉行凯洛夫的《教育学》,把教育的本质理解为灌输外部知识以改造人的心灵,消弭儿童作为鲜活个体的主体性,使他们成了知识储存的容器。直至今天,持此教育观的教师、家长仍大有人在,他们采取控制和激励手段,不断加大灌输和训练的力度与密度,或大张旗鼓或欲盖弥彰地进行应试教育。相当多的教育工作者在教材解读、教法研究和科学评价上狠下功夫,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剥夺儿童的自由、自主甚至自尊,导致儿童浅表学习、虚假学习,甚至厌恶学习,又将其简单归因为儿童自身的态度问题,甚至是道德问题。结果就是,没有科学的、专门的儿童学研究,越是用力教育,就越是伤害儿童。

对此,张华教授明确指出:无“儿童学”则无教育学。“儿童学”既是一种现代教育精神,又是对儿童问题的跨学科研究。

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唤醒人性、回归人文,人们才正式“发现儿童”;16-17世纪,儿童观开始走向新的历史时期,逐步从人文主义的爱儿童走向理性对待儿童,并通过教育促进儿童理智的发展,“原子个人”理念在人类历史上正式确立。为培养自由个性的人,卢梭塑造了远离城市、自然成长的“爱弥尔”这一经典形象。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德建立在“先验理性”基础上的“原子个人”理念开始暴露出局限性,美国兴起了“进步主义”运动,杜威一方面继承卢梭“原子儿童”理念的合理之处,一方面又克服其缺陷,确立了一种新的儿童价值观——民主主义儿童价值观,崇尚适应当代工业化时代和民主化时代的“新儿童”。20世纪中叶以后,儿童学研究基于存在现象学理解儿童,提出儿童唯有在与他人和世界的关系中才能发展、实现其可能性,要尊重儿童的多元发展,强调儿童的意识觉醒,崇尚儿童的自我创造,由此形成“存在性儿童”观念。

在《儿童存在论》一章,系统探讨了启蒙运动之后,杜威、皮亚杰、维果茨基等人认识到,儿童的本质既不全然存在于内部,也非任由外部环境所操纵,而是儿童本身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从儿童意识的觉醒走向儿童地位的正式确立,认识到儿童的存在具有独特性、创造性、社会文化性、生长性和新生性,超越了本质性存在。“儿童延长期”的存在意义,不仅在于“复杂性日益增加的社会生活需要一个更长阶段的儿童期”,而且是建设一个健全、负责和有前途的成人社会的关键所在。

张华教授确立了儿童学概念。他说,儿童学是一种时代精神,即尊重儿童独特价值、追求儿童解放的教育民主精神,简称“儿童学精神”。儿童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即对儿童的发展与学习、儿童文化与儿童个性诸方面的跨学科的整体性研究。

在儿童学理论框架中,他深度探究了儿童是什么、儿童应当怎么样和儿童应该如何理解世界,这三个儿童学本源性问题,提出了崭新的儿童观念:儿童是一种独特性、创造性存在,儿童的诞生蕴含社会的希望,“儿童永在”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具有存在论或本体论意义;儿童即目的本身,儿童在关系中实现自我创造,形形色色的工具主义和相应的“儿童偏见”则摧毁儿童的内在价值;儿童拥有独特的认识世界的特点与方式,“儿童的世纪”本质上是“儿童认识论的世纪”。

理解了儿童存在的意义,我们才能正确认识到儿童的不成熟、无助、经验少、能力弱,丝毫不能减少他们的主体性,恰恰是他们这一特殊社会主体的标志——拥有无尽潜能、无穷希望和无限可能。

法国哲学家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儿童存在首先是儿童自我存在——每一个儿童都是他自己的,每一个儿童都既是多元、独特和创造性的存在,又是交互、文化和关系性的存在,家长、教师和社会则负责提供儿童自我生长的环境、建构良好的存在关系。

基于此,我们才能更准确地理解杜威反复强调的儿童四大本能:探究本能、建造本能、交往本能和表现本能,理解学习共同体倡导的公共性、民主性和卓越性,以及佐藤学教授所说的“教学不在于追赶教科书的进度,而在于引导孩子获得经验的丰富程度”,并非追求“优秀的课堂”,而是学习品质的提升。

21世纪的今天,我们必须拥有正确的儿童观,才能将办学理念、教育哲学、育人目标等形而上的理想根植于儿童本身,捍卫儿童完全的权利主体,尊重儿童独特的认识世界方式,将学习变成不断发展儿童探究世界能力的过程,承担起让儿童当下幸福生活的责任;才会本能地拒绝技术主义、训练主义,想方设法地让学生的学习与真实生活、探究活动、同伴协作紧密结合,将“保障每个儿童学习权”“让每个儿童的学习真实发生”“让每个儿童在协同研究中实现深度学习和创造学习”作为儿童发展的目标。

德国神学家狄特里希•邦霍夫曾言,“无论对什么民主社会来说,道德状态的最终检验,就是这个社会中孩子们的状态”。我们也可以顺延着说——对今天的教育者来说,是否在进行现代教育的基本标志,就是确立儿童意识,实现儿童解放,让儿童成为创造者。

猜你喜欢

杜威儿童研究
合肥杜威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合肥杜威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让我们摇起橹来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