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和家长的“智慧”博弈
2021-12-28○庄丁
○庄 丁
目前,各地纷纷对老师要求家长批改作业下了禁令。家长们对此拍手叫好。这条禁令,在一定程度上倒逼着老师们少留点作业,否则,自己会批改不过来。然而,家长们还不能高兴得太早,因为作业量大背后的根源一时还难以消除。
我家孩子正在上小学,提起孩子的作业,作为家长的我可谓一腔“愁恨”。
一、长路漫漫,遥遥无期,怎一个“愁”字了得
平时,孩子作业写到晚上10:30是家常便饭,稍一收拾,就过了11点。每天9小时或8小时睡眠时间,都只能在梦里实现了。
而且,写这么多作业,对孩子的真正帮助并不大。做作业的目的,一是温习知识,二是培养好习惯。然而,作业量太大时,孩子和家长的目的只剩了一个:早点完成。拿我家孩子来说,本来字写得还可以,但翻开他的日记本,写得像样儿的就没几篇,错别字的比率也居高不下。这是因为,孩子基本上每次写作业都是在赶工。工期第一,其余统统让位。
二、满目浊浪,清流难觅,此恨滚滚东流去
1.编作业的既不专业,又不走心。目前,孩子们做的作业基本来自练习册。练习册与教材配套,照章随节,极大地方便了老师留作业。但翻开那些练习册,“匠心”没看到多少,“糙心”却比比皆是。
有家出版社设计了一种读书心得练习册,其“创意”是用阅读导图来拆解所读的书或文章。孩子每读完一篇文章,都要在导读上依次填写时间、地点、人物、起因、过程、结果、故事梗概,以及好词好句和感悟。儿童读物中有很多童话,写到时间、地点时,孩子难免会不知所措,因为原文没有具体指明——也根本无需指明。我建议孩子遇到这种情况时,时间就写“从前”,地点就写“童话世界”。但是孩子不同意,非要从文中找出个子丑寅卯来。书要是这种读法,孩子们大脑中的语言区不得变成超市货架?
还有,语文练习册上,最常见的题目就是“这段文字表现了 ”或是“谈谈你的感受”。我家孩子一看到这类题目就发愁。笔者身为一名文字工作者,做这样的题也非易事。尤其是,有些阅读材料突出的是意境、韵味,其思想内核几乎不露痕迹,欲述明其意颇有点儿“天狗咬云彩无处下嘴”的痛苦。要用符合小学生语言水平的话来总结文意,篇幅还不能长,谈何容易。
小学生还处在形象思维的层面,强行让他们进行抽象思维,岂非拔苗助长?编作业的人编出练习册来,只要营销手段超强,总能卖出去,至于对孩子们是利是害,根本不需去想。
2.留作业简单粗放。有的老师留作业不设计、不分拣,通常是“××练习册从××页到××页”,不仔细思考留的作业是否合适、有没有无效成分,也不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
我家孩子有两本语文练习册,其中一本是新学期开学一段时间后才让买的。买来后,老师让学生把这本练习册上前几课的作业集中补一下。那段时间,孩子叫苦不迭。而其实,这两本练习册上的有些作业是重复或类似的。
为了培养学生的某些能力,老师们还喜欢留常规作业,比如每天做几道口算题、写一篇日记、抄几个成语等。遇到周末,一下子就是3篇日记,如果作业中再有写作题目,那就是4篇作文。孩子的心理压力特别大。为了及时完成作业,我们家往往上演家长口述、孩子记录的一幕。
本来是想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但培养出的却是畏惧或抵触情绪,这不是南辕北辙了吗?
遇到有些节假日,学校或老师还会布置实践作业,比如做手抄报或手工作品,而原有的作业量并不会相应消减。有的老师可能会说,把作业分散开来,如果不拖延,并不算多。但是老师有没有考虑过,拖延在某些年龄段是必然的,需要一点点改。一个孩子的成长、一个家庭的生活并不是只有作业这一件事。孩子要锻炼身体、发展兴趣特长,最起码,要有时间玩一会儿啊。
现在不少学校宣传自己在搞天天阅读、实践活动,笔者相当怀疑其真实性。有这么多“必答题”,还能有时间做“选答题”——孩子们难道都是“神才”吗?
三、你重眼下,我虑未来,本为盟友却成博弈
现行的教育体制,选才的功能领先于育才,这是不得不接受的事实。但我们家长还是希望,学校、教师在尽选才之责时,也别全抛下育才,否则,选出的才也难堪大用。
作为家长,我们希望孩子能学有所成,而且拥有良好的综合素养——情商达标、抗压值过线、“创造阀”开启、社会适应能力过关。总之,即便不成栋梁,也不能成废料。
但在这种作业模式(代表着一种育人模式)下成长,那些达标、达线的期望怕是要调低甚至落空。而孩子能否通过选才之门更不容乐观——总有一部分人会被关在“门”外。如此,哪头也落不下,孩子靠什么立足未来?
目前的模式,我的感觉就是:学校、老师负责选才,家长既要配合选才,还要负责育才,实在太难了。
孩子输赢靠“拼爹”,这句话我不得不同意。“拼爹”的内涵很丰富,对于普通家庭而言,在物质、社会关系方面无资本可拼,能拼的就是时间、精力投入,以及自身的智慧。
我听过不止一个高中学生的家长讲:帮孩子抄作业是自己的常规任务,孩子把自己认为无效的作业挑出来交给家长代劳。单是抄答案,往往就得抄上一两个小时,甚至更多。有的家长,还会模拟一下孩子的笔迹,有的连这个事也不费:反正老师也不一定看。于是孩子自行剔除无效作业——由家长代劳。孩子和家长有这种智慧是一种幸运,否则被作业拖垮了还得怨自己笨。试问,留这样的作业意义在哪儿?
学校、老师们以向学生施加压力的方式,来换取自身在上级所定的考核体制下尽量靠前的排名。所以,他们希望学生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做作业、刷题,希望家长投入尽可能多的时间辅导孩子,只要考分上去就行。孩子的长远发展,他们不考虑。这是他们的“智慧”。
而我们家长呢,一方面要避免孩子因完不成作业而成为老师的歧视对象,另一方面,还要尽力消弭那些无效作业给孩子带来的不利影响——我们不得不为孩子的长远着想,哪怕是仅考虑未来的学习能力。家长最怕的就是,这种消耗战天长日久打下去,连短期效益也见不到——学习成绩纹丝不动甚至退步,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所以,我们不得不使出“代劳”的下策。这是我们的“智慧”。
教育本来应是家校携手、合作共赢,在作业这件事上,却演变成了互相博弈的局面,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此恨何时有绝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