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牧民第一
2021-12-28春秋
[春秋]管 仲
以家为乡,乡不可为也。以乡为国,国不可为也。以国为天下,天下不可为也。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毋曰不同生,远者不听。毋曰不同乡,远者不行。毋曰不同国,远者不从。如地如天,何私何亲?如月如日,唯君之节。御民之辔,在上之所贵。道民之门,在上之所先。召民之路,在上之所好恶。故君求之则臣得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恶之则臣匿之。毋蔽汝恶,毋异汝度,贤者将不汝助。言室满室,言堂满堂,是谓圣王。城郭沟渠不足以固守,兵甲彊力不足以应敌,博地多财不足以有众。唯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故祸不萌。天下不患无臣,患无君以使之。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以分之。故知时者可立以为长,无私者可置以为政。审于时而察于用而能备官者,可奉以为君也。缓者后于事,吝于财者失所亲,信小人者失士。
(原文据中华书局2004年版《管子校注》)
【译文】
按照治家的要求治理乡,乡不能治好。按照治乡的要求治理国,国不能治好。按照治国的要求治理天下,天下不可能治好。应该按照治家的要求治家,按照治乡的要求治乡,按照治国的要求治国,按照治天下的要求治理天下。不要因为不同姓,就不听取外姓人的意见。不要因为不同乡,就不采纳外乡人的办法。诸侯国不要因为不同国,就不听从别国人的主张。像天地对待万物,不应有偏私偏爱。像日月普照一切,才算得上君主的气度。驾驭人民奔什么方向,看君主重视什么。引导人民走什么门路,看君主提倡什么。号召人民走什么途径,看君主的好恶是什么。君主追求的东西,臣下就想得到;君主爱吃的东西,臣下就想尝试;君主喜欢的事情,臣下就想实行;君主厌恶的事情,臣下就想规避。因此,君主不要掩蔽自己的过错,不要任意删改国家的法度,否则,贤者将无法帮助你。在室内讲话,要使全室的人知道,在堂上讲话,要使满堂的人知道,这样开诚布公,才称得上圣明的君主。单靠城郭沟渠,不一定能固守疆土;仅有强大的武力和装备,不一定能抵御敌人;地大物博,群众不一定就拥护。只有有道的君主能做到防患于未然,才可避免灾祸的发生。天下不怕没有能臣,怕的是没有明君去使用他们。天下不怕没有财货,怕的是无人去管理它们。所以,通晓天时的人可以被任用为长官,没有私心的人可以被安排为官吏。通晓天时、善于用财,而又能任用官吏的人就可以被奉为君主了。处事迟钝的人总是落后于形势,吝啬财物的人总是无人亲近,偏信小人的人总是容易失掉贤能的人才。
【简析】
本文强调贤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应该注意几个方面。首先应该具体分析全国各地不同的国情与民情,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建立制度与执行政令。尤其是“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的治国理念深得《道德经》“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这一名言的哲理精髓。《道德经》旨在强调大公无私,《管子》则旨在强调实事求是,看似有所不同,实则二者都是在强调治理民事要“顺其自然”,尽可能避免主观意见的干扰。所以接下来作者进一步阐述君主应该像天地对待万物、日月普照一切那样没有什么偏私偏爱,虽然不能照搬其他地方的经验,但也不能因此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完全忽视别处行之有效的办法与主张而不予吸收学习。作者接下来将其落实到具体的为君之道上来,首先顺着君主不能偏私偏爱的角度,立刻警醒君主的好恶会成为臣民的风向标,一旦整个国家都随着君主的好恶来发展,就会非常危险。但是,由于君主也是人,不可避免地会有所好恶,作者马上提出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即要求君主凡事都开诚布公地征求大家的意见,并且不要掩饰自己的过错,这样才能通过群策群力来避免君主的偏向。顺着“言室满室,言堂满堂”这一逻辑,作者又进而从国家安全的层面,来高度警醒君主依靠坚固的城郭沟渠与强大武力装备都不一定能够维持国家的安稳,避免灾祸的发生,只有全面地任用贤能来管理百姓、应对时势,才能维持和谐稳定。由此可见,本文最终从理念回归到现实,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与指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