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甘阿凉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科技推广问题探讨
2021-12-28邓自圆
邓自圆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 成都610011)
四川省为多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简称为甘阿凉少数民族地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地域辽阔、地貌以高原和高山峡谷为主,城市化率较低,经济发展水平及受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在2019 年12月公布的贫困县名单中,四川省有29 个贫困县,其中甘阿凉少数民族地区就有18 个。由于自然条件、民族传统等因素,农业是甘阿凉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发展产业,尤其是在反季蔬菜、杂粮、杂豆、薯类、食用菌、烟草、中藏药材等农业产业发展上具有特色优势。因此,做好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尤其重要。
1 四川省甘阿凉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科技推广的意义
1.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要求
农村农业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农业仍然是“四化同步”的短板,农村仍然是全面小康的建设重点。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其所面临的自然环境、人力资源、宗教文化等制约因素更为突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之一,就落在了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四川省甘阿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在全省相对滞后,2018 年,四川省全省人均GDP为48 883 元,甘阿凉三州的平均值为29 490 元,低于全省的39.67%;四川省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7 195.6 亿,而其中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产值为78.3 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产值为88.5 亿[1]。因此,甘阿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增长,对落实四川省深入实施多点多级支撑发展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少数民族地区对农业科技的切实渴求
在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仍然是其主要发展产业之一。尤其是对广大农户而言,农业生产更是一种无法割舍的生活方式。但在近年来的走访中发现,很多少数民族村所使用的作物品种都是自留老品种,产量和品质都比较差,作物和畜禽良种更换比例普遍较低。因此,农业科技成果能否能在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应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科技的推广力度和效率。通过推广优质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等农业科技,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是少数民族地区广大农户所急需的。此外,甘阿凉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环境独特,有利于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而科学技术正是挖掘和推动特色农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和强大动力。
1.3 推动民族地区农产品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
由于各种内在和外在的制约因素,甘阿凉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生产很多都还存在自给自足的方式,农产品的商品率较低,农产品市场经济难以得到真正的发展。近年来,在精准扶贫的政策指导下,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对农产品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归根结底,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效率才是最根本的解决途径。因此,只有依靠农业科技,推动品种、品质、品牌的提升,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更好地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农产品市场经济发展。
2 甘阿凉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科技推广现状
当前,我国现行的农技推广组织体制是由政府领导的五级农技推广体制。国家、省、市级主要以指导为主,县乡两级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在一线为农民提供种植、畜牧、水利、农机等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服务的组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具有明确的公益性,承担着组织农业技术专业培训教育、提供农业技术及信息服务的任务。
近年来,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政策助力下,四川省甘阿凉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紧紧围绕习总书记提出的“六字经”进行部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是农技人员力量得到不断充实。按照农业农村部深入实施特聘农技员计划要求,甘阿凉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县招募了百余位农技员。同时,还在积极探索激活推广工作活力的途径、人员长效补助的机制。二是针对少数民族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培训需求开展农业培训。选定培育机构,摸清培育对象,提升培育质量,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壮大。三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县建立了一批科技示范基地。通过田间指导、技术培训和资料宣传等多种形式,培育了一批带动能力强的科技示范户。四是组建专家服务团队进行定向服务。在科技部“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的支持下,2019 年,从54 个高校院所选派351 名“三区科技人员”,深入甘阿凉少数民族地区的42 个县市进行农业科技服务。此外,四川省委组织部组织开展了“深度贫困县科技扶贫万里行活动”,组建农业专家服务团56 个,从各行业选聘专家280 人,到包括甘阿凉少数民族地区在内的多个深度贫困县进行推广新技术(品种)、指导建立示范基地、培养科技示范户等现场服务,依托科技人才和推广队伍助力农业科技的应用。五是持续推进“四川科技扶贫在线”州级和县运管中心建设。组建了由州县平台管理员、州县农业专家、村级信息员组成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队伍。在线解决农户的技术需求,发布技术供给信息、产业信息。
3 农业科技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3.1 农业科技需求主体的接受和学习能力相对较差
甘阿凉少数民族地区的广大农民作为发展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农业科技推广的实际需求者,他们的人力资源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业技术推广的程度和效果。而日常留守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中老年人,他们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这给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1.1 农民思想意识保守,自我发展意识不强 由于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以及宗教文化及风俗习惯的差异性,致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民思想比较保守,自我发展意识不强,安于现状,满足于现有生活。同时,这些地区的主要农业生产劳动力的年龄集中在中老年群体,他们的思想观念相对更为落后,喜欢根据习惯和经验进行农业生产,不敢轻易尝试和接受新的产业、品种和技术,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一般听天由命,靠天吃饭。他们对新事物的接收更倾向于通过信任的亲友邻居推荐和品种成功示范。
3.1.2 受教育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 与大多数的西部农村地区一样,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也存在严重的流失,甚至比四川省其他地区更为严重。受过教育,精通汉语,有思想、有文化的年轻劳动力,他们基本都选择外出打工或者在外创业,真正留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农业的年轻人少之又少。但这部分人恰恰才是能够真正接受先进农业科技,推动当地农业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化的人才保障。缺乏年富力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引导型农民的参与,仅仅依靠政府和贫困地区的中老年劳动力,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推广先进的农业科技,发展优质特色农业产业显然是力不从心,缺乏可持续发展动力的。
3.1.3 科技推广人员与农户存在交流障碍 在四川省居住的少数民族中,除回族以外,其余的世居的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语言。其中,彝族是四川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人口中95%左右使用彝语,其中有60%左右的人兼通汉语;藏族人口中95%左右使用藏语和嘉戎语,其中有40%左右的人兼通汉语;羌族人口中70%左右使用羌语,其中70%左右兼通汉语。但现实的问题是兼通汉语的基本为年轻人,他们绝大部分都已外出打工。日常留守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生产的多为不通汉语的中老年人。因此,除了本民族的科技推广工作者以外,其他科技推广工作者需要在本地翻译人员的帮助下才能开展工作,使得沟通工作难度加大。
3.2 农业科技推广效率不高
3.2.1 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扎根基层难度大 四川省每年通过科技人员选派、科研项目立项等多种形式积极推动高层次的农业科技人才到甘阿凉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进行的农业科技服务工作。广大农业科技人员也按要求深入基层,服务于农业生产的一线,送良种,亲自进行田间示范,召开技术培训会,发放宣传资料,在农业科技推广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种形式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也面临诸多问题。一是科技人员难以对农业生产的全过程进行深入指导。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处于偏远的山区,交通成本较高。高层次科技人员又大多来自科研院校,本身的科研工作繁重,难以长期深入地在基层进行指导,只能在几个关键的生产点到田间指导,很难满足实际生产需要。二是示范推广的覆盖面较窄。科技人员仅凭自身团队的人员力量,只能在小范围开展科技示范,覆盖面窄,推广效率不高。三是农民的组织难度大。由于语言不通,人员不熟悉,信任度等问题,科技人员在召开农业科技培训会等方面组织难度很大。
3.2.2 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服务能力不足 2018 年,甘阿凉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属国有企事业单位农业技术专业人员数为13 284 人[2],农村人口为575.1 万人[1],农村人口与农业技术专业人员数的比例为1∶433;即一个农业技术专业人员要服务433 个农民。同时,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专技人员的年龄结构、知识水平结构都存在青黄不接的断层现象。而甘阿凉少数民族地区土地总面积为29.73 万km2,地域辽阔,人员居住分散,进一步加大了工作难度。因此,在广大农村地区,亲友邻居在提供市场信息、品种信息和推广农技知识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而这些知识信息的真假难以辨别。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在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农业技术知识传授方面的服务能力不足,归根结底还在于甘阿凉少数民族地区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
3.2.3 示范基地的推广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近年来,甘阿凉少数民族地区在政府的扶持下建立多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其中,一部分是依靠涉农企业、合作社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的,一部分是通过科研成果转化项目组织建立的。示范基地的建立虽然在示范区形成了一定的影响,但也由于技术宣传力度不够,缺乏技术对外推广的长效机制,致使大多数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仅仅在示范基地中得到应用。同时,还存在部分示范基地的建立是以完成任务为目的,缺乏长效的技术推广内驱动力。另外一部分依靠涉农企业、合作社等建立的示范基地,虽然有科技推广的内驱动力,但也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由于自身基础薄弱,发展速度缓慢,科技推广能力有限;二是一些涉农企业、合作社只会在自身的基地和社员中推广新技术,难以惠及更多的农户。
3.3 地区性的外在制约因素众多
3.3.1 地理环境因素导致推广工作效率低 地理环境对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农业发展的成本高。这主要体现在甘阿凉少数民族地区的高原山地众多。对于种植业而言,机械化程度底,运输成本高、土地质量参差不齐,难以统一标准和统一管理。二是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投入成本高,效率低。通过近年来的脱贫攻坚,贫困地区的交通环境有所改善,尤其是到村入户的水泥路基本修通。但地域广大,高原山地众多,导致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的宣传推广工作效率较低。
3.3.2 农业科技需求内生动力不足 农业科技的应用最终是转化为高品质的农产品后投入到市场,获取农业生产收益。但在甘阿凉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很大问题是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还有待增强,市场需求还未得到真正释放。以被誉为“全面营养食”的藜麦为例,藜麦是一种适宜高海拔地区种植的作物,经济附加值高,是近年来在凉山彝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推广的一种新作物。但在凉山州的示范推广过程中就面临缺乏销售渠道、缺乏有实力的涉农企业参与的问题,这导致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不高,难以形成大面积的推广。因此,打通市场环节才是释放农业科技需求内生动力的根本所在。
3.3.3 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力量薄弱 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和涉农企业等。它们在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应用先进技术和发展现代农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2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就已经提出要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强对农技推广工作的管理和指导。近年来,随着政策的引导,精准扶贫的推动,甘阿凉少数民族地区也建立了多个的农业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但目前,大多数的农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等尚处于起步阶段,力量薄弱,存在农民参与率过低、分布不均和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难以实现农业科技的高效推广。
4 建议
4.1 加强多层沟通与对接,提高农技推广机构服务水平
一是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各级的沟通,省、市级农技推广机构应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发展特点,做好对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指导。二是加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智库机构应当与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对接与合作,形成长效的服务和培训机制。以科技部“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为例,高校院所的科技特派员应当与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相互配合,形成长期合作机制。一方面,能够解决高等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难以扎根基层的问题;另一方面,可及时更新和补充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农业科技知识,有效提高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服务水平。三是加强地方行政主管部门与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沟通。例如在机构编制数量上予以倾斜;在制定招聘条件时,给予少数民族一定倾斜,让更多的少数民族人员加入到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来。
4.2 充分依靠地方干部,加强农业科技推广
在甘阿凉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科技推广必须充分依靠地方干部,尤其是村委会干部。一方面,村委会干部在当地有一定威望和信任度,熟悉村上的人员、土地等情况;另一方面,村委会干部大多为当地文化水平相对较高,思想和眼界相对开放的人。目前,在甘阿凉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以妇女和年迈的人员为主,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很多人都不认识汉字,更不会写字,科技推广人员与农民之间的沟通不畅。同时,科技推广人员的力量有限,在服务覆盖面和服务时间上都难以满足生产需要。科技人员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不管是县乡级的科技推广人员,还是高层次的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都需要以村委会干部为纽带,在需求征集、问题发现、成效宣传等各个环节助力农业科技推广,才能更好地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提高。
4.3 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加大培育力度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推广良种良法、开发特色产业,需要一定经营规模,也需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引领,不是随便一家一户就能干得了的。”[1]因此,在甘阿凉少数民族地区,只有将科技推广的重点放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上,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力,才能将农业科技推广到更多的农户,有效解决农业科技需求的内生动力问题。这需要从以下3 方面着手,一是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搭建科技成果应用、良种推广、农产品营销等信息交流与转化的平台。二是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人才的培养。2017 年1月,农业农村部出台了《“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确定了到2020 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超过2 000 万人的总体发展目标。因此,在各级各类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应当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结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科技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培训,形成一批有推广带动能力的新型农民。三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当主动加强与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对接与引进,创新合作形式,通过兼职、技术入股等形式,吸引需要的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