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校行企联合培养学前教育“二元制”人才之探微
——以晋江市教育局与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2021-12-28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裴殿玲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 裴殿玲
政校行企联合培养学前教育“二元制“人才,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又利在久远的大工程,其不仅涉及一系列原有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更主要的是政校行企联合培养学前教育“二元制”人才打破了以院校为主导的教育教学模式,行业企业在政府部门的政策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前教育“二元制”人才培养,构建起了一种以政府为引领,学校与行业企业为双主导,全社会积极参与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教育部于2014年发布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招生与招工一体化、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1]。
2016年2月,福建省教育厅等五部门出台《关于实施“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的通知》,在高职阶段创造性地实施现代学徒制,建立起满足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新机制,紧紧围绕“招工招生一体化、企校主导联合育人”重点改革内容,开辟一条技术技能得以加强、学历水平得以提升、职业素养得以规范的人才培养新路径,打造福建版“二元制”职业教育品牌[2],以此来满足福建省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新需求,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与经济社会需求相适应。
1 政校行企联合培养学前教育“二元制“人才之背景
晋江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泉州市东南部,为福建省、泉州市综合实力最强的县市。截止到2018年,晋江市现有幼儿园共计444所,其中公办幼儿园66所,民办幼儿园378所。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在校学生37.61万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21.29万人,占56.61%,规模约占泉州市三分之一、全省六分之一。晋江市着力突破学前教育发展瓶颈,以“晋江经验”为引领,实施推进公民办幼儿园并举发展,大力推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规范民办幼儿园管理为途径,辅助于民办幼儿园“二元制”政策实施,在学前教育改革发展上取得重大突破,2016年获评“安全教育全国示范单位”和福建省唯一的“全国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从2017年开始招收学前教育专业“二元制”学生,以“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协同育人”为主线,以“招生招工一体化,企校主导联合育人”为主要内容,先后与漳州大地幼儿教育集团、泉州市信合幼儿园、泉州市红梅幼儿园联合招生二元制学生。2019年,学校与晋江市教育局开展“政校行企”二元制联合招生工作,共计招生二元制学生108人。2020年,学校又在与晋江市教育局合作基础以上,与泉州市丰泽区教育局、安溪县教育局等开展二元制学员联合招生,预计招生156人,初步构建了企业与学校双主体、学徒学生双身份、师傅教师双教学、企业学校双管理、全日制非全日制双学制、政校联合双培养为显著特征的学前教育“二元制”人才培养与发展新模式。
2 政校行企联合培养学前教育“二元制”人才模式及特征
政校行企联合培养学前教育“二元制”人才,打破了以往以学校单方面培养为主的常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在政府职能部门引导下,学校与行业企业在招生方式、培养模式、考核机制等方面上互助合作,通过政校行企联合培养行业企业所需的合格幼教人才,实现所学即所用,解决职业能力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的瓶颈,在培养模式上有着“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具体表现如下所示。
(1)改革招生方式。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地市教育局签署联合培养协议,由政府部门、学校以及行业企业共同选派人员参与“二元制”学员招工招生工作,基于“二元制”招生人员名单基础之上,由三方联合共同对行业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在职员工进行“文化知识考试+专业基础考试与岗位技能测试”考试,经考核合格者才确定为“学生与学徒二元身份”。招生方式打破了由学校主导的单元招生的模式,实现了政校行企全程化参与学前教育“二元制”人才培养。
(2)修订培养方案。在政府职能部门的指导下,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行业企业开展全方位“四共同”“四共建”工作,即学校与行业企业在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教材以及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等方面共同开发、共同建设、共享资源、共同进步。学校与行业企业成为学前教育“二元制”人才培育的双向主体,通过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人员实施不同方式的“二元制”人才培养,提升“二元制”学院专业实践能力,共同打造理论水平高、岗位技能好、符合新时代需要的学前教育人才队伍。
(3)改变教学方式。政校行企联合开展学前教育“二元制”人才培养的前提,是要打破以往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要打破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合作的诸多障碍,真正实现学校与行业企业融为一体,全程贯通。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于以上学前教育“二元制”人才培养现状,与行业企业共同提炼并形成政校行企融会贯通的体制机制,“二元制”人才培养实行“双导师制”,即学校与行业企业都是二元制学员的培养主体,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打造一支“二元制”人才培养导师队伍。同时,学校与行业企业采用二元制教学,工学交替培养,既在学校课堂汲取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在一线锻炼出扎实的技术技能,“二元制”学员实行弹性学分制,既可以分散于各个行业企业自主学习,也可以集中在学校课堂开展集中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真正达到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二元制”学徒的目的与意义。
(4)创新考核机制。创新学前教育“二元制”人才考核体制机制,有益于将政校行企联合培养学前教育“二元制”人才措施落实到位。政校行企联合开展学前教育“二元制”人才培养,是以技术能力和职业精神培养为标准,将“二元制”学员的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师傅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培养和提高“二元制”学员的技术应用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并于此基础之上,将社会对培养出的“二元制”学员的使用反馈加以综合,从而形式一种“培养+使用+反馈+整改”的新的校企协同育人考核推进机制,助力政校行企联合培养学前教育“二元制”人才。
政校行企联合培养的学前教育“二元制”学员,通过文化知识、专业基础、岗位技能水平综合测试,成为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成员,属国家计划内全日制统招学生,经过三年学习,将获得国家认可的专科毕业证书,有效解决了幼儿园在职教师接受高等教育的工学矛盾,打通和拓宽了幼儿园教师培养与成长的通道,助推福建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 政校行企联合培养学前教育“二元制”人才经验及成效
政校行企联合培养学前教育“二元制”专业人才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业企业的参与程度,以及“二元制”主办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行业企业以学前教育“二元制”人才培养为平台,在泉州市政府、晋江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探索政校行企联合培养学前教育人才模式改革路径,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行业企业互惠互赢、共同发展,构建了符合闽南地区市场需求,适应学前教育“二元制”人才良性发展的内部合作机制。
3.1 构建良性内部合作机制
(1)成立运作机构,健全管理制度。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合作行业企业自身特点优势,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立了以泉州市幼儿教育集团、福建省“二元制”试点改革、“校中园”与“园中校”等为载体的内部合作平台,成立了由学校理事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名师工作室和教师工作室等组成的利益共同体,健全了学前教育“二元制”运行管理制度,深化了系列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着力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四项工程”,构建起学校与行业企业人才互通、智力互助与成果共享的长效机制,打造出一支业务精良、“校-地-园”互通的教学团队,努力探索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的深度良性的政校行企合作机制,实现政校行企联合培养学前教育“二元制”主体双方互利双赢、同步发展。
(2)组建组织机构,打造服务团队。在实施学前教育“二元制”的过程中,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依托政府职能部门、行业企业专家,组建了行业专家全程参与教学、学术和专业建设的组织机构,制定了“人才共育、师资共享、基地共管和质量共评”管理制度,将行业资源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实现学校、地方政府与幼儿园所等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学前教育“二元制”主体双方以“互兼互聘”、“双向交流”为建设基础,以名师工作室和教师工作室为平台,以“专业教师下基层、名师专家进课堂”为人才互通、智力互助与成果共享机制,打造一支业务精良、“校-行-企”互通、专兼结合由政府、学校、行业企业三方组建而成的技术服务团队的优秀服务团队,促进“政校园企”更加有效地合作与交流,资源共享,互惠共赢,提升区域学前教育整体发展水平。
(3)加强内涵建设,助推品牌发展。政校行企联合培养学前教育“二元制”人才的首要问题就是要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专业特色以及服务社会能力。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专门培养幼儿师资高专院校,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按照社会发展及幼教机构对人才需求,优化“二元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实施校地园合作,共同探索“二元制”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二元制”单位合作,吸纳优秀骨干,开展课题协作,协同育人;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打造符合学前教育“二元制”人才培养需求的精品课程、专业课堂以及全新教育教学模式,努力打造一支适合学校和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幼教品牌专业。
3.2 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二元制”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育方案制定上,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注重突显与时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本思路,即完善“政校行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打造出一种“共建特色教材、教学团队、核心课程、实训基地,共同组织教学、分享资源、评价学生、促进就业”的“四共建、四共同”人才培养新机制。
政府、学校与行业企业都是“二元制”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主体,以培养时代需要的学前教育人才为向心力,从而形成了政府为“校-行-企”合作提供项目和资金支持,指导和协调“校-行-企”共建;幼儿园参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质量评价;学校为幼儿园输送人才,提供技术服务,协助地方政府提升学前教育整体发展水平新格局,实现了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共同推进区域学前教育事业发展。
3.3 优化教育资源共享途径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二元制”人才培养,注重发挥和依托各级各类、线上线下平台,实现学校与行业企业学前教育资源共享共用。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依托泉州市幼儿教育集团、泉州市学前教育职业院校联盟,与行业企业共同开设学前教育论坛,打造行业企业名师培养工作室,开通行业企业一线优秀技能人才专业博客,构建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发展的合作平台,共享学前教育理论、学前教育技能以及学前教育信息技术等各种教育资源。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二元制”主体双方共建省级学前教育师资培训中心,为协同育人提供项目资源;共建绩效优先的分配激励机制,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开展技术服务、职业培训、送教(培)下乡和文化传承创新;共建幼儿教师师资培训中心,开展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实现了区域学前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共同。
以“学徒与学生二元身份、师傅与教师二元教学、企业与学校二元管理”[2]为特征的政校行企联合培养学前教育“二元制“人才模式,既打开了高职高专招生新模式,又为行业企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真正突破了工学交替的困境,值得借鉴和推进。
4 政校行企联合培养学前教育“二元制”人才改进措施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2017年实施学前教育“二元制”人才培养改革以来,学前教育“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进一步凝练,人才培养途径得到了进一步拓宽,人才培养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然,回顾学前教育“二元制”人才培养改革的历程,仍有诸多待提升之处。
一是明确主体双方职责。学校与行业企业作为学前教育“二元制”人才培养主体,要明确各主体之间的培养职责,学校与行业企业要建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在学员学习、学员考核、学员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划分双方主体责任,要实施以“范围+范围职责”的举措,在不破坏学校与行业企业管理基础之上,充分保障学员自身利益,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规范日常教学管理。由于学前教育“二元制”学员的特殊性,不适于学校、行业企业原有的管理模式,学校与行业企业要制定出个性化管理措施,将“二元制”学员日常教学管理统一纳入学校与行业企业管理之中,要强化“二元制”学员日常课堂纪律,坚决杜绝放任型、松散型以及放养式管理,学校与行业企业要共同制定出完备巡课听课制度,加强“二元制”管理工作者培训,提升“二元制”开展实效。
三是提高教育培养质量。学校与行业企业要建立起“二元制”质量保障体系,制定“二元制”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要充分做好“二元制”毕业生社会质量认可度调研,找出找准制约“二元制”提升的瓶颈所在并予以解决,从而确保“二元制”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