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湾区背景下优秀岭南传统文化“双创”发展的困境与思考
——以佛山为例

2021-12-28陈姝颖

南方论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岭南文化佛山岭南

陈姝颖

(中共佛山市委党校 广东佛山 528399)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赋予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出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换、创兴性发展(以下简称“双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体系。岭南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断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开放包容、敢为人先、务实重商等特有的文化性格,共同的文化记忆更是建构湾区认同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作为重要的精神纽带,岭南文脉的传承好坏直接影响到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的实施,更是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发展的具体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粤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考察时要求在改造老城、开发新城过程中,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可以说,城市文化、历史文脉是一个城市最显著的城市标志,它既体现了城市在现代化发展中的历史温情,也展示了现代与传统融合的可能性,即传统文化的双创发展实践。推动城市文脉的传承重点是要不断重视和挖掘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并在此基础上找到现代与传统互相成就的契合点;城市文化既包含传统文化有包括正在被不断建构的“即时文化”,但二者并不是二元对立、泾渭分明的,而是在不断的城市实践中相互交融、相互转换的,但是如何有效地将传统文化很好地融入现代并形成推动城市发展的文化动力?如何避免传统文化在现代性转化中逐步失真,甚至被恶意篡改的现象?在创造性转换中如何能将传统中有利于现代发展的要素挖掘并应用,以及针对传统文化的不断流失而建构起一套能激活传统文化活力的运作系统?这些都是本文拟要思考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以优秀岭南文化的“双创”发展研究对象,总结提炼当前其在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原因,以岭南文化资源丰富的佛山为例,分析优秀岭南传统文化“双创”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当前优秀岭南传统文化“双创”发展的困境

优秀传统文化在与城市的互动发展中逐渐失去主导地位,遗落在现代化城市中的古建筑、古祠堂、古桥等有形遗产,因其作为特定的文化承载空间至今仍有部分文化功能尚存,但多数已随着城市化浪潮逐渐破败乃至消失。而作为传统习俗、精神文明特质等无形文化遗产或是潜移默化的形成人们的行为习惯,抑或逐渐被现代价值观念淹没而失去部分功能。无论是有形还是无形的传统文化在当前的城市发展中都面临着以下困境。

(一)西方现代化思潮的冲击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乃以生存的社会根基已被改变,尤其是随着细西方现代化思潮的不断涌入,各类思想激荡碰撞,在不断的博弈中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主流意识形态逐渐被消解,在不断的解构和重构中被越来越多认为是不符合现代发展的落后的文化;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这样的认识逐步成为共识,传统文化一度成为过去的文化、跟不上时代的文化,其自身文脉传承尚没有解除危机,更别提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换的现实困境。

(二)文化城市思维尚未形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正是我们几十年来没有重视文化建设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城市转型发展必然经历的阶段。传统的“经济唱戏,文化搭台”注重经济效益而注定文化失效,GDP 论英雄的思维认识注定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经济的快速提升。当前,文化逐步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策略选择,但真正能认识到文化在功能城市转型中的重要作用仍然寥寥无几,表现为城市文化建设缺乏长远的文化规划、城市文化部门在城市建设中话语权弱、城市形象同质化现象严重等方面。尤其是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仍然面临着部分地区文脉传承不理想、历史古建大肆破坏等问题,千篇一律的村史馆、文化礼堂几乎成为当前历史古迹活化利用的主要途径。归根结底在于当前经济主导的城市发展模式亟需向文化主导的文化城市转型,但文化城市建设的思维认识尚未形成,传统文化认识不足、创新性发展不够等成为传统文化双创发展的严重阻碍。

(三)缺乏传统文化自信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传统文化重视不足,各类价值思潮的不断冲击,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一再被消解,文脉断层导致越来越多的优秀传统文化被束之高阁,甚至被其他国家窃取。文化传承力度弱,部分传统节庆民俗的过度娱乐化,有的甚至逐步演变为变相的嘉年华;普及性的传统文化知识匮乏致使“汉服和服傻傻分不清楚”等新闻屡见报端等等。文化记忆的断层使得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感较弱,文化冷漠现象频现,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剧了文化的断层。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对各类复杂思想难以辨别而出现否定自身传统文化、崇洋媚外等现象就不足为奇。即便是当前,传统文化的自信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只有充分了解认识才能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从中破解传统文化与现代融合的密码。

二、佛山优秀岭南传统文化“双创”发展现状

佛山肇迹于晋,得名于唐,是岭南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古时因其独特的地理区域优势、发达的手工制造业被称为天下“四大聚”“四大名镇”。佛山岭南文化资源丰厚,武术文化、陶瓷文化、中医药文化、龙舟醒狮、木版年画、粤剧等等都是佛山文化瑰宝;除此之外,特色岭南古建筑、传统岭南民俗至今仍然保存传承较好,但都面临双创发展的转型难题。

(一)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换不足

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的空间载体,佛山特色历史古村落、古建筑是当前佛山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有形文化资产之一。2015 年前后佛山先后经过古村落活化升级,完成了30 个古村落的活化,通过恢复传统村街风貌、古建修缮、人居环境改善等逐步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古村活化指标体系,可以说是一次系统地修复利用有形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与以往的古建筑修复不同在于,活化的目的是将古建筑修复后投入使用,使之真正助力村落的现代化发展。针对有形的古建筑、古桥、古树等文化遗产,活化修复了大批历史古迹,一定程度上保存了村落机理,赋予了村落更多传统文化承载空间;活化使用主要包括租赁给私人或社会组织开展文化相关活动、建成免费的公共文化空间,如村史馆、文化活动中心等。作为商业用途的古建筑多为从事文化培训、展览、饮食等,尚未在调研中发现其它较为特殊且成功的活化案例。随着政策热的消退,尤其是那些政绩型的、活化后尚未能打造成成熟的旅游点的,且自身产业能力不强的古村落,政府修缮维护古建的成本随着商业的逐步撤退不断增加,可持续性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大减弱。在后期的走访调研中,问题集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古建筑的使用最终多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方式单一,难以真正为乡村发展提供内生动力。也就是说,在创造性转换古建筑原有功能使用上我们仍有不足,这与乡村产业支撑、区位优势、古建筑分布范围、重视程度等都有着密切联系,但也启示我们在那些条件较好的古建筑活化使用时,要进一步打开思路,不断扩展活化利用的模式方法。除此之外,佛山在武术文化中针对武术门派秘籍、医药秘方、拳谱等有形文化遗产上,也尚未建成相关数据库,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创造性地将传统武术文化纳入保养健身、VR 文化旅游等领域。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发展不足

佛山岭南文化资源在大湾区内特色十足且品类繁盛,尤其早期触媒香港影视的佛山武术文化可谓蜚声海内外,成为一段时间内佛山的代名词。佛山武术宗师黄飞鸿、叶问、李小龙等名人众多,除了传统的洪拳、蔡李佛拳、咏春拳等传统五大拳种外(五大拳种包括咏春拳、洪拳、蔡李佛拳、白眉拳、龙行拳),仅现存且仍有传承的拳种就多达五六十种;作为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丰富了佛山城市文化精神内涵,扶危助困、乐善好施的侠义精神在当前城市发展中提炼不足,除了致力于传统武术的产业化道路,如何创造性地提炼出适合当前城市发展的武术文化精神,尤其是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创新性的传承方式激活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的魅力,是当前佛山武术需要思考的。除此之外,佛山特色岭南民俗如佛山“秋色”巡游、行通济等文化遗产作为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不仅承载着一代代人的归属感、认同感,更在与现代社会的不断融合中建构新的集体共识。当前佛山秋色巡游历经数年的不断发展,最原始的文化内核不断被注入同时期的文化元素,举办规模、内容、形式多也随着时代变化而变迁;但总体仍然是以巡游展示为主,方式较为单一且集体参与度不高,未能开发相应的旅游线路、主题狂欢节、周边文创产品等,尤其是秋色灯的非遗技艺展示传承、现代转化,仍处于摸索起步阶段,创新性发展不足。诸如此类的非遗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佛山仍大有空间可为。

三、佛山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发展的实践路径

传统文化的双创发展是激活其内在活力,实现其当代价值意义的实践标准,更是应对复杂文化形势、实现文化自信的必然选择。在坚持传统文化双创发展的基本遵循下结合地方实际,找到区域传统文化的发展之路,即作为传统文化中个性化发展的具体实践,也是推动具有共性特征的区域文化的现代传承。佛山如何发展利用好自身特色鲜明的文化资源,走好“双创”发展之路服务湾区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挖掘优秀岭南文化涵养城市精神

城市发展离不开城市精神的支撑,文化城市形象更离不开传统文脉传承;当前,佛山岭南文化在城市形象、文化产业,以及市民素质涵养、区域认同提升上仍有较大发展空间,通过提升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认识和理解,使其成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市民准则、城市特质,就需要加大文传统化的挖掘、梳理,拓宽“双创”发展的路径。一是挖掘岭南文化的忠义爱国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岭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务实、开放、兼容、敢为人先等特点。何以让这些共识凝聚?近代学者邓之诚对岭南人的精神气质做了高度评价:“岭南滨海之人,狎波涛,轻死生,嗜忠义若性命。”正是这种“弄潮儿向涛头立”的生活方式,造就了岭南人轻生重义、忠烈无畏的精神气质。加之宗族文化兴盛,家国同构的阐释框架强化了岭南文化的忠义爱国的精神特质。家国兴亡之思充分展现在岭南诗歌、粤曲戏剧、影视剧等文艺瑰宝中;如黄飞鸿、叶问系列等影视作品。除此之外,佛山武术的侠义精神解读、手工制造业一脉相承的工匠文化、专注创新精神,都是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眼界,通过不断的文化实践强化传统文化认同,丰富传统文化的解释方式方法,为双创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二)建立岭南文化数据库,完善传承体系

提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不应只是一句口号,重点是要在具体实践中假期那个挖掘保护,建构有效的文化传承体系。一是组织岭南文化资源普查,建立岭南文化博物馆(文化馆),加强湾区交流沟通,强化文化记忆认同。通过对馆藏内容的设置,梳理岭南文化的发展脉络,突出大湾区文化背景,着重突出历史上在两地交流建设中做过重要贡献的港澳历史名人,对其故居、祖籍地、宗族等进行系统梳理,并进行实地建设,引导其后人、族人寻根问祖,强化血脉联系、文化传承。二是建立岭南文化数据库(云平台),完善传承体系。以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为主题建立相关数据库,梳理各自典型文化特征,加强宣传推广;结合岭南建筑文化、武术文化、民俗文化等具体主题文化,梳理完善各自传承体系,并与之相结合做好线下建设,即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特色实体打造,做到线上推广、线下打卡相结合,推广岭南文化。三是加强文化合作,丰富岭南文化的传播方式。以佛山武术打造的系列香港电影所带来的文化影响力蜚声海外,重续辉煌需要挖掘好岭南文化,利用港澳先进的制作技术共同讲好岭南故事。在融媒体时代,岭南文化中传统美德、节庆民俗,不一定只有高大上的纪录片才能展示,一个随手的短视频可能就有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如前段时间佛山顺德送礼习俗频上热搜就是个很好的例子。除此之外,加强运用动漫、流行音乐等方式综合传播,也是扩大文化影响力的必要手段。

(二)多渠道开展岭南文化的“双创”实践,加强文化交流

从城市精神涵养,完成认知层的共建,到完善岭南文化传播体系,扩大岭南文化影响力,最终需要落实的是具体的文化实践活动,从而探索传统文化双创发展的方式方法。以岭南文化为基础,开展佛山与湾区成事尤其是港澳的文化实践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常规化举办岭南传统文化赛事,打造岭南特色赛事品牌,以三地轮流主办的方式,扩大交流。如,以基础较好的武术文化为基础举办武术类比赛,形成岭南武术对内对外两种交流方式;对内吸纳保护各类岭南武术流派,对外扩大岭南武术的影响力。再如,举办传统节日赛事,如龙舟竞渡、狮王争霸(醒狮)等赛事,强化岭南文化的精神连接。二是常态化开展民俗活动,加强民俗文化交流。在文化资源普查的基础上,打造一两个民俗文化品牌,实现湾区内共同举办、同时进行,加大交流次数。如,在岭南文化中重视祭祀祖先的基础上,开展寻根问祖活动,加强宗族文化建设,强化两地血脉联系。三是加强粤语方言、岭南生活方式的传承保护。粤语方言是湾区城市交流的重要纽带,也是岭南文化中的瑰宝;务实岭南生活态度、精致的粤菜等岭南特有的生活方式,是拉近湾区城市最重要的文化资源。当前粤语等方言的传承力度较弱,精致务实的岭南生活方式提炼不够,岭南文化形象模糊,需要不断的探索凝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从这些琐碎的细小连接中,强化城市的文化共同体意识。如,开展粤语文化交流,新市民粤语培训等活动。四是创新文艺创作形式,加强湾区合作。以粤剧传承创新为合作契机,常规化开展粤剧的研究交流,逐步建立湾区传统非遗文化的保护合作机制。支持帮助香港影视、流行歌曲等在内地的发展,拓宽两地交流方式,破除障碍壁垒,加强两地的文艺创作合作,联合制作包括影视剧、动漫在内的文化产品,打造湾区的文化产业品牌,不断拓展岭南文化“双创”发展的现实路径。

猜你喜欢

岭南文化佛山岭南
忆岭南
《佛山陶瓷》杂志征稿启事
岭南文化名家
佛山万科金融中心
岭南文化融入广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
岭南建筑的前世今生
雨岭南
佛山瑞光
广东佛山,有一种绿叫富贵来袭
不辞长作岭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