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重维度理解新发展理念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1-12-28吕丹红

南方论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维度高质量理念

吕丹红

(南开大学 天津市 300350)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位一体的新发展理念,是“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思想和新战略”。[1]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2],高质量发展强调经济发展要坚持更“优”的方向,不仅仅是GDP 数字的提升,更是注重其内涵的丰富全面。从本质上讲,这是一种以质量更高和效益更强为价值取向,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的全新发展方式。

实现经济发展由“快”到“优”的转变之所以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基本遵循,从根本上讲是因为新发展理念是兼顾科学性与系统性两个层面的科学理念。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往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客观因素已经不再具有特殊优势,经济发展在速度、动力、结构等方面已经发生重大变化,逐渐步入经济发展“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2]的新阶段。新发展理念是在经济发展从“有”向“优”转变的关键时期,针对经济发展的主要症结和深层次的矛盾问题而提出的,应当将其作为指导经济发展的理论指南,从动力维度、结构维度、生态维度、开放维度、价值维度等五个方面,厚植新的发展优势,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动力维度:崇尚创新,优化创新发展体制环境,激发创新驱动发展活力

创新发展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居于首位,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增长动力。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为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我们采取“有水快流”方式,依赖价格优势,依靠人口红利、资源优势等解决短缺经济情况,经济数量和经济规模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但也因此导致许多环境和资源问题。进入新时代,我国面临的主要难题是如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2]。因此,必须在转化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发展结构等方面下功夫,从动力维度来看,就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创新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引擎。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创新发展解决的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问题,即为经济发展培养新的增长动力,主要表现为创新能够重新配置生产要素,优化各要素的组合方式,提升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催生新的经济结构,进一步地提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不仅如此,创新发展还能够大大地减少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3]

十八大以来,创新驱动发展上升为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创新研发投入持续增加,无论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是科研产出数量,都呈上升趋势,创新贡献率显著提高。无论是“发展经济”“经济增长”,还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等,都是以发展为基础,但在本质上有很大区别,前者更侧重“数量”,后者更趋向于“质量”。基于此,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沿着坚持创新发展的“轨道”平稳前进,应当把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体系,激发创新驱动发展活力作为战略任务来抓。

要优化创新发展的体制环境,激发创新驱动发展的活力,就要把两大制约因素——体制和环境消除。“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快慢,不是决定于政府给了多少钱,调了多少人,研制出多少技术,而是决定于是否有一套有利于创新活动开展和人的潜能充分发挥的制度安排、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4]1当然,这种看法必须辩证看待,它在本质上强调的是任何创新活动都必须基于合理的体制机制和良好的环境氛围才能够实现持久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种观点强调制度重于技术,但并没有否定创新的重要性,这与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内森·罗森堡曾经提出的观点“就科学技术本身而论,直到15 世纪,中国和阿拉伯国家显然高于西欧,但西方国家很快后来居上,在经济上大大超过东方国家,原因是西欧在中世纪中后期建立了一种有利于不断创新的社会机制”[4]6具有一定的契合性。因此,对我国而言,激发创新发展活力的关键就是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将市场经济体制与政治制度改革完美结合起来,逐步消除市场阻力和体制阻力,释放创新发展的潜力和空间,营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环境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依靠创新驱动转方式、调结构、换动力,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前景才会更加光明,潜能才会更加巨大。

二、结构维度:注重协调,推动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构建各领域协同发展新格局

在长期片面追求GDP 的数字增长的高速发展中,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埋下了发展不协调的隐患。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协调发展理念是从空间维度出发,基于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阶段性目标以及各领域的排列次序等内容的基础上形成的,本质上是一种整体纲领和宏观指向,它强调通过提升区域分工的合理性与经济结构的完善性,从而将自身的经济优势充分发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5]205协调发展就是为了处理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经济关系,包括区域发展不协调、城乡发展不统筹、结构发展不完善、资源分配不均衡等,并且在注重解决空间协调的同时也解决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各领域的协调,从而摘除发展不协调的隐患,实现社会各方面协同发展。

经济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各区域、各领域以及各要素内部发展资源的协调统一,即经济高质量发展强调发展的整体性,注重各类发展主体和各功能子系统的协调性。换言之,协调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就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城乡、区域等各子系统相互促进,共同推进,实现资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突破协调发展瓶颈约束,形成经济整体健康发展的良性发展机制。因此,从结构维度出发,坚持协调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

一是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层面推动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城乡、区域之间存在一定经济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各种要素的流动受到限制,各种资源的分配不够协调。例如,在一些问题区域、后发型经济地区,一些生产要素由于没有充分市场化导致不公平的市场竞争等。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各领域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政策和资源更多向偏远农村以及不发达地区倾斜,下大力气进一步破除要素流动壁垒,克服体制性障碍,完善城乡区域要素流动机制,实现要素双向流动,逐渐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

二是从“两大布局”科学方案层面构建各领域协同发展新格局。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全面的整体系统,任何一个子系统都不能掉队,我们是从“两大布局”角度来整体看待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而不单纯从经济建设因素出发。转向高质量发展道路,不仅要实现基本要素市场化配置,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还需要构建各领域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协调发展不仅要处理好城乡和区域两大关系,还要实现各领域之间的协调统一,“四个全面”战略的目标就是建成 “五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的小康。因此,必须要进一步促进各区域、各领域要素的自由流动,优化经济发展结构,注重发展资源分配的均衡性,从源头上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生态维度:倡导绿色,构建绿色发展制度体系,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绿色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和合理考量而提出的重要命题。从内涵上看,它是以系统全面的“绿色发展”代替单一片面的“黑色增长”为基本遵循,以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生态系统三位一体结构模式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持续协调发展为目标体系,从而化解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冲突。在黑色粗放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下,我国过度追求以资源消耗为前提的“增产型”发展,部分地区片面追求GDP 速度的增长,无节制攫取开发自然资源,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这种发展方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发展资源的损耗力远远大于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二者之间长期处于不协同的发展状态,造成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尽管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一直存在矛盾,但从本质上讲二者又具有内在统一性,只要选择科学的发展方式,发展绿色经济就能够化解这种矛盾。

绿色发展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性。新时代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要以坚持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为导向,采取绿色、循环、低碳、可持续的生产方式,“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6]20。从生态维度考虑,在经济发展的重要关口,只有努力找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支点,追求“环保型”经济发展,才能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要依靠“制度”将绿色发展理念的践行贯穿经济发展的全过程,着力解决经济发展带来的突出环境问题。

一是依靠强制性制度。通过政策、法规、条例、禁令等具有一定约束力的法律措施遏制经济发展过程中破坏环境的行为。从监管机制层面看,要加大环保督察力度,逐渐淘汰高污染、高耗能产业,通过严格的执法要求企业转型升级,从源头根治污染,严格实行全过程的环境监管。要严格落实污染惩罚制度,污染排放责任制度等,对于企业的污染项目环保部门必须严格处罚,不能将绿色发展理念只停留在理念层面。

二是依靠激励性制度。要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增强政策支持力度,通过“补贴”来矫正企业的私人成本。增加绿色产业科技投入,调动企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积极性,鼓励企业采取绿色发展方式,从而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同时,通过绿色融资制度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绿色治理领域,引导社会各方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促进绿色经济发展。

三是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对于一些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的地区,应当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区特色和天然的生态优势,选择绿色发展方式发展绿色经济。例如,通过开发生态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业、开发旅游度假村等。

四、开放维度:厚植开放,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拓宽经济发展交流平台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和扩大,开放发展理念已是保持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作为发展战略是以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理念,包括“发展就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可持续发展观”等为基础,依据新的社会矛盾和中国实际,为解决内外联动问题和深度融入世界经济潮流、参与全球治理而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发展。必须指出的是,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开放不是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的开放,而是与时俱进、不断调整的开放。同时,开放发展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是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开放。

当前,经济全球化成为势不可挡的潮流已是必然,这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爬坡过坎”的关键期,需要加大开放力度,拓宽交流平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广泛的要素双向流动空间,形成新的“开放红利期”,要抓住全球经济和竞争格局进入调整重塑新周期的有利时机,“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2]在可预见的未来,从长远发展的维度思考,必须把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拓宽经济发展交流平台提升到决定国家和民族未来命运的高度上,才能让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更有效地应对新的挑战。

一是处理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关系。新时代开放发展理念倡导的“引进来”不是单纯的技术设备、先进的资源要素引进,其关键点和着力点是依据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引进更多先进人才、先进产业活动、先进理念以及外商投资等。因此,必须科学地对资金、人才、技术等进行排兵布阵,不断提升“引进来”水平。除此之外,要围绕“引进来”营造透明的外商投资环境,在制度层面形成有利优势。在“走出去”方面,要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优化出口结构,引导国内要素有序向国外流动,推动更多的中国品牌走向国际市场。

二是全面推动实施“一带一路”新战略。“一带一路”战略是一个开放合作的“中国平台”,能够吸引更多沿线国家加入,拓宽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形成利益共享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体系,营造和平稳定的区域环境,打造全新的普惠共享合作舞台,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是抓住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的新机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积极参与改善全球贸易治理。坚决维护好我国在新一轮国际制度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在国际经贸规则博弈中应占据主动地位。积极主动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构建,主动在重要议程中提出“中国倡议”“中国主张”,不断为全球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贡献“中国力量”。

五、价值维度:推进共享,遵循人民至上价值取向,实现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7],彰显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8]共享发展理念在目的上表现为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即每一个成员都能享受到社会发展成果,蕴含着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本质诉求。罗尔斯曾说:“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只要它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或废除。”[9]1因此,共享发展理念更加强调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实现共享之间是一个良性循环的模式,前者是后者的根本动力,后者是前者的根本目的。只有经济高质量发展才能将“蛋糕”做大、做强,因为“生产力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10]303,所以,如果说将“蛋糕”做大是发展的逻辑起点,那么将“蛋糕”分好就是其逻辑终点。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分配政策与经济发展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同步,作为发展主体的人民大众并不总能够充分获得自身的“应得”利益,既包括物质方面的“应得”利益,也包括机会和权力等社会资源方面的“应得”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5]200值得注意的是,成果共享尽管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但并不是毫无差距的共享,也不是一劳永逸、一蹴而就的共享,而是在根本目的上体现出人民性,是保证公平肯定效率的成果共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凝聚发展伟力,厚植发展优势,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因此,在新发展理念中,共享发展通过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来实现各方面的发展成果共享,并且实现共享的前提是“共建共享”,主体是全体人民,即凝聚全体人民共同参与改革发展全过程,充分享有参与社会共建的机会,在此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一是增强公共产品服务供给能力。要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增加教育、医疗、就业、文化等方面的财政投入,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主体,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逐渐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是深入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加快推进脱贫攻坚工程,构建可持续脱贫机制,及时采取科学措施防止返贫,巩固好现有的扶贫成果,在此基础上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三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政府社会保障供给职能,政府、市场和社会要明确责任分工,厘清权责归属关系,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完善社会保障体制机制建设,如优化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体制、责任分担体制等;加大力度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兜底”功能,增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

新发展理念是对以往发展理念的创新和发展,为破解诸多发展问题划定底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11]136,也是一个系统性、整体性的发展理念体系。在这一整体体系中,各个发展要素的价值排序虽然不同,但其定位十分明确,每个理念的问题指向和目的方向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一致性,为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好的发展”提供科学的实践指引。因此,“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5]200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牢牢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注意力集中到突破发展瓶颈上,做好久久为功的准备,积极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维度高质量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