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校试点中教学提质项目的实践理路
2021-12-28孙艳雷
□孙艳雷
(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评估中心,浙江杭州 310003)
在杭州市公办初中提质强校行动中,不少试点学校将行动的重心放在了课堂教学变革上。对各校提质教学的实践理路进行归纳分析,可以清晰呈现试点学校的努力过程与成果,也可以供其他学校交流借鉴。“理”即教学改进中所遵循的教育、教学以及学习的理论,可以概括为教育理论;“路”即教学改进中所构建的行动路径和推进机制,可以概括为变革理论。加拿大著名教育改革研究学者迈克·富兰在《变革的力量——深度变革》一书中指出,除非有教育理论与变革理论的共同作用,不然教育的变革不可能真正走向深入。教育理论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论,道德目标与知识;变革理论关注的是,未来实施这种教育理论应当采用什么样的政策、战略和机制。如果只有强的教育理论,教育变革就会沦为浅层变革,如果只有强的变革理论,教育变革就会为了变革而变革。因此,只有强的教育理论和强的变革理论共同作用,才会引发真正的深度变革。
概括而言,在提质强项行动中,各学校采取的教学的实践目标与努力方向高度相似,但因为支持性的教育理论与变革理论有所不同,形成了五种实践理路。这种实践理路上的差异,既源于学校对办学基础的考量,也源于学校对教育理论与理念的选取,还体现了学校对初中教学挑战的不同判断与回应策略。
一、从教案出发,提高教学设计预设水平
教案是对教学的预设,反映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理解与设计。改进教案是新教学理念在学校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的基础。从教案出发来改进教学,是务实的实践理路,往往能够以较小的阻力稳步而又扎实地在教师群体中推进。
杭州市余杭区仓前中学在杭州师范大学专家的指导下,将课堂教学改革前移,以“学思案”为载体,推进学校集体备课,进而深化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学校要求教师备课时围绕“教学元问题”来深入思考,即:学什么?怎样学?何谓学会?为什么学?这四个教学元问题,让教师在反复思考、反复论证、反复推敲之中,逐渐厘清了“核心概念体系之问”“发展具体素养之问”“评价嵌入教学之问”以及“课题育人价值之问”。他们的备课从“学科核心素养”“各学科课程标准”“单元学习目标”以及“文本学习目标”中找到了应答证据。
杭州市临平区乔司中学同样开展了基于“学思案”的研究。在推进项目的过程中,学校采用了任课教师说课、同伴评课、专家指导点评等办法。在专家的指导下,教师对学生“为何要学—学什么—怎么学—何谓学会”四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收到了非常好的研究反思效果。值得注意的是,专家亲自担任备课组长,示范如何开展备课研讨,对所上的课进行指导优化。专家的充分参与构建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桥梁,帮助教师更具体地理解理论,从而生成了结合学校具体实际的行动方案,有力推进了“学思案”的落地生根。
近年来,“学历案”“导学案”“学思案”等不同术语兴起,均指向对传统教案的改进。从实践理路上来看,通过突出教案改进来改进教学,是教育变革的推进路线,属于变革理论的典型。学思案能否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取得成功,推进学校教学改进的深度变革,下一步的突破难点在于教育理论的运用。
二、从技术出发,教学与课程智能升级
每当科学技术产生重大突破,依靠技术改进教学的呼声就会此起彼伏。在智能时代来临之际,基于大数据的教学变革成为教育研究的新热点,也成为众多学校争相付诸实践的热土。
杭州市临平第一中学是采用大数据改进教学的先行学校之一。在提质强校行动中,学校提出三个实践目标:一是实现精准教学和个性化辅导,体现因材施教理念;二是实现智慧课堂教学的落地,提升学校教学质量;三是创新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评价方式。桐庐实验中学从两个方面推进智能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一是开展基于平板电脑的精准教学的实践;二是开展人工智能的创新课程建设。杭州市翠苑中学与杭州市钱塘景苑中学也在推进新技术的应用,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进步。
从技术出发改进教学,虽然各界呼声高,但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也最大。它不仅涉及教育理论的高强度改进,也关系到变革理论的全面优化,是具有较高难度的实践理路。
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的基础是教学设施设备的更新换代,大量的经费投入,需要争取家长的支持。此外,过多地使用电子屏幕,引起了家长对学生视力的担忧。实践工作的难点接二连三,时刻考验着学校推进变革的决心与智慧。
技术改进教学的核心是数据驱动教学。技术可以轻松收集数据、汇总数据,但是,问题的核心是怎样驱动,即在数据与教学之间需要做一个链接,需要一套算法,把有价值的数据在最合适的时间推送给最需要的人。建立教学过程的数据支撑系统,需要完整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教师的教学过程,从目前的教育理论准备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果教学是预设后严格执行的工程,教学过程的生成性价值有限,那么依靠大量数据优化教学预设具有重要的价值。现代课堂教学更加强调生成,这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展现个人的教学智慧,敏捷地发现学生的想法,并根据实际情况改变原有的教学预设,引导学生共同创生新的课堂体验。因而,课堂教学决策密度极高,在短暂的45分钟的课堂上,教师可能需要作出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教学决策。决策密度高就会更加依赖教师的直觉与判断,技术系统提供的数据往往滞后而又缺乏灵活性,很难真正在课堂中帮得上教师。
三、从兴趣出发,坚持经典教育教学论
在经典的教学理论中,兴趣是重要概念,甚至有人认为:“无论是在心理学还是在教育学中,几乎没有比兴趣更重要的问题了。”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一书中,系统讨论了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当今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更倾向于采用非智力因素的概念,甚至直接使用学习动机等外延更小的心理学术语。
桐庐县分水初中教育集团是一所农村中学,其生源来自分水地区周边乡镇的8 所小学,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一般,学习习惯较差,学习兴趣较弱。为了应对这一学情,学校将教学改进放在了学生兴趣激发上。2019 学年,学校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构建了以学习单为载体的“三有课堂”模式,推进生本课堂。“三有”指“有兴趣、有参与感、有成就感”。兴趣、参与感和成就感都可以看作是课堂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如何高效调动这些积极因素来改进课堂教学,是学界长久以来一直有所讨论的话题。
聚焦于“三有课堂”的实践理路,选择了教育理论中的经典部分,也是很有挑战性的部分。在实践中,如何推陈出新,明晰“三有课堂”的核心标准或规范,使之成为一套清晰的课堂范式,还需要有完善的变革理论作为支持。
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更加复杂,心理学对情绪、动机、潜意识、隐性知识等领域的研究同样进展缓慢,关于如何有效利用非智力因素改进教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并不丰富,可供教师参考借鉴的现成做法较少,从兴趣出发改进教学的实践理路需要更多地依靠教师的直觉、同行分享的成功案例以及学校教学过程中缓慢累积的实践经验。
四、从认知出发,新兴理论纳入教学实践
20 世纪,教育心理学最大的进展几乎都集中在认知领域。认知科学的兴起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了丰富而又深刻的视角,帮助教师更加全面地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
杭州市富阳区富春中学着力推进“理解性学习”课堂,突出“理解”指向的教学目标设计。理解性学习,就是促进学生充分理解知识,避免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和简单套用。要学生充分理解知识,就需要教师在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的基础上,设置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保证学生拥有能够充分理解的学习时间,并通过及时评估,确保学生是否理解,做到教、学、评一致。理解性学习要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要求教师能够正确掌握新的教学术语,调整原有的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方法,将新理念具体运用到教学环节。理解教学在理论上已有众多成果,典型代表人物有结构主义教学论的代表罗杰姆·布鲁纳、罗伯特·马扎诺和格兰特·威金斯等众多学者。认知科学的进步,拓展了评价的空间,提升了学生评价的技术水平。学校借助更新学生评价方法,能够得到更为丰富、准确和及时的学生进步数据,为教学改进提供数据支撑。杭州市富阳区富春三中立足于学生评价,为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引进增量评价工具,研究校本作业和错题变式个性化手册,努力实现教、学、评一致。
认知科学和新兴教学理论,帮助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换一个角度来理解教和学。两所学校,一所从教学目标设计着手,一所从学生评价切入。从中可以看出,在相似的教育理论下,教学可以按照不同的变革理论来实施。一种新兴理论应用于学校的教学实践,究竟应当从哪个环节着手,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反复验证的命题。当然,先行改变一个环节后逐步向其他环节延伸是一种选择,所有环节同步改变,全面渐进也是一种模式。
五、从全程出发,课堂教学全面渐进
教学从来不是简单的事件,而是嵌入在学校管理、家校关系、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等复杂关系中的系统。教学改进的真正成功,必然是教学所有环节均达到了预期的目标。重点突破与全面改进可以看作是两种相对的策略选择。在教学改进方案中涵盖更多的教学环节,是众多学校的稳妥选择,构成了独特的全面渐进的实践理路。
杭州市下沙中学把教学过程进行拆解优化,提出了一环六步的实践模型:精确学情—精巧设计—精致施教—精准评价—精选作业—精细辅导。每个步骤逐渐改进,实现了学教方式的转变,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达成了提质强校的目标。杭州市紫金港中学力图在“精准课堂、分层教学设计、精准命题研究、精准分层辅导、精准分层作业设计、精准数据反哺教学”等不同维度上均有突破,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具体实践如下:通过教师全员参与考试,开展分层和精准教学主题教研,分层培养教师,以“四轮备课”“跟踪式教研”提升教师命题能力,改进“教”;通过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提供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提问和纠错意识、提高学生思维整合能力、根据学生的数据反馈进行“查漏补缺”,优化“学”。
全面渐进的实践理路优点自不待言。它能够全面顾及教学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随着教师培训的加强、常规管理的重视、同行全方位的沟通交流,教学质量能够取得较为明显的进步。然而,其缺乏足够的变革深度这一缺点也显而易见。因为学校引进教育理论要在所有教学环节均有体现,在短期内教师会对引进的新理论新方法理解不够深刻,难以转化为真实的教学行为,容易导致在所有教学环节中都没有引发深度改变。
试点学校的努力与探索提供了可供分析的五种教学改进的实践理路,目前,还无法确知哪种实践理路能够更有效地改进公办学校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不过,正是这种多样化的实践理路为提质强校的项目试点提供了更大的可能空间,也为其他学校改进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参考。总结目前的实践过程,可以得出如下经验和建议:
第一,要平衡好教学改进的范围与绩效之间的关系。项目管理专家詹姆斯·刘易斯在《项目计划、进度与控制》中指出,在项目的四个约束条件中,可以决定任意三个,但必须允许第四个处于变动之中。这四个约束因素分别是质量、时间、成本和范围。教学改进项目的质量不容妥协,不能让学生因为教学改进而影响学习效果。学校能够投入的成本,教师和学生能够投入的时间有限,因此,教学改进只能在范围上有所取舍。
第二,教学改进需要调动全员参与,在学校内形成多级领导者。无论从哪种实践理路来看,要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都极为复杂,依靠一位魅力型领导者不足以长久而又深入地推进改革。要真正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需要从校长到中层,从教研组、备课组到学科教师都形成变革的领导者,他们熟知学校所坚持的教育理论,能够将变革理论坚持到底。
第三,教学改进需要拒绝简单的诱惑,选择真正恰切的理论。教学理论研究的成果犹如一个庞大的工具箱,似乎可以提供学校改进教学的完整解决方案,要真正推进教学改进,学校需要拒绝这样简单的诱惑。在学校中,学生与教师构成了一套复杂的实践关系,要改变这种关系,需要的理论必须建立在这套关系之上,教学理论必须与学校实际形成恰切的关系,要能够为教师所理解、接受并付诸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