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命题方向 优化历史教学
——审辩式教学视野下分析2020 年历史全国卷Ⅰ试题

2021-12-28陕西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1年2期
关键词:考点史料考查

陕西

审辩式教学强调:“考试是测量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程度的一把尺,其本质上反映的是学生的心智发展程度,即通过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来检测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所具备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国家组织的考试属于常模参照测量,考试内容的有限性决定了选择范围的抽样性,考试成绩反映的是学生在整个学生群体中所处的相对名次、位置,进而为国家选才提供依据。考试作为检测评价的外显行为,协同构成了“教、学、评”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体系。

高考真题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笔者通过深入分析2020 年全国卷Ⅰ试题,认为此次历史命题呈现出以下基本特点:第一,立足新时代,隐形引入热点,历史照亮现实;第二,强调新发展,贯彻五育并举,促进全民发展;第三,落实新要求,衔接高考评价体系,突出素养考查;第四,展示新脉络,贯穿古今中外,突出历史线索。研究高考真题有利于教师聚焦命题方向,优化历史教学,提高二轮复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助力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

一、新时代:隐性引入热点,历史照亮现实

立足当下,面向社会,服务实践,以史育人是历史命题的应有之义。2020 年全国卷Ⅰ的命题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时代脉搏,弘扬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并掌握一定的史证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

(一)关注社会热点

如2020 年全国卷Ⅰ第27 题,本题核心考点为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是中学生必备的品格,通过考查儒家“血缘伦理、持家立业和报效国家”等思想,渗透爱国、友善、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塑造健全人格。新时代历史教学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不二选择。

(二)强调史证方法

如2020 年全国卷Ⅰ第28 题,本题采用表格的形式,核心考点为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表格类试题是高考常见的试题类型之一,一般通过呈现一系列数据或材料等信息,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获得正确历史解释的能力,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形成理性的思维意识,养成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习惯。新高考更加强调史证研究的新方法,比如“二重证据法”,二重证据法的提出和运用为提高历史研究的科学性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同时也是落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法。

二、新发展:贯彻五育并举,促进全面发展

教育部考试命题中心专家指出:“2020 年历史试题命制依然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理念,将美育、体育、劳动教育有机融入试卷。以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增长知识见识、促进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蕴含人文情怀培育审美素养

如2020 年全国卷Ⅰ第25 题,本题核心考点为唐代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及书法、绘画等艺术与时代发展的联系。艺术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加强“美育”,是塑造学生完整人格的重要路径。历史试题通过选取美术史、书法史、戏剧史等领域的素材,强调考查的适切性和学科间的综合渗透。本题以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代表作《步辇图》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将审美活动融入试题的作答过程中,认识到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以发挥学科教学综合性的育人功能。

(二)强调领悟生命教育的要义

如2020 年全国卷Ⅰ第33 题,本题核心考点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对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通过考查蒙田的教育思想,即“教育要培养‘完全的绅士’理念出发,强调要注重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即不仅体魄强健、知识渊博,而且具有良好的判断力和爱国、坚韧、勇敢、关心公益等优秀品质”,表面上考查的是文艺复兴思想,实质是强调教育落实“五育并举”、促进“全面发展”、培养“完整人格”的重要性,反映出体育、德育教育、体育活动源远流长,经久不衰的现状,古人崇尚力量和阳刚之气,重视体育锻炼的普遍情怀,对当今社会依然拥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三)渗透劳动教育,规范价值取向

如2020 年全国卷Ⅰ第31 题,本题核心考点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打破绝对平均主义,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是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劳动与收获成正比。加强劳动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的颁布和部编版历史教材的使用,更好地落实了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国家关于体育、美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出台,进一步指明了发展方向,强调不仅要开设系统配套的美育、体育课程,还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体育理念,而历史学科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是培养学生体育和美育素养的重要载体。

三、新要求:衔接高考评价体系,落实素养要求

2020 年全国卷Ⅰ的命题突出考查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反映出高考对各学科在核心素养培养上的坚持与重视。

(一)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史料实证为抓手

如2020 年全国卷Ⅰ第24 题,本题核心考点为分封制。《课程标准》强调,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唯物史观要求学生学会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等角度去分析历史和现实问题,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经历审辩式教学“概念推敲、搜证行为、论从史出”的思辨过程,学生可得出正确的历史解释。2020 年全国卷Ⅰ第24 题,通过考查春秋时期的“楚王自立”这一社会现象,反映出“分封制遭到破坏”的实质。

(二)以历史解释为表达,以家国情怀为追求

如2020 年全国卷Ⅰ第26 题,本题核心考点为宋朝时期小农经济的发展。创设问题情境是落实素养、能力考查的重要载体,是将知识转化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塑造的具体抓手。2020 年全国卷Ⅰ的试题采取了多种情景,涉及生活、学习、运动、社会等多个领域。选择题中,减少“是什么”“为什么”的直问式选择题,增加“见证了”“说明了”“反映了”“由此可见”间接实质性问题,重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归纳提炼信息、辩证推理答案的能力和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

四、新脉络:贯穿古今中外,突出历史脉络

瞿建湘在评价2020 年全国卷Ⅰ时指出:“历史是如此的浩瀚和漫长多样,中学生又如何在有限的知识和认知里,不把历史学死,而是把历史学活呢?那就得在基础知识所构成的历史脉络里,把握住它跳动的生命脉搏。”比如2020 年全国卷Ⅰ第42 题,任选“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可长可短,可以是春秋战国时期,也可以扩大到整个先秦。“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学生对时代特征的提取,既可以选择某一历史长时段宏观发展的时代特点,也可以选择某一特定角度,如以经济、政治、思想、民族关系等为切入点,剖析时代某一方面的特征。材料中列举的《儒家统治的年代:宋的转型》《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等书目均属于这一点。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在阐述过程中,学生注意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言之有理即可,强调综合考查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

示例:书名《中国社会巨变的前夜:明清》

明清时期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又一个重要转型时期。一方面,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小农经济遥遥领先于世界,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另一方面,封建君主专制统治逐渐走向衰落,商品经济发展,专业市镇的兴起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以黄宗羲、顾炎武等人为代表,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提出新观点,整个社会处于从封闭、保守走向开放、包容的转型时期。当然,受地域和时代的共同影响,明清时期并没有真正实现社会的转型,还需要借助外力的冲击才能完成社会转型。

因此,明清时期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但仍然处在中国社会剧变的前夜。

五、基于试题分析的高考二轮复习建议

(一)强化主干知识,实施有效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的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聂幼犁也强调:“有效教学应着眼于有效促进学生生命整体发展,满足人的生命整体发展的多方面的需要”。

由此可知,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在师生双主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解读《课程标准》,整合教材,并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推动学生得到较好的发展。简而言之,学生有无进步、收获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效益的唯一指标。

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由于学习阶段、学情和内容的不同,决定了教学主题和学习目标培养具有阶段性特征。就高考历史复习备考而言,一轮复习要求突出单元主题线索、强调基本历史知识、渗透核心素养培育;二轮复习重在构建主干知识网络、强调基本能力塑造、规范应试作答;进一步夯实高频考点热点、强化方法指导、调节应考心态。简而言之,高考二轮复习应处理好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方法指导的关系,其中主干知识复习是基础,能力培养和素养培育是关键,方法指导和心态调节是助力,三者在不同的复习阶段侧重点不同,但始终贯穿高考复习备考的过程。

以《百家争鸣》一课为例,在二轮复习中,教师应整合高考真题,突出核心考点,构建主干知识网络,引导学生利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理解百家争鸣中各家学派相同的本质追求,只是实践方法不同,只有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才能被统治者所接受,各家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又相互吸收、借鉴、融合。复习时教师应强调宏观时代特征,进一步夯实高频考点,突出热点,借助仿真训练,提供方法指导。

教师要认识到,高三复习课不是压缩版的新课再授,而需要重新整合内容;不是全覆盖的知识平铺,而需要明确核心考点;不是常识性的描述表述,而需要发掘理论模型;不是技巧化的做题讲题,而需要关注试题立意。只有教师处理好“教、学、考”的关系,让教服务于学,学适用于考,才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二)遵循大政方针,落实高考评价体系要求

中学历史教育的本质追求是“立德树人”,高考也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方式。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围绕“立德树人”要求组织教学,应对高考也就不在话下。在高考评价体系的指导下,教师在实践中应始终坚持以夯实“必备知识”为基础,以涵育“学科素养”为抓手,以培养“关键能力”为重点,以遵循“核心价值”为引领。坚持落实学科素养训练,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关注学生发展,重视过程性培养。就如审辩式教学强调的内容,在平时的检测评价中,将时间用于对本学科专业知识的深层理解。教师应从学科思维的角度组织教学,从学科思想方法的角度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选择,引导学生进行基于学科知识的深入思考,在理解、解释、推理和验证中掌握思维方法。

(三)精选课内外史料,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教学与历史研究都离不开史料的印证。在人才选拔的基础上通过培养史料实证素养,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注重证据的习惯,凡事不轻易下结论。在利用史料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筛选合适的史料,尤其是一些图片资料,要注意区分辨别其来源。教师要渗透分析史料的一般步骤和方法,针对不同问题设置不同情境。还要精选史料,切记繁多杂乱。另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要兼顾史料教学和课堂进度的关系,加强课外史料与课本资料的有机整合,利用有限史料在教与学的实践中逐步提高学生史料实证基本能力,得出正确的历史解释。

(四)发挥考试检测功能,实现精准查缺补漏

周宏指出:“高考说到底是用一道道尊重表达规律的题来表达,规律就是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按层次进行”。就一道试题而言,学生通过概念推敲可清晰对象,找出知识背景同时清理概念,调动能力素养清检内涵,补齐短板清醒认识,最终解决问题。就整个复习备考而言,尤其是高三冲刺阶段的二轮复习备考,其主要是为暴露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服务的。通过强化考试训练的形式,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也就找到了分数的增长点。

总之,高考复习备考是一个系统性工作,要想达到有效复习甚至是深度复习的目标,教师需要在充分研读《课程标准》、整合教材的基础上,在复习备考中充分落实高考评价体系的考查要求。同时,教师不能一味的依赖复习资料,对学生进行重复知识的讲解,而是应该根据复习阶段和学情的变化调整阶段目标,推动学生能力培养呈现出螺旋式上升趋势。另外,不能只是教师动而学生不动,必须让学生的手脑并用,提高课堂教学的参与度。教师不能不加选择的滥用习题训练,只有走进题海精选试题,才能引导学生走出题海。总之,“教、学、评”贯穿高三复习备考始终,只有协调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达到有效备考的目的。

猜你喜欢

考点史料考查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沉淀溶解平衡的考点突破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史料二则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统计知识考点解析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