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物档案再认识
——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角度

2021-12-28霍奇道

兰台世界 2021年6期
关键词:实物载体概念

霍奇道

一、“实物档案”的产生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从实践中产生,随实践而发展,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践,认识的真理性也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物质与精神、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多次反复;社会实践的无穷无尽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永无止境[1]181。在此理论基础上可以得出,实物档案概念产生于实践的需求,与此同时也可以预见到,认识的不统一和分歧造成的学术争鸣也是一种必然。

1.实践需求。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物档案最早来源于实践部门,来源于档案基层工作者的实践需求,面对日益丰富的馆藏资源,档案部门接收了各种奖杯、奖状、奖章、证书以及书画等实物资源,如何妥善处理并保管利用好这些资源,成为摆在档案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基于工作需要,将其归入到“实物档案”这一特殊类别,从而为“实物档案”这一概念的产生提供了土壤和条件。

2.理论争鸣。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面对新生事物,认识存在偏差是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形式。争鸣是学术研究过程中的常态,有发展、有创新就必然会有争鸣。在争鸣之后,统一认识往往会形成阶段性的成果。分歧→统一→分歧是学术研究不断发展的过程。基于上述理论,“实物档案”作为新生事物同样如此。最早刊登在1988年第4期《湖南档案》中的《陶瓷实物档案的功能与特点》,首次提及“实物档案”一词。《天津档案》1991年第1期杜宝康、杨之华发表的《实物档案初探》首次将“实物档案”一词概念化。随后,1992年《黑龙江档案》第1期陈永斌撰文《“实物档案”,一种错误的认识和称谓》,首次否定“实物档案”一词。1994年《山西档案》第4期王思汉著文《从“实物档案”的争论引发的思考》,首次从辩证角度提出折中的思想。自此之后,学术领域对“实物档案”这一概念的争论也大致分为三种:肯定论、否定论和折中论[2]31。

二、从认识和实践角度对“实物档案”概念的界定

作为基层档案工作实践者,必须要认识到理论争议和学术探讨固然重要,但在实际档案工作中,对这一载体形式特殊的档案,必须要给予充分的关注和重视。那么这类特殊的实物究竟能否作为档案来进行管理,是否有作为档案管理的现实性及必要性[3]47?笔者认为,既然存在理论无法解释的客观存在的档案现象与事实(即实物档案),就说明存在档案理论的研究严重滞后于档案实践发展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对“实物档案”的概念有一个科学明确的认识,认识的统一是实物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前提条件。

1.档案概念的科学认识。在认识实物档案概念前,必须对档案的概念有一个科学和理性的认识。档案在本质上应该是一种历史记录,原始性和记录性是档案的本质属性。王英玮在《档案文化论》一书中指出:“档案本质问题的研究,是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它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学术意义,而且具有一定的现实实践意义。因为,如果档案人员连自己的工作对象都未认识清楚,那么就根本谈不上对档案实行科学的管理和开发利用。”[4]80

2.实物档案概念的统一界定。一方面,实物档案产生与传统档案一致,既具有档案产生的自然属性,也具备档案产生的社会属性(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目的性)[5]33。另一方面,档案与实物档案二者的概念从逻辑角度上是包含与被包含的从属关系,与实践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不冲突。由于档案在本质上是一种原始的历史记录,基于此认识,并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对档案概念的定义,笔者认为,实物档案概念可以如此定义:实物档案是指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在工作、生活、生产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以实物形式为记录载体的档案。

三、实物档案与相关概念的关系及辨析

要对实物档案及其概念有个科学理性的认识,就要将与实物档案概念相关联的、相邻近的或相似的概念进行对比、研究、辨析,并厘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实物档案与历史记录。档案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历史记录,记录性也是档案的本质属性之一。记录的表达形式多种多样,而文字记录只是记录的一种方式,是信息呈现的一种直观的方法。实物档案载体本身承载的信息就是一种直观的记录,与此同时,实物档案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相关背景介绍、来源、材质、时间等要素也是实物档案历史记录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实物档案与传统意义上的档案二者的区别在于记录的表现形式不同,而非本质属性上的差异[6]14。因此,笔者认为不能仅从实物档案的非文字记录性就武断地否认实物档案存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2.实物档案与载体形态。曾有否定实物档案概念的档案学者以实物档案载体的三维性来否认实物档案概念的合理性,甚至有部分肯定实物档案概念的档案学者也以实物档案载体的三维性作为实物档案的特点用来区分传统概念的档案[7]14,笔者认为两者皆不可取。首先,能够作为载体的实物,不管是泥版、甲骨、金石、竹简、绢布,还是纸张、光盘等磁性介质,都必须是以三维形式存在的,三维性是所有档案载体的共性。其次,实物档案与传统概念的档案,不能以载体的材料以及形态来区分,早期的证件、奖状以及书画等实物虽然是纸质材料,但亦可以归为实物档案。总之,实物档案由自身载体的特殊性决定但又不能唯载体论。

3.实物档案与实物。“实物档案”中的一部分虽然是具有不同类型特质的实物,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的实物都能够成为实物档案,否则不仅会造成档案概念的泛化,还会对实物档案工作的开展造成不必要的压力和阻力。实物要成为实物档案需要满足以下的几个基本条件:(1)具有原始性和记录性。由档案的概念可知,这是档案的本质属性,实物档案作为档案的一个类型当然也需要具备。(2)具有信息性和知识性。档案是知识的载体,也是信息资源的一种,作为档案家族的一分子的实物档案也必须具有信息性和知识性。(3)具备一定的价值属性。档案之所以能够保存下来,是因为档案自身具备各种价值属性。价值属性是档案能够得到管理并存续下来的前提条件,实物档案首先也要具备凭证、参考等价值属性,才会作为档案保存下来。(4)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实物档案由于规格、形状、大小具有随意性,因此在实践工作中还要考虑到现实条件和承受能力,只有具备可控性和可操作性且具有档案属性的实物才能作为实物档案进行管理[8]58。

4.实物档案与文物。(1)有些档案学者认为,实物档案是文物的一种或是文物的“前身”,所谓的“实物档案”应该由博物馆以及文物管理部门管理,档案管理部门不应该插手其中,去“自寻烦恼”。在实践工作中,欧美等西方国家确实存在这种做法,这是由于中外档案、博物等管理体制的不同造成的客观现象,因此有关“实物档案”概念的争议在欧美等西方国家档案学领域很少存在。这也恰恰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一马克思主义认识原理。抛开中外管理体制的差异,简单地把实物档案和文物二者等同也是错误的认识。(2)“文物”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桓公二年》:“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此时的文物与现代的文物概念相去甚远。现代的文物是指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实物档案与文物这两个概念在逻辑性上存在相互交叉的关系,实物档案与文物在逻辑上的交叉关系不仅没有对实物档案的概念造成割裂,反而从侧面证实了实物档案作为一种特殊的档案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9]79。对于一件实物,不能简单粗暴地归为文物或实物档案,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存在交叉关系的实物,可以通过协商的方式来解决该实物的具体归属问题。

5.实物档案与历史及发展。(1)历史:从档案形成发展历史来研究,人类历史上最初的档案形态就是实物。档案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上古时期伏羲、神农、皇帝之书谓之以《三坟》,“坟”其实指的就是当时的图书和文字记录载体,类似于西亚两河流域的泥版或陶版。《易经·系辞》提到“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春秋时期《左传》提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其中的“书契”以及“祀”都是以金石、甲骨、竹简等为载体进行记录的。中华民族进入人类文明时代的标志就是甲骨文的出现,早期的档案就是以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等实物形式表现的。直至东汉末年纸张的出现,实物档案才慢慢退居次要地位。(2)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假以时日,如果出现了更方便记录和储存信息的新的载体,纸张作为记录信息载体的主力地位也必将受到挑战。届时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各种新型合成材料作为记录的载体所形成的实物档案再次出现在人类的历史中也未可知。由此可见,档案的载体形式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不能从载体的形态、材质等方面盲目地否认实物档案。

四、实物档案的属性特点

尽管目前档案学领域尚未对实物档案的认识达成共识,也未形成完整的实物档案理论体系,但基于目前的实物档案工作实践,还是可以得到一些初步的认识,实物档案自身的一些特殊属性通过工作实践也能够呈现出来。

1.载体材质的多样性。与传统纸质档案以纸张作为载体不同,实物档案的材质是随着历史发展而变化的,金石、布帛、丝绢、木头、琉璃、玻璃、陶瓷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充当过实物档案载体。实物档案载体材质的多样性是实物档案区别于传统档案的外在表现形式,同时也对实物档案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不同材质的实物档案要根据材质区别对待。

2.载体三维构成的不规则性。实物档案三维构成的不规则性和任意性充分表现为各种实物在材质用料和造型上的千姿百态。一方面,出于人的目的以及主观能动性,对不同用途的实物档案做出不同的形状,如奖杯、奖牌等。另一方面,出于艺术性创作的需要,为了更生动形象地表达艺术创意,也会对实物档案进行抽象的艺术创作,从而间接造成实物档案载体三维构成的不规则性。同时,科技发展和工艺水平也会对实物档案载体的不规则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实物档案载体三维构成的不规则性,对实物档案的保管造成一定的困难。在实物档案工作实践中,由于三维构成的不规则性,需要定制不同尺寸和形状的保管设备,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是今后实物档案工作要面临的一个难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和研究[10]59。

3.实物档案产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实物档案的收集过程中会发现,部分实物档案在成为档案之前,是作为“实物”存在的一种客观事物,最初的目的和用途只是作为一种工具(比如早期的印章、证件、饭票等),反映的是当时人们工作、生活、学习等活动的状态。之所以能够成为“实物档案”,是人们对历史的一种追溯,这些早期形成的不具有档案价值属性的实物很好地充当了人们追溯历史的载体和桥梁,因此说,部分实物档案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4.实物档案价值的多重性。实物档案不仅具有信息、知识的价值属性,还具有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属性。首先,由于实物档案载体材质的不拘一格,部分实物档案载体本身就是贵重的金属、玉石等材料,其经济价值不言而喻。其次,部分实物档案本身就是艺术品(如书画、工艺品等),凝聚了艺术创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正是由于实物档案的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属性,在实践工作中,实物档案的管理与资产管理存在一定的冲突和矛盾,需要进一步探索合理的方式来解决。

5.实物档案具有情感诱发性。人的情感通常只有在事物发生价值作用时才会表现出来,在平时,几乎所有无关的情感都会沉寂下来,并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记忆在人的头脑中,以节省能量或价值。人与事物一旦发生直接或间接的价值作用,这种特殊的“知识”将会被激发而启用,这一过程就是情感的诱发。某些代表一定价值的信号,如图像信号、视觉信号、色彩信号、触觉信号等,容易使人产生对相关价值的联想,并诱发人的联想情感[11]36。例如,一张黑白色的骷髅图像可使人联想到死亡。由于实物档案具有不同的形状、色彩、质感等特性,给人以空间既视感,能表达出文字中难以实现的细微之处。所以,实物档案比传统档案更生动、形象、鲜明,能让人一目了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更容易被人感受和理解,从而容易引起人的感情共鸣,诱发人的情感对过去进行回忆或环境、历史事件的再现。

6.实物档案信息记录的非直接识读性。实物档案本身承载的信息并非全部是以文字记录的形式呈现,部分实物档案是以雕塑、绘画等艺术或技术语言呈现,采用刀刻、笔绘、印刷、刺绣、泥塑等作为自己的信息记录方式,这与纸质档案用文字和线条等表意语言通过书写、印刷来记录信息的方式不同,也有别于以录音、影像等作为记录方式的声像档案,更与电子档案用“比特”记录信息的方式迥异[12]62。因此,在实物档案工作实践中,需要对实物档案标注文字说明。文字说明是实物档案必不可少的要素,是实物档案的补充说明,需要记录清楚实物名称、特征、来源、时间、背景等要素。如有与实物档案相对应的纸质档案,也需要进行注明,并使二者建立逻辑上的关联性,相互印证。

五、结束语:缺失与期待

1.缺失。实物档案工作从“实物档案”产生的那天起,就伴随着各种争议发展至今,对其概念、属性以及其他相关问题的争论依然没有停止。尽管《机关档案管理规定》第33条在档号的编制规定中已经明确把实物档案(SW)设置为一级门类代码,但无论是概念还是相关管理规定,国家法规制度层面至今也没有对实物档案的概念和管理制定一个明确的操作规范和执行标准。目前,关于实物档案,档案学术界尚未有统一的认识,国家还没有针对实物档案管理的统一的、规范性的文件[13]4。认识上的不足,已经严重影响了实物档案实践工作的开展。

2.期待。认识能够反作用于实践,同时也能指导实践,正确的认识能够积极地推动实践的发展。因此,笔者期待档案学者和档案工作者将实物档案管理实践中取得的经验和档案理论相结合[14]9,对实物档案再开展一次学术大讨论,由此来引发档案学者和广大一线的档案工作人员对实物档案理论的关注和研究,从而促成一套科学、完善的实物档案的理论体系,最终提高人们对实物档案的认识和管理水平。

猜你喜欢

实物载体概念
带你学习实物电路图的连接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幾樣概念店
当手绘遇上实物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基于Arduino控制的半实物模拟驾驶系统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
实物与宣传不符,卖方担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