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宜机化调研案例
2021-12-28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张宗毅
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张宗毅
农业农村部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质量建设处 杨 帆
○山西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 张玉峰
甘肃省农业建设项目管理站 廖吉方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农机处 段罗佳
案例一:山阴县合盛堡乡黄花梁万亩富硒有机旱做农业基地宜机化项目
一、基本情况
黄花梁位于晋北大同盆地中南部,呈丘梁地貌,东北西南走向,东西长约10公里,南北宽约8公里,是朔州市怀仁市与山阴、应县的分界岭。项目区地貌类型属山地丘陵区,地形以缓坡丘陵为主,坡度介于6~15°,整体地势北高南低,海拔介于1016~1107m之间,高差91m,耕地面积5000余亩。
项目区总面积630.52亩,扣除项目区内坟地,项目总建设规模611.34亩,全部为旱地,且集中连片。项目区土地涉及东双山村1个行政村63户,均由项目承担主体山阴县惠牧源农牧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流转。
项目区内耕作田块基本为东西方向,田块内部地形为缓坡。耕作田块面积小、宽度窄,以条带状为主,机械化水平低。项目主要通过推土整理等工程措施,实现地块互联互通,消除作业死角,优化地块布局,依据地形特点,做到地块小并大、短并长、窄变宽、小弯变大弯,修建地块进出车通道,达到满足农机全程机械化作业要求,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综合利用率。
项目区土壤主要为褐土,质地为轻壤,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地力较差。自然植被覆盖率不高,自然植被有新疆杨、苔草、蒿类等植物,还零星分布一些灌木;项目区内部分道路两侧分布防护林,主要以杨树为主。项目区主要种植的农作物为玉米、谷子、高粱等,均为一年一熟。
二、工作机制
山阴县成立了分管县长为组长的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项目领导组,严格按照山西省农业农村厅《关于下达2019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任务资金计划及任务清单的通知》(晋农计财发[2019]44号)和山西省农业机械发展中心《关于印发2019年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试点项目实施指导意见》(晋农机财发〔2019〕21号)等文件精神选择实施主体、申报改造项目,项目下达后制定了《2019年山阴县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试点项目实施方案》和《山阴县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试点项目验收办法》。项目承担单位委托山西苇杭科技有限公司对项目做了勘察设计,委托山西宏志水利建筑有限公司为具体施工单位。朔州市农机中心、监理单位以及县农机中心管理人员经常深入项目区核查指导,看进度查质量,实施全程监督管理,边实施边整改,有力推进项目实施。施工结束后,由项目承担主体惠牧源农牧专业合作社组织勘测、设计、施工、监理等部门进行工程验收,并对工程质量负责。在工程验收合格且项目资料齐备的基础上,向县农机服务中心提出项目验收申请。县农机服务中心组织有关行业专家对试点项目进行了竣工验收和审计,县财政局对补助资金进行了对付。
三、技术方案
1.土地平整工程依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梯田治理规范(山西省企业标准)》等有关规范及当地实际地形情况,田块的长度受地形条件和田面的纵向比降的影响,设计田面相对高差为1.0~4.7m,田块的长边沿等高线布设,呈带状的长条形,长度设计为10~380m,宽度设计为10~60m,单田块面积≥2亩,同时修筑田埂。
2.田间道路工程项目区共新建田间道路5条,总长度2182.7m,设计路面宽度为3m。
3.田坎修筑设计田埂顶宽0.5m,埂高0.3m,底宽0.7m。
4.土地翻耕与培肥在田块平整过程中,推土机往复运送、卸除、拖平等行程中,不可避免压实了田面,规划安排土地翻耕项目,采用拖拉机及五铧犁进行翻耕,以疏松土壤便于耕作,翻耕深度30cm,确保项目区改造后的耕地尽快恢复地力,保证改造后耕地的质量不降低。同时对改造后的田块土壤施用有机肥和硫酸亚铁,降低土壤pH,培肥土壤。
四、改造成本
项目于2019年11月9日开工建设,到12月20日完工,共计完成宜机化改造耕地面积611.34亩,动用机具 430台次,投入人工400多个,搬运土方量293729m3,修田间道路4条2182.7m,新建标志牌1个,新增土地10%以上。
经山西致远盛达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审计,山阴县2019年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试点项目实际完成总投资123.64万元,平均每亩成本2022元。其中工程施工费91.30万元,占总投资的73.85%;后期土壤培肥14.41万元,占总投资的11.65%;其他费用14.75万元,占总投资的11.93%;不可预见费3.18万元,占总投资的2.57%。
五、项目实施效益
1.经济效益由于田埂减少土地利用率提高,改造后项目区增加可用耕地面积10%以上。土地集中连片、机耕道完善使得机械化作业效率和机械化水平都大幅度提高,机械化率由改造前的50%左右提高到95%以上,农户作业成本降低近20%。原本撂荒的耕地土地租金50元/亩,改造后全部变为适宜大型农机作业的水浇地,参照当地同等条件的耕地租金400~500元/亩,业主主动把租金提高至200元/亩。改造后的耕地大面积种植了马铃薯、黍米、谷子等特色农作物,有机旱作杂粮产业规模化得以实现。一次性农田宜机化改造可多年受益,基本可做到“当期可承受,未来可持续”。
2.生态效益项目区将小块坡地改造成适合大中型农业机械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作业的农田,纵向径流减少,加上秸秆全部还田,减少了土壤水蚀和风蚀,抑制了农田扬沙及沙尘暴的产生,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结构,增强地力,提高作物产量,为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有效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 社会效益项目的实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综合利用率。一是解放了劳动力,自然条件导致的锄挖、犁耕、手种镰收、肩挑的传统农耕方式改变为机械化生产,大幅度降低农民劳动强度大、人工成本,提高了农业经营效益;二是土地产出率得到大幅度提高,撂荒的细碎坡地建成为便于机械化耕作的高标准农田,极大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保障了农产品供给安全。
案例二:静乐县双路乡程子坪村宜机化项目
一、基本情况
项目区位于静乐县双路乡程子坪村北梁,该梁有耕地800余亩,属典型黄土丘陵区。该梁总体东北向西南倾斜,整体连片,机耕道相对完善,两面坡地势相对平缓,坡度大部分介于6°~15°之间。耕地多数为弯型条堰,沟底至坡顶大部分是耕地,荒坡较少,但有部分陡小田块有撂荒现象。800余亩耕地由本村艳俊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承包,实行规模经营,以种植杂粮和油料作物为主。项目目标任务是对该片区域中的600亩耕地进行宜机化改造,这600亩耕地6°~10°之间的约占60%,10°~15°之间的约占30%左右,15°以上的占10%左右。主要进行了地块归并整理、缓坡化改造、修筑梯田等改造内容。
二、工作机制
静乐县成立了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项目领导组,按照《2019年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试点项目实施方案指导意见》(晋农机财字[2019]21号)精神在全县范围内对8个乡镇20余村进行了实地考察选点最终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双路乡程子坪村,制定了《静乐县2019年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试点项目实施方案》(静农机发〔2019〕19号),项目承担单位艳俊种植专业合作社委托山西惠德隆工程设计科技有限公司对项目做了勘察设计、山西华厦建建筑工程监理有限公司进行监理、忻州永琢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项目实施期间县农机中心管理人员经常深入项目区进行检查指导,项目完成后由项目主体自行组织进行工程验收并向县农机中心提出验收申请,农机中心组织由国土、农业、农机、财会等专业领域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家组进行项目验收,验收合格后及时兑付项目资金。
三、技术方案
1.地块归并整理对细碎地块进行改造联并,对异形地块进行弯取直,消除作业死角、优化地块布局,面积占比大约在10%左右。
2.缓坡化改造对坡度6°~10°地块通过降坡整平,改造成缓坡地块,面积占比大约在60%左右。
3.修筑梯田对坡度10°~15°地块,修建成水平、反坡梯田,面积占比大约在30%左右。
4.埂坎构筑修筑改造地块的田埂、田坎。
5.进出通道修建地块进出通道,实现相邻地块之间、地块与道路之间衔接顺畅,满足大中型机械进出地块作业需要。连通的农田均应符合宜机化农田标准。
6.土地耕翻对改造后的田块进行深耕,耕深不小于0.3m。
四、改造成本
忻州永琢会计师事务所审核,该项目共计改造耕地684.2亩,其中符合技术规范要求的面积为649.5亩,搬运土方量28.4437万m3,田间道路建设4310米,修筑埂坎24234m。
项目总投入103.7837万元,其中省级专项补助资金90万元,合作社自筹13.7837万元,平均每亩成本1517元。经核定,各项支出为:宜机化田面改造工程应支付施工费98.0737万元,其中,财政专项补助90万元,合作社自筹8.0737万元;项目承担主体应支付其它费用5.71万元,其中勘察设计费3.95万元、监理费1.46万元,工程结算审核费0.3万元。
五、项目实施效益
农田宜机化改造后项目区地块坡度大部分控制在2°以内,个别地块仍有3°左右,田面变得更长更宽,除受地形条件限制的极个别地块外绝大部分地块面积都在4亩以上。过去受机耕道和地形条件限制,农业机械只能用小型拖拉机或手扶拖拉机,限制全部具备了大型拖拉机作业的条件,同时原先收割机无法作业现在全部用上了大型收割机,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1.经济效益大型机具的投入,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带来了农户作业成本的显著降低。大型农机每亩至少可节约5个劳动用工,节约支出400余元。原本撂荒的耕地也因宜机化增加了流转的价值,土地地租从50元提升到200元。
2.生态效益改造后的农田坡度下降,纵流减少,蓄水保土能力明显增强,作物产量得以提高。
3.社会效益降低了劳动强度,过去历时两个月的耕播环节,现在不足一个月即全部完成,投入人力明细减少;同时,宜机化改造后极大减少了农业生产对当前较为短缺的人工的依赖,确保了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下降。
目前宜机化改造亩成本在2000元左右,国家每亩补助1500元,合作社实际每亩投入不到500元,分摊到50年,每年也就10元左右,基本可做到“当期可承受,未来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