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全面现代化思想:从初期探索到全面确立
2021-12-28王正绪
□王正绪
(复旦大学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200433)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我们党提出了到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党领导中国人民先用十五年的时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此后,再奋斗十五年,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的时候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发展阶段,并对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制定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这意味着,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崭新奋斗阶段。
建设现代化的中国,实现全体人民的幸福,是全国各族人民为之持续奋斗的目标。中国共产党自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提出了实现国家现代化的目标,并一直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之努力。在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的全面现代化思想,为党的治国理政提出了崭新的目标,指出了前进的方向,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理论探讨,经历了初期探索、逐步成型到全面确立的阶段。在粉碎“四人帮”以后,党中央将20世纪实现四个现代化重新确立为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重要目标。改革开放以后,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带领下,党带领全国人民展开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到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至此,中国共产党的全面现代化思想基本形成。本文试对中国共产党现代化思想的起源和发展,以及逐步形成全面现代化思想的奋斗历程展开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全面现代化思想的主要内容,以展示其强大的理论力量。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探索
自15世纪欧洲海上强国兴起开始,欧洲国家逐渐对全球进行殖民统治。广大亚非拉国家在这一过程中被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压迫,丧失国家主权,被剥夺了建设独立国家、发展现代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尊严的机会。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以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自由幸福为奋斗目标。经过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终于在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七十多年的奋斗,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当前,我国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已经实现。放眼全球,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在全世界不发达地区,除了几个小型经济体以外,只有中国成功实现了工业化,稳步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中国共产党的全面现代化思想,也是在这样一个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发展和成型的。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就开始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就国民经济的发展,大会宣告了“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的任务。1956年,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将这四个现代化的任务写进了党章。中共八大党章的总纲规定:党的任务就是“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使中国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这表明,在新中国成立后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党已经形成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
在1957年2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同年3月《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同志进一步指出,要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提法把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包含到工业的现代化中,是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一个重要发展。随后,毛泽东同志在1959年首次提出了工业、农业、科学文化、国防四个现代化的内容。他就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问题指出,在原来提出的工业、农业、科学文化三个领域的现代化之上,“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1](p116)。1964年,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同志宣布,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2](p503)。至此,中国共产党的四个现代化任务正式成型。三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建设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时间定在“20世纪内”,这也是我党后来提出“二〇〇〇年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来源。遗憾的是,三届人大召开后不久,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动荡,四个现代化的重要工作实际上被打断、打乱了①关于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在建国初期对现代化问题的探索,已有不少研究成果。参见王绍光:《坚守方向、探索道路: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六十年》,《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毛泽东提四个现代化目标》,新华社,2009年9月17日。。
1975年,在粉碎了林彪反革命集团的阴谋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获得一定程度的恢复。在这种背景下,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当时邓小平同志复出,协助周恩来同志主持国务院工作,对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整顿,努力将国家的工作重点集中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周恩来同志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了政府工作报告。报告重申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并重申了三届人大提出的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安排。这个安排分两个阶段实现:首先,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随后,在“本世纪内”(20世纪结束之前),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从那时起,我们党确定了“二〇〇〇年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3],为全国人民指出了振奋人心的前进方向。
粉碎“四人帮”以后,1978年2月26日至3月5日,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再次确认了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的最重要成就是决定全党把工作的重心重新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次全会由此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相应地,中国共产党建设现代化的实践探索与思想的发展也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三、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带领下,全国人民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就是早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而进行这一伟大事业同时也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和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化思想的重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党形成了伟大的邓小平理论,就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体系、实现步骤、发展方式、制度建设等问题,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结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引领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快车道”。
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史放在全球历史和全世界长期的政治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到,邓小平理论是后发社会主义国家在全球资本主义的包围下,积极建设现代化国家的伟大理论创新。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一理论的重大意义在于,为我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解决如何发展的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对此,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我们党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①参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92年10月12日)。。
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社会主义理论诞生以后,列宁带领布尔什维克党创建了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形成了以国有制、公有制为经济生产主体,以计划经济为手段,以大型重工业为目标的现代化发展方式。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对于如何看待和使用市场经济(最早称为“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这两种经济手段,一度有很激烈的争论。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路线。此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②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的表述不断发展。其中,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2013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而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采取了积极对外开放的战略,全面融入世界市场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这是邓小平同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出的重要方向,即积极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经验。同时,对资本主义经济体,我们要加以利用并开展合作。邓小平同志科学地总结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我党抓住了西方发达国家产业调整和经济全球化的机遇,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入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市场。这样一种以出口经济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帮助我国逐步实现产业升级,快速地实现了工业化。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总的说来就是改革开放。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革新原有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此过程中,还要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开放就是通过吸收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的资本和技术,逐步进入世界市场,逐步实现产业升级,成为世界的贸易大国、工业大国。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好抓住了20世纪末世界经济结构深刻调整引起西方发达经济体产业转移和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以后由西方主导的全球化大跨步前进这两个重要机遇。从1993年起,我国推进了财政、外贸、投资、金融、企业所有制等一系列重大的经济体制改革,并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明星。依靠党的正确领导和勤劳的中国人民的艰苦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邓小平理论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找到了一条光辉的道路。关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从理论上解决了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通过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利用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和市场,逐步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大国。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上致开幕词时指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①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开幕词》,1982年9月1日。另参见吴晓东:《党的十二大:走自己的道路,走出康庄大道》《中国青年报》,2021年3月29日。。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成功实践是这一伟大论断的真实写照。
邓小平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设立了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的阶段性目标。邓小平同志这一构想,是建立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状与对未来深刻分析的基础上的。“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当时的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差距。1978年,接近十亿人口的中国,经济总量只有一亿多人口的日本的五分之一多一点②根据联合国的数据,1978年日本的名义GDP为1.01万亿美元,而中国仅为0.22万亿美元。。当时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56美元,不仅无法和日本或欧美发达国家相比,甚至远低于非洲的贫困国家③当时最贫穷的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国家人均GDP平均数是490美元。。全国84%的人口的生活水平低于国际贫困线标准④即低于每天1.25美元的生活标准。。小平同志指出,“底子薄”和“人口多,耕地少”是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和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看到”和“必须考虑”的“两个重要特点”[5](p163-164)。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该尽快体现在国民经济比较快速地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比较显著地提高上。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正式把邓小平提出的世纪末实现小康目标的构想确定为20世纪最后二十年中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邓小平进一步设想,在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之后,全国人民继续奋斗30—50年,到21世纪中叶,我国可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将这一设想确定为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的总体战略部署。第一步是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是在实现第一步的基础上,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即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将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是在实现前两步目标的基础上,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①参见《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数据库[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6/index.html]。。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进展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当初的预期。到1987年左右,我国即已经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的目标。而翻两番的目标也在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实现②根据有关资料,到1995年,国民生产总值实现比1980年“翻两番”;199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实现比1980年翻两番。。在这种情况下,我党开始谋划“三步走”中的第三步,即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安排。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重申了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③参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数据库[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6/index.html]。。在我国总体上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战略安排,要在21世纪的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社会意味着,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基础上,还将在经济、政治、科教、文化、社会、民生等领域继续发展和提高。就社会主义现代化而言,党的十六大继续坚持了“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线④参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数据库[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6/index.html]。。
总的来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七大期间,我党的现代化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发展。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形成的“四个现代化”的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的目标体系。实践证明,这一目标体系的提出与发展,适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给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在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我们党又创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思想和理论成果,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思想体系。
四、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新发展阶段”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持续奋斗,已经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发展阶段即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
21世纪头一个十年结束的时候,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中国不仅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国,还是第一大工业国——2019年,我国的工业总产值是美国的1.6倍,是日本的4倍,德国的5倍。“‘十三五’规划收官之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了新的台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城镇化率超过60%,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成果,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取得历史性成就”[6](p9)。客观地讲,我国的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水平,在很多方面已经接近、达到或超过了西方国家。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党在改革开放前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目标已经实现了。同时,人民的生活水平多年来持续提高,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即将步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①目前,按名义汇率计算,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10000美元,即将达到高收入国家人均GDP12700美元的标准。。根据预测,在2030年之前,中国的经济总量将超过美国的经济总量。到时,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经济总量将占全世界经济总量的20%以上。
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中国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②参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数据库,[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6/index.html]。。大会一方面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另一方面也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了纲领、路线、方法,并设立了崭新的目标。从2020年到21世纪中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将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第一个十五年的战略安排。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自2035年起,中国人民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②。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全面现代化思想正式确立。
全面现代化思想是我党长期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党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全面深刻分析世界科学技术发展与革命和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发展的基本规律,提出了全面现代化的思想。从社会科学的意义上讲,现代化的概念最初指的是近代西欧工业革命以来生产技术、经济和社会模式的发展与转型[7](p28-32)。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发展为现代的工业社会后,随着技术革命的不断推进和经济模式及生产方式的发展,整个社会的社会模式和社会生态也在不断地变化[8](p43-48)。工业化带来城市化并使得整个社会系统不断地复杂化,社会经济生活向诸多行业、部门、领域的协同、交汇、竞争等模式转型。因此,现代化不仅是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等领域的技术发展与技术革命的过程,更是一个全社会生态系统的发展与变化过程。
社会科学研究还表明,现代化不仅仅是生产技术、社会组织方式、社会生态的发展变化过程。从贫穷落后的社会发展进入现代的经济、社会生活后,全体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和对幸福生活的要求也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个人将逐步脱离求生存、求温饱的要求,形成获得性、进取性与成就型的价值观[9](p1-52)。当现代化进入较高的程度后,社会成员的进取性、成就型的价值观会相应弱化,而形成幸福型的价值观[10](p114-133)。人民的这种“生存—成就—幸福”三个阶段的价值观变迁,是现代化国家发展的持续推动力。现代化的过程,因此也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国家和社会治理质量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要求也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③英格尔哈特的理论可以称为一种新的现代化理论,十分强调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如经济增长、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基础上,人的价值观念和需求的现代化,以及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也即一种普遍的人类发展理论。参见克里斯蒂·韦尔泽、罗纳德·英格尔哈特、汉斯-迪特尔·克林曼:《跨文化分析的人类发展理论》,《开放时代》2012年第1期。。
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这一深刻变化做出了科学的解读。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的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判断,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全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提出,要求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发展,根据人民不断发展变化的对幸福生活的需求,规划和设计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手段、方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部署,为社会主义的全面现代化夯筑坚实的物质基础、制度基础、能力基础。同时,中央适时地制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事实上,自新时代以来,党对经济、社会、国家治理、科技、生态、环境、民生等领域都提出了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和要求。这些实践与理论建设,最终形成了党在十九大提出的全面现代化的思想,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分两步走实现社会主义全面现代化的战略安排。
2020年11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九届五中全会,就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提出了具体建议[11]。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目标确定为国家发展的方向。具体而言,社会主义现代化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2]:
一是经济实力、科技水平的现代化。这体现在我国经济总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科学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进入世界的前列。我国将“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二是在政治建设和国家治理方面与政治发展方面,将“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三是在文化、教育、体育方面,将“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四是在生态领域,我国将“广泛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这意味着我国的生态环境将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将会基本实现。
五是在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方面,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将更为宽裕。就全社会来讲,我们将形成“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的良好局面,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达到较高的水平。
此外,现代化的中国也将在社会治理、安全、国防等领域达到更高的水平,确保国家和人民拥有长久的和平与平安[13]。
有经济学家测算,单从人民生活水平、人均发展水平、国民富裕程度和百姓期望能过上的美好生活的程度来计算,到2035年,在人口超过500万的中大型国家中,中国将进入前30名的行列。按照2020年全世界的数据,人口达到500万以上的国家,正好有120个。到2035年,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在500万人口以上的国家中,将进入前四分之一的行列[14]。
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不会停步不前,而是会继续乘势而上,向21世纪中叶——即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前进。有经济学家测算,就人民的生活水平、人均发展水平和富裕程度而言,届时我国将进入500万以上人口国家中的前十名。也就是说,在全球120个左右的中大型国家中,中国人民的富裕水平将进入前百分之八的行列[14]。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21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全面现代化进行了初步的描绘。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后,我国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继续全面提升”。到实现全面现代化的时候,将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①参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数据库,[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6/index.html]。。
五、中国共产党全面现代化思想的意涵
中国共产党的全面现代化思想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和理论内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人类现代文明的重大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6](p7-8)总的来说,中国共产党的全面现代化思想包含的重要思想内涵和显著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全面现代化是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努力与奋斗实现的现代化。自欧洲兴起的现代化,是建立在欧洲殖民帝国对非洲、美洲、亚洲人民和资源的剥削与掠夺之上的。最先实现工业革命的英国,其技术与经济的腾飞是建立在对印度等亚洲殖民地的压迫与剥削之上的。其对中国的鸦片贸易,损害了国人的健康,摧残了中国的社会与经济,向欧洲输送了大量的财富。英国和其他欧洲列强依靠船坚炮利和毛瑟枪将所谓“自由贸易”强加给世界各地,为欧洲的工业品打开市场,获取的巨额利润支撑了殖民母国的工业革命。美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大肆占据北美大陆辽阔的土地、丰富的资源,乃至对印第安原住民进行大规模的屠杀。其工业化的成就,极大地依赖由大量黑人奴隶支撑的南方种植业经济提供的廉价的棉花等原材料,造成美国国内不同种族之间的尖锐矛盾,至今仍然深刻地影响着美国社会的健康发展。日本在追赶欧洲列强的工业化过程中,不仅用武力开拓殖民地和市场,而且利用战争赔款引进西方技术和从事基础设施建设,给中国和广大亚洲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欧洲列强以及后来兴起的日本对全球殖民地的争夺和对全球市场的争夺,在19世纪就引发了诸多的帝国主义战争,并在20世纪上半叶两次将世界带进惨痛的世界大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深刻地揭露了欧洲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罪恶,用罄竹难书来形容毫不为过①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20-875;876-8887.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M]//列宁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81-439.。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现代化,是完全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现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前30年的艰苦努力,建立了基本的工业体系,大大提高了全体人民的健康水平和教育水平,为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后的现代化进程,更是一段后发社会主义国家在全球资本主义的包围下迎难而上、砥砺前行的历史。通过在农村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建设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积极探索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改革,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并在党的十四大上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党科学地总结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抓住了西方发达国家产业调整和经济、市场全球化的机遇,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入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市场。这样一种以出口拉动的发展模式,帮助我国逐步实现产业升级,快速地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贸易大国、工业大国。在此过程中,我们还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就是勤劳勇敢、坚忍不拔的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不断前进的历史②参见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1949—2019)[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9:15-58;68-101;117-122;143-152.。
第二,全面现代化是惠及全体中国人民的现代化。西方早期的现代化是在生产技术革命推动下,由资产阶级主导和收获利益的现代化。发生在西欧的早期现代化,以牺牲工人阶级的自由、健康、幸福为代价,为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这一现代化模式进行了深刻揭露与严厉的批判,并指出了现代化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必将带来人的解放,消灭剥削、消灭阶级,最终实现人人平等的共产主义社会[15](p40-50)。随着社会主义思想在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已经含有提高各社会阶层人民福祉的丰富内容。但是,随着金融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对国家经济的控制程度不断加深,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日益严重的阶级分化和贫富差距。一方面,美国的财富和国家权力被占全国人口极少部分的跨国资本、金融资本的所有者控制,美国的“民主”堕落成了“1%所有、1%所治、1%所享”的民主①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2011年5月在美国著名杂志《名利场》上发表文章的论点。。另一方面,包括有色人种和白人在内的大量美国人口的实际收入、健康水平、预期寿命等持续下降②例如,研究发现,大学以下学历的美国人的预期寿命,过去三十年来出现显著下降。参见Case,Anne,and Angus Deaton.“Life expectancy in adulthood is falling for those without a BA degree,but as educational gaps have widened,racial gaps have narrowed.”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8,No.11(2021).。这种严重的贫富分化带来严重的社会割裂,极大地损害了公民个人的福祉。“特朗普主义”“民粹主义”等浪潮的兴起,“黑人命也是命”抗争运动的爆发等,都是美国垄断资本、金融资本控制的现代化带来的严重社会危机的表现。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16]。通过“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创造巨大的社会财富。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通过合理分配社会财富,消除贫困,缩小行业与地区差距,坚持包容性增长,实现全体人民福祉的共同提高[17](p259-287)。因此,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提高幸福感、获得感、自豪感的现代化[18]。
第三,全面现代化是全方位、全场域、整体性推进的现代化。以西欧工业革命开始的现代化过程,一度被理解为以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革新为核心的现代化。20世纪以来,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一度也只关注不断追赶、学习以西方为代表的现代的科学技术和工业制造业的现代化,并努力实现农业与国防中的科技进步和提高。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在实现工业化后出现的经济生产模式的信息化、知识化、金融化等趋势,以及因此带来的社会结构、社会组织方式、人民的心理与要求的深刻变化,是早期现代化理论和思想没有预见到的。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进一步揭示了现代化的全方位、全场域、整体性推进的特征。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超越生产技术和经济组织方式等物质层面和生产领域的现代化。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还是包括现代的城市化、全民教育和知识、健康水平的急剧提高,社会组织与运作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的现代化过程,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心理特征变化,形成现代的思想、人格、精神与物质追求的现代化过程。同时,极度复杂的现代经济生产方式、经济活动的组织与互动方式,人民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和对幸福生活的需求等,又要求政治共同体在经济管理、社会治理、法治、国家治理、公众参与等领域,不断地形成现代的体系与现代的治理能力。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深刻地把握现代化这一全方位、全场域特征,为准确理解现代化事业的目标与方式提供了根本指南。中国的全方位、全场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也为世界其他国家追求现代化的努力提供了鲜活样板和重要的借鉴。
第四,全面现代化是面向未来、不断发展的现代化。西方国家在20世纪率先实现现代化以后,广大发展中国家一向以西方发达社会作为自己现代化的目标和模板。“实现现代化”的含义很多时候指的就是赶上和达到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水平,包括工业能力、科技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等。但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的历史表明,现代化是连续向前、没有终点的过程。这一方面是因为人类具有不断发现新的技术,实现新的科学突破,发现新的经济增长与发展空间和发展动力的能力。另一方面,西方国家早期的现代化通过技术革命获得了巨大的生产力,但是也带来了现代化对人类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巨大破坏。如果人类继续按照早期欧洲、美国的现代化模式,且不说石油、矿产、动植物等资源终将被消耗殆尽,地球上的土壤、水体、空气等也将被严重破坏、污染,而地球温度的升高也将对人类生存产生巨大的威胁。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摈弃了破坏式的、竭泽而渔的发展模式,积极拥抱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开发和掌握可再生能源技术,努力实现和维持碳中和。中国的现代化将是建设和保护高质量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人与地球和谐共存的生态文明的现代化。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我国将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全世界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保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保护人类子孙后代的发展权利与幸福生活,树立了新标杆[19]。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可持续性,还表现在科学技术创新的持续性与开放性上。人类社会面临的挑战不断变化,面对现代化社会出现的新问题,探索和掌握新的技术,应对和驾驭现代化社会中不断出现的技术、物质、环境挑战,探索形成保护生态环境、面向未来的生产模式等,都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涵。而现代化的社会治理、国家治理体系,也具有探索制度创新,不断自我调适、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突破的能力。
所有这些都意味着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是持续向前、不断发展、面向未来的现代化。现代化的进程没有终点,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追求人类和平与进步的努力也没有终点,全人类共同建设和维护美好家园的努力也没有终点[20]。
第五,全面现代化是多样文明共同发展与繁荣的现代化。在人类过去的两三个世纪的历史上,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西方国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压迫与掠夺,极大地损害了亚非拉国家追求发展、实现现代化的权益。19世纪的世界是以欧美早期现代化国家对落后国家的征服、瓜分为内容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世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现代化被视作某些人种、某些国家的特权,而广大亚非拉国家和人民一度陷入被奴役、被抢掠、被买卖的境地。西方早期现代化国家也一度试图压制后发的普鲁士德国、沙皇俄国的现代化努力,由此带来了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内的全球性灾难。此后,明治维新的日本试图挤进现代化国家“俱乐部”的理想,演化发展为日本将西方力量赶出亚洲,将亚洲变成自己的殖民地,建设日本的东亚帝国的野心,最终发展为对朝鲜、中国的侵略与法西斯统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在全球体系中获得了名义上的平等。但是,直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初步的成功,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政治与经济秩序并未发生显著的改变。西方国家主导的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和国际政治秩序,破坏了亚非拉国家的发展和追求现代化的物质、技术、知识条件,限制了亚非拉国家发展和追求现代化的能力。西方国家在全球范围内造成的不平等,还造成了全球价值观、文化观、意识形态上的不平等与扭曲。西方中心主义、欧洲中心主义、美国例外论、后殖民主义等思想,仍然深深地植根于多数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精英心中,主导着全球的话语权和舆论场[21](p18-34,135-2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意味着广大发展中国家只要找准自己的发展道路,就可以实现内生的、可持续的现代化。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波澜壮阔的实践,坚持开放和共享的理念,为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中国的现代化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不靠殖民主义、不搞帝国主义和侵略战争,但是中国的现代化带给全世界经济的拉动力量相当于当年大英帝国崛起的100倍,相当于当年美利坚合众国崛起的20倍[22](p11-12)。近年来,中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构建RCEP、中国与中东欧“16+1合作”,以及诸多双边、多边经贸发展合作伙伴关系,积极为全世界的发展和现代化作出贡献。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功,也打破了现代化是西方国家的特权的神话,为广大非洲、拉美、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努力起到示范作用[23]。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也意味着,人类正在而且也必须走向多元的、和而不同的现代文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表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价值体系、不同的现代化道路,都有可能取得现代化的成功,都应该享有获得现代化的权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倡导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的文化,在追求现代化的道路上互相尊重、互不干涉、互相借鉴、共同实现发展与繁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动世界与文明对话、多元文明和谐共处,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①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7年1月18日)。。
六、结论
“十四五”时期将是我国在新的发展阶段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段光辉历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伟大工程,将不断取得进步、不断向前推进。在这一伟大光辉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的全面现代化思想也将继续发展。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的全面现代化思想将不断发展和丰富当代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