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领导力提升与履职的路径探索
2021-12-28李艳清
李艳清
(沈阳市大东区静美小学教育集团)
新时代的教育既要为学生今天的幸福成长谋划创新,又要为学生的终身成长夯实基础。教育的使命是为国育人,育大气有格局的人,育坚毅有品质的人,育担当有使命的人,育守纪有敬畏的人,育创新有能力的人,育合作有奉献的人,育家庭有美德的人,育健康有创造的人。那么,作为一校之长,应该如何履行好这一使命?
一、自觉自悟:校长领导力在理念中彰显
校长肩负着学校发展的重任,是学校精神文化的引领者,优秀思想的播种者,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捍卫者,更是新时代为国育才的崇高追求者。所以说,校长最宝贵的品质是对教育价值的自觉与自悟。
(一)教育本质之问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是对生命的涵养。什么是好的教育呢?是对人的绝对尊重,按照生命发展规律,提升生命的价值。如此才能做真教育,才能真正担当起培育生命成长的责任。教育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生命的幸福,是让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焕发自己独特的生命色彩。基于此,我校形成了学生、家长和社会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即学校的办学理念是“让生命焕发自主色彩”。
(二)教育文化之寻
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的载体,是学校形象的重要体现。校长应通过营造环境文化、建设徳育文化、构建课程文化、形成管理文化,积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氛围,浸润师生的文化品质,为师生的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积蓄力量并注入活力。可以说,优质的文化使师生具有良好品格,文化赋予学校独特的魅力,这些文化和核心价值理念成为学校行动的指南,应将其融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我校围绕“让生命焕发自主色彩”这个理念进行顶层设计,又将理念具体分解为德育教育理念、课堂教学理念、教育环境理念。在这些理念的引领下,确立学校办学目标,即立足教育本源、创建幸福花园、营造课堂学园、体会成长乐园、享受文化圣园、感悟人生方圆。同时,形成“情智文化”办学特色及文化体系,包括情智德育观、情智课程观、情智人才观、情智校园观、情智管理观等。
二、引领发展:校长领导力在担当中呈现
学校应该是一个“生命场”,是师生和谐发展的“阳光地带”。学校教育应该是“栽培生命”的过程。校长应努力把学校建设成教育生态园,引导每一个学生在校园里自主发展,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了教师,成就了学校,实现了校长的重要价值。
(一)营造育人文化
我校做到三个尊重:尊重生命,培养自由的人;尊重个性,培养独特的人;尊重潜能,培养丰富的人。搭设了九大支柱,即模范、反省、热忱、鼓励、空间、个体、期望、关心、信任。树立为学生长远发展的原点思维,即教育之原点在于激发想象,而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教育之原点在于发展理性,而不仅仅是讲授道理;教育之原点在于鼓励崇高,而不仅仅是理解规范;教育之原点在于丰富经历,而不仅仅是掌握技艺;教育之原点在于温暖心灵,而不仅仅是强化记忆;教育之原点在于强健身心,而不仅仅是发展智能;教育之原点在于点亮人生,而不仅仅是预知未来。
可以说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艺术的本质不是传授,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基于此,我校形成微笑、等待、尊重、在乎、赏识等五种师生交流的艺术,提出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这些做法引导学生不断获得成功、取得自信,享受教育带来的幸福,体会成长带来的快乐。
(二)加强课程建设
1.树立科学的质量观
首先,校长确立了学校质量文化,建立了宏观质量意识,对于教育质量从点、线、面三个维度作出明确要求。点上体现基础性、规律性、习惯性、素养性、持久性;线上体现体系性、实践性、探究性、发展性、创新性;面上体现全员性、全面性、全程性、全方位、全学科。在这样的意识背景下,确立学校质量目标为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家长乐陪、质量乐观。
2.探索课堂教学模式
我校建立了“三环紧扣,情智共生”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学习力培养和情感体验,树立“三让一树”的课堂“效能观”,构建立体式、生态型、包容性的课堂目标体系,树立全观思维,考察目标达成率、学习参与率及思维有效率。
3.开展多彩课程建设
我校本着国家课程整合、补充、拓展的目标,以及校本课程丰富、精致、多元的目标,引导学生在丰富的课程中实践、体验、探究。其一,对课程建设进行准确定位,从唤醒心灵、丰富知识、养成习惯、挖掘潜力、形成能力、塑造品质等六方面入手,确立学校课改的方向。其二,以“筑牢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体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培育思维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塑造品质促进学生的深入发展”为课程建设原则,实现课程建设的全面性、多样性、实践性、综合性和标准性。其三,建立核心意识,用核心价值统领课程取向,用核心知识整合课程内容,用核心学科架构课程主干,最终促进核心素养的生成,实现校本课程特色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形成适宜学生发展、具有学校特色的多彩文化课程图谱。在课程实施中,关注学生,立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立足学生个性发展,培塑学生的良好品质;立足学生未来发展,践行“博雅教育”理念。课程校本化的创建,使课程建设走向特色与内涵,走向成熟与精致,走向丰富与多元,走向教育的本质与内核。
(三)引领教师成长
我校构建“发展教师,成就教师,幸福教师”的成长思路,探索出“让学习拓展教师的生命视野,让实践充实教师的生命智慧,让成功提升教师的生命价值”的教师成长路径。此外,确立“认识最好的自己,实现人生价值”教师评价坐标,运行多元评价,强调“展示成就”与“改进激励整合”评价功能,突出“综合素质”与“个体差异”的评价内容,实行“自我评价”与“协同评价”共生的评价手段,唤醒教师能量,激发其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与可能。
学校采取“六点”措施,即加强沟通为切入点、熟悉生活为关注点、保障学习为核心点、提升素养为增长点、提炼精神为助力点、助力成长为落脚点。深入推进及实现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育幸福,树立价值文化典范,倡导健康的校园文化。正因为学校有了这样的团队文化,释放了教师的能量,也促进了教师创造性的工作。
(四)优化内部管理
1.创新德育范式,培养“善德”学子
我校以“养正毓德,以‘静’育美”为德育工作理念,创新完善“精细管理、精心培育、精彩活动、精品特色、精英团队”一系列精细化流程管理模式。通过“毓德于礼——锤炼学生的君子之行”“毓德于文——培养学生的智者之识”“毓德于美——涵养学生赤子之心”三大途径,构建了“博采养德”的善学课程、“养正毓德”的善行活动、“尚美扬善”的善美环境。我校以“静、净、敬、竞”四“静”的品行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有力抓手,整合德育资源,构建品行培养目标体系,形成有点有面、有纵有横的德育双基运行网络。通过品行示范员、品行监督员、品行实践员的角色体验活动,涵养学生的正言、正行、正思维,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依托文化力量,展现管理效能
管理就是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完成既定目标。我校以文治为管理的主旋律,依托文化力量,展现管理效应。倡导的管理哲学是“管理若水”,提出学校管理应像水一样:润物无声——思想的文化效应,细致柔软——制度的精细效应,推波逐流——行动的流程效应,净化涤荡——岗位的责任效应,激扬提升——管理的故事效应,水到渠成——成果的精品效应。
我校依托“水”文化的传播力、“静”文化的驱动力、“精”文化的约束力、“尚”文化的感召力、“美”文化的吸引力,还原管理的丰富效能,化刚为柔,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三、突破创新:校长领导力在挑战中展现
教育新时代的来临,校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挑战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更多机遇。怎样抓住每一个发展的契机,寻找学校发展变革的突破口,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使学校的文化建设更具体、课程建设更实效,教师发展更全面、学生成长更多元?
(一)学习方式走向深度与高阶
笔者认为学生之变,变在活力,体现在自主与选择。学校里学生的成长应该是具体而生动的。只有生动才有活力,而有活力才有感染力,才让教师的努力更有意义,让学校的教育更加精彩。基于此,我校确定新课堂样态,制定上课标准,确保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走向深度与高阶,课堂还要做到“四化”,即生本化、问题化、思维化、生活化,使学生的思维可视、思想开放、思考深入、思索深邃。
自主与选择就要看学生的四个参与,即参与的态度、参与的广度、参与的深度和参与的效度。这里有情感与智慧的参与,有经验与思维的参与,也有自主与共同的参与。参与的本质是形成互动,有知识和学生的互动,有知识与生活的互动,有知识和题目的互动,也有知识和规律的互动,不断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走向深度与高阶。
(二)课程发展走向本质与内核
课改的深入需要校长对课程思想具有前瞻性、架构具有合理性、原则具有科学性、管理具有方法性、实施具有有效性、能力具有素养性、发展具有持续性。那么课程需要转型,课程之变,变在格局,体现在坚守与突破。课程的格局就是要重新审视课程价值,梳理发展路径,挖掘课程功能,转变教学方式。同时,要坚守国家课程标准,立足核心素养及各学科素养,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
(三)引领教师走向专业与发展
课程的走向、课堂的变革以及教育改革的深化,需要教师专业的广度、深度都要走向持续发展的道路。教师之变,变在胸襟,体现在放手与引领。教师的胸襟是对教育规律的理解与教学本质的把握,是对教学常规的领悟与学科素养的形成,也是思维方式的转变与思维能力的提升;体现在教育中的放手则是给予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给予学生学习的环境与氛围,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引领学生走进知识情感,走出兴趣与思维,走成能力与品质,走向自我与发展。总之,校长要积极引领,使教师走上专业化发展之路。
教育是神圣的事业,教育者要深度思考课程的价值、课堂的设计和学情的变化,深入研究学科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类型,深化认识教育的本质、教学的规律和学生的发展。校长应立足教育之根本,在思变中设计路径,包括设计抵达目标的路径,设计解决问题的路径,设计丰富自我的路径,设计走向卓越的路径同时,突破知识的局限,视野的局限、观念的局限、环境的局限。最终,让课堂更高效,让课程更丰富,让学习更生动,让学校更精彩,让教师更专业,让学生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