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相向·相容·相成:促进学生资助与素质教育深度融合

2021-12-28王成

辽宁教育 2021年10期
关键词:贫困学生资助素质教育

王成

(朝阳市教育局)

学生资助工作是新时代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如何正确处理学生资助和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资助发挥出最大、最佳教育效益,需要当代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磨砺和升华。

一、学生资助和素质教育要相向而行

(一)新时代学生资助工作是教育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通过提升人的内在素质改变人的发展命运,真正展现了现代教育的本质力量。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维护人的尊严、幸福和自由是现代化的根本宗旨。素质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主旋律,新时代教育发展必须积极主动地回应现代化对人的发展要求,将满足人的现代化发展需要作为教育发展的根本目的,着力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协调发展。

人类共同的发展命运决定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眷顾每一名学生,帮助每一名学生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虽然人的权利应是生而平等的,但由于人的先天的和后天的条件差异导致人的生存和发展命运大相径庭。要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的整体和谐进步,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到人才资源强国的转变,实施全纳教育、终身教育、资助弱势群体平等接受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社会发展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

新时代学生资助工作是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其主要包括补短板和助发展两大功能。“补短板”或者说保基本,主要解决学生就学基本生活保障问题,确保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助发展”主要解决学生素质提升和能力拓展问题,为学生全面、自由、协调发展奠定基础。解决贫困学生依靠自身力量无法解决的难以预料的困难和问题,将充分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利,维护教育正义公平,进而促进教育繁荣、社会和谐和民族复兴。

(二)素质教育和学生资助之间是主导与辅助的关系

素质教育和学生资助之间是主导与辅助的关系,不可本末倒置。

1.学生资助要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主导

学生资助必须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主导,时刻沿着素质教育方向前进,时刻莫忘“育人”的理想和初心。要以推进素质教育的效果评价学生资助的成败得失,以是否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作为选择学生资助对象、项目、标准、力度、策略、操作方式的主要依据,根据素质教育发展需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只有坚持素质教育,学生资助才能在教育领域精准发力,真正体现管理者的责任、良知、创造和远见。如果将学生资助与素质教育分割开来,单纯强调资助的特殊性,为资助而资助,就会迷失方向,难以发挥其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甚至损害教育事业发展。

2.素质教育离不开学生资助的支撑

新时代教育发展要求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着力解决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均衡问题。畸形发展和存在严重短板的教育是不和谐、不公平的教育,将危害社会和谐稳定和健康发展。借助学生资助,素质教育能够补齐发展短板,保持和激活教育发展活力,促使整个教育发展更均衡、更充分、更优质、更公平。离开国家主导下的学生资助,根本无法解决学生成长不充分不均衡问题。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地位,国家和社会应运用各种社会资源、文化资源、技术资源、创新资源、物质资源支持学校开展素质教育,激发学校创新发展活力,以释放最大、最佳的教育善意和社会发展正能量。在此过程中,要防止个别人和企业借资助行善进行广告宣传和骗取个人名利,干扰受助学生个人生活,干扰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3.学生资助既是素质教育的“支撑载体”,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动力源泉”

素质教育永无止境,学生资助大有作为,学生资助和素质教育之间必须相向而行。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和未来发展的教育,是对学生生存和发展的救助、支持和成就,可以视为广义的学生资助。学生资助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素质教育的“支撑载体”,也是素质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源泉”,原则上,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所有领域,学生资助都有用武之地。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学生资助,都要坚持以人为本,追求真善美,最大限度释放教育善意,积累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正能量。应在现代化建设的视野和洪流之中定位和把握学生资助和素质教育,借助现代化手段和力量推动学生资助和素质教育健康发展。素质教育和学生资助既需要全员参与,也要充分发挥资助管理人员的统筹协调作用和班主任(辅导员)的关键枢纽作用。教育管理要建立有利于学生资助开展的教育环境和文化环境,将体现公平、正义、和谐、包容、发展理念的资助伦理精神渗透到素质教育的各个领域、各个学科、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应充分发挥学生资助的德育资源和教育资源作用,让学生资助一举多得,体现多重教育效应和社会效应。

(三)施助者与受助者双方要将思想聚焦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上

需要强调的是,素质教育和学生资助都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施助者与受助者相向而行,需要双方在相互磨合的基础上彼此理解、支持、配合、升华,将行动着眼点放到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上,将思想聚焦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上。一厢情愿不仅达不到理想效果,而且容易造成相互误解和报怨,甚至造成心理伤害。教育者和施助者的施舍、报恩思想,受助者的“等、靠、要”思想都是片面的教育观和资助观影响的结果。学生资助和素质教育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和人性的善良,对于学生资助管理者而言,只要学生成人成才、报效祖国和人民,就是对自己工作的最好回报,切不可出现被感恩、强制感恩和伪感恩的荒诞现象。

二、学生资助和素质教育相结合的策略选择

(一)兼容当前与长远

无论是开展学生资助还是实施素质教育都必须处理好当下和长远的关系。要从现有的教育条件和发展实际出发,立足于学生未来发展,立足于人的现代化,兼容当下与长远,把提升人的素质和解决当前困难紧密结合起来。

1.要处理好“输血”和“造血”的关系

学生资助要处理好“输血”和“造血”的关系。要强化素质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将保障性资助、发展性资助和普惠性资助有机地结合起来,设计和选择最有利于发挥资助效应的项目和模式。从素质教育发展的角度看,学生资助要“输血”和“造血”兼顾,“输”和“造”的“血型”必须相互匹配,急则以“输血”为主,缓则以“造血”为主。对于学生基本生活保障性困难宜采取“输血”的方式,对于关系学生长远发展和素质提高的项目则重在激发学生“造血”功能,着力增强其发展信心、提升其自身发展能力、使其积极主动融入现代社会。

2.抓住学生最近发展区进行资助

素质教育的最佳时机是学生最近发展区,学生最近发展区也是学生资助的最佳时机。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有效利用各种外部的教育发展资源和学生自身发展资源,积极保障和推动全体学生充分、和谐、自由发展,定会收到素质教育和学生资助双赢效果。

(二)兼容务实与务虚

“务实”就是要从实际出发,以物质资助为基础,精准把握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学习状况和未来发展需求,运用好现有的物质经济资源,及时帮助真正困难的学生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务虚”就是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以道德教育和心理关怀为基础,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走出认识和行动误区,保证其健康成长。

1.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相辅相成,素质教育与经济支持携手并进,正面引导和底线规范相得益彰

开展学生资助管理要将务实和务虚结合起来,将“育人”摆到管理工作最突出位置,促使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相辅相成,素质教育与经济支持携手并进,正面引导与底线规范相得益彰。一方面要千方百计筹措资源和资金,为保障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更多的物质资源保障,决不能口惠而实不至;另一方面,要全面加强素质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荣辱观,为开展学生资助营造良好的思想环境和舆论氛围。不仅要精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的实际困难,而且要竭力促进受助学生和非受助学生和谐共处。要让受助学生既感受到人间温暖和社会正义,树立家国情怀,又不失人格尊严,不坠入福利“陷阱”。

2.制度设计和安排要坚持精准、有效、适度、适用的原则

学生资助制度设计和安排要坚持精准、有效、适度、适用的原则,既不能搞大而化之,笼而统之,也不能脱离实际,事无巨细繁琐操作,使管理者和受助者不堪重负。要从学校管理和学生发展实际出发,统筹各种资助项目、资金和力量,将“资贫”(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强”(资助个人能力素质和努力程度优异学生)、“资特”(资助富有创造性才能和社会特别需要的学生)相结合,让助困性资助、奖励性资助、补偿性资助和普惠性资助发挥互补效应,实现学生资助与素质教育最佳匹配。

(三)兼容自助、他助与互助

1.必须兼顾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因素

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事业的成功更多源于彼此默契和共同发力。对于依靠学生自身力量无法解决的问题,外部资助往往具有决定性作用,但外因仍然需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生资助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必须兼顾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因素,既要调动学生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外部资源,将自助和他助相结合,无偿资助和有偿资助相结合,扶弱和扶强相结合,加速人的现代化,让互助互爱成为素质教育和学生资助的主旋律。

2.要激发贫困学生内在成长动力

学生资助要重点解决学生依靠自身力量无法解决的最主要的困难,但不可代替贫困学生解决所有困难。对待贫困学生不仅要进行物质资助和精神关怀,更要激发其内在成长动力,挖掘其发展潜能,对接其优势模式,扬长避短,兴利除弊,最大限度发挥资助与教育的互补效应,决不能削弱学生进取精神和发展能力,更不可吊高受助者的“胃口”。学生资助既要让贫困学生成为受助者,也应使贫困学生的励志典型成为精神领域施助者,发挥其模范示范作用。

(四)兼容别异与和同

1.要处理好“分”与“合”的关系

学生资助可分为普惠性资助和选择性资助两种类型,素质教育和学生资助结合的焦点无疑是选择性资助。选择性学生资助包括精准认定和精准资助两个环节,对贫困学生的精准认定是“分”的过程,将贫困学生和非贫困学生、特别贫困学生和一般贫困学生区别开来;对学生实施精准资助是“合”的过程,通过资助缩短和消除因家庭经济条件和先天不足等因素造成的学生学习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巨大差别。“分”为“合”奠定基础,“合”是解决“分”的差异。

2.要处理好物质资助和精神资助的关系

学生发展需要决定学生资助行动。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生构成是复杂多样的,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及其满足方式是多层次、多元的,充满巨大差异。对于全员而言,物质资助是其中一部分,而精神资助则可能是另一部分。受物质资助和精神资助并不是完全重叠的,在资助过程中,受助者始终发生变化,受助具有暂时性。对贫困学生而言,大部分学生可能是物质资助和精神资助都需要,但也有许多家庭经济困难而精神领域并不需要资助,并且可能是精神力量的强势者。相反,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优越者,精神力量匮乏,需要精神资助。如果不分对象,对家庭经济困难者盲目实施精神资助,或者只针对他们进行精神关怀,可能适得其反。面对如此复杂的资助需求和类型,缺乏人文关怀、简单划一的管理模式不会取得理想效果。

3.要处理好公开和保密的关系

由于贫困学生和非贫困学生、特别贫困学生和一般贫困学生、经济贫困学生和精神贫困学生要生活在一起,学生资助管理必须处理好公开和保密的关系。学生资助管理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平等对待、客观中立、依法操作、以平为期”的原则,政策、程序和结果要公开,操作过程要符合法定程序,涉及学生个人隐私和有可能不利于个人发展的细节要回避或隐避,对不符合条件的学生信息不予公开。要尽力避免因选择性资助而造成的不同学生之间的隔膜和矛盾。

4.要处理好普惠性资助和选择性资助的关系

学生资助应是全方位的和开放性的,不仅要施之于家庭经济贫困学生,也要施之于家庭经济非贫困学生。实际上,许多针对贫困学生设计的育人项目如果面向全体会更加有效,更有利于贫困学生融入整个班级集体之中。励志教育、互助友爱教育、感恩教育和法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受助的贫困学生。学生资助管理,既要做好共同受益的普惠性资助,也要做好真正困难学生受益的选择性资助,因人施资,因事施资,尊重和激励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真正体现人性的善意和教育的包容。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资助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陕西全省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