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背景下农村老龄化问题及思考
2021-12-28张龙飞
张龙飞
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镇迁移对我国农村老龄化问题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城乡二元制壁垒被打破,农村迁往城市的种种限制逐渐消失,越来越多的青壮年为了更好的生活选择前往城镇谋生,由此带来的是城镇劳动力人口的年轻化以及农村人口的严重老龄化。现如今,农村老龄化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城镇,在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背景下进一步加大了“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的矛盾。再加上广大农村地区基础养老保障的缺乏,必然会衍生出种种问题。因此,探索新型养老化制度对解决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一、我国农村老龄化现状
(一)纯老年人家庭数量增多
以往三代同堂甚至四代同堂的家庭情况在现在越来越少,在农村青壮年大规模流向城镇的情况下,农村出现纯老年人家庭的数量迅速增长。根据统计资料显示,2020年农村纯老年人口数量占比约为37.8%,且呈不断增加的趋势。这导致了农村老年人“空巢化”现象十分严重,儿女远离家乡难以为老人提供生活和精神上的慰藉,“老无所依”可能是当下许多老年人所面临的问题。
(二)老龄化程度存在地区差异性
各个地区的老龄化程度不尽相同,影响老龄化有多种因素,例如:经济条件、医疗条件、人口观念、社会生育状况等,这些因素的差异都会使各个地区呈现出不同的老龄化状态。总体来说,发达地区老龄化程度比欠发达地区严重。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生育意愿较低,人口增长缓慢。另外,发达的医疗条件也使老年人死亡率降低,使老年人口占比升高。在欠发达地区,经济条件差,各项基础养老保障不完善,“养儿防老”的思想还存在于一部分家庭的观念中,人口出生率并没有明显降低,再加上医疗卫生条件落后,老年人的死亡率较高,所以欠发达地区的老龄化程度较低。
二、人口城市迁移化所衍生出的农村老龄化问题
(一)传统家庭养老文化受到冲击
我国在悠久的历史文化发展中,受经济、环境、社会等因素影响,逐渐衍生出了传统的家庭养老文化。其中,传统家庭文化中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来实现养老资源的代际传递,在过去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情况下,符合我国落后生产力情况下的家庭养老需求。然而现如今,随着社会的转型和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村人口的迁移流动,农村人际家庭结构产生了变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文化逐渐被瓦解,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受到极大冲击。子女选择迁移至城镇之后,虽然整体家庭生活条件提高了,有经济能力让老人获得更好的生活,但由此子女与老人之间距离变远了,双方交流变少了,致使感情淡化,尊老敬老思想淡薄,传统农村老人对家庭的影响力也逐渐丧失。这些情况,都使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文化因人口的迁移和流失受到冲击,使农村家庭的养老保障能力趋于弱化。
(二)家庭保障能力下降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转型,很多人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变化。再加上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实施,农村的生育率大幅度下降,以往的多子女家庭基本上不复存在。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20年我国抚养比为22.75%,预测至2035年将超过35%。这表明我国农村家庭代际结构正从传统的“金字塔型”转变为“倒金字塔型”,意味着独生子女或较少数量的子女将承担越来越多的父母养老问题。在养老功能仍以子女承担为主的农村,子女的数量是实现老年人正常养老的保障。而当下,许多青壮年人口选择流向城镇,无疑会使传统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和家庭保障能力下降。
(三)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在农村青壮年人口进城务工、求学、定居的浪潮下,农村留守老年人口占比不断增加,土地耕种的沉重任务也自然落在了他们身上。首先,在当今工业化社会发展过程中,工业化用地和城市发展用地需求增加,这导致被占用的耕地面积也随之增加,大量耕地被消耗,失地农民的数量增多,人均耕地面积变得越来越少。其次,由于青壮年劳动力人口的流失,使得从事农业人口的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再加上农产品带来的收益越来越少,农耕地大量被抛荒,通过农耕业所获取的家庭经营利润逐渐减少。再次,由于老年人数量增加,农村人口平均年龄不断上升,整体人口的体力、智力、创造力都会受到制约,进而对新兴的产业和技术效率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最后,老龄化程度日益严重必使该地区缺乏创新发展的活力,在传统思想的限制下,老年人接受新兴产业发展比较困难,这无疑会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影响。
三、应对农村老龄化的策略
(一)加强农村养老资源供给
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人口大规模流向城市的情况下,农村社会原有的以家庭文化为基础的养老模式受到巨大冲击,传统的代际传续养老资源模式的平衡被打破,而新的养老模式又尚未形成,最终使农村养老资源的供求关系呈现反向变动,养老资源的供给缺口不断扩大。当前,以农村家庭为主导的养老模式难以持续,“老无所依”现象时常发生。所以,要扩大养老渠道,增加养老模式,实现农村养老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弥补家庭养老不足,使农村老人能够获得必要的养老资源和基本保障,最终实现“老有所依”。
(二)倡导积极老龄化
积极老龄化的含义是指,老年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爱好和能力,积极地参与社会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并得到充分的保护,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老年生活。解决农村社会养老问题,有必要构建积极老龄化的政策体系,完善农村社会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倡导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为老年人营造和谐温馨的社会氛围。当前,农村总体老龄化程度不高,需要社会各界参与支持,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老龄化政策方针,通过理念倡导、政策支持和系统化的安排实施,稳步推进积极老龄化战略。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发展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使居民的生产、生活、医疗、教育和居住等方面得到一个完善的保障。在农村社会中可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以老年人基本需求为主导,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使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得到充分保障。发展老年养老服务产业,拓展农村社区养老功能,鼓励各地建筑自助式、互助式的养老服务设施,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需求。同时,对于农村老年人应做到生活保障政策与就业政策相结合,倡导生产生活一体化的保障体系,增强老年人的自立能力,提高老年人生活的稳定性。
(四)鼓励居民参与社会保险制度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思想的限制,农村社会居民的参保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这使得广大农民一直游离在社会养老保障的安全屏障之外。在不断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创新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要通过积极鼓励、政策倡导等方式切实提高农村居民的参保意愿和参保率,使广大农民能够享受到社会养老保障,引导他们从传统的养老模式过渡到现代养老模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