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想法
2021-12-28杨宝娥
杨宝娥
杨老师:同学们,在学习了本单元口语交际的内容——身边的“小事”后,大家发现了很多“令人温暖的行为”,也发现了一些“不文明的现象”。为了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生活中需要改进的那些事。
文君:我发现爱玩手机的人特别多。上个月我去给爷爷祝寿,聚会的时候大家各自看着手机,很少一起聊天儿。
阿呆:平时我和哥哥在一起时,也喜欢用手机打游戏,有时一玩就是一下午。前几年我的视力可好了,现在却戴上了眼镜,我可后悔了。
杨老师:阿呆无节制地玩游戏,视力下降了。文君说的家庭聚会时大家都在玩手机也是普遍现象。如果我们把刚才举的例子放在一起,运用第六单元学过的“围绕一个意思写”的方法,就可以把发现的问题、现象写清楚了。不过这次的题目是“我有一个想法”,大家认为还需要把什么写清楚呢?
文君:我觉得要把改进的建议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写清楚。
杨老师:文君反应真快!那你们想想,有什么好办法吗?
阿呆:把手机没收。
文君:阿呆,你的办法可行不通。如果有急事怎么办?我觉得应该分场合,比如在餐厅或家里的固定位置设置手机保存架,自己设密码,架子还能为手机充电。手机不放在身边,渐渐地,大家就可以少看手机了。在地铁和公交车上可以安装提醒装置,随时提醒“低头族”长时间看手机的危害。另外,手机应配有护眼提醒功能,对于像阿呆这样一直玩游戏的人要反复提醒,甚至自动退出游戏,哈哈哈哈!
杨老师:听了文君的想法,老师也很受启发。文君,你可以把这些想法、建议写下来,咱们给手机制造厂寄过去,看看他们是否能开发出这样的功能,让更多的人受益,让我们的家庭成员能多些交流的快乐。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看看它和上面我们说的手机问题有什么不同。
最近我一直在想,我们班能不能开辟一个植物角呢?我们可以在植物角养花种草,或是种花生、种豆子,还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更换不同的植物。我们可以轮流照看它们,给它们浇水、施肥。这样既可以使班里的同学了解不同植物的特点,还可以使大家亲近自然,为教室增添大自然的气息。
阿呆:这段话直接写出了作者的想法。
文君:第二句话、第三句话都是做法,第四句话写出了开辟植物角的好处。
杨老师:你们说得很好。第一句话用问句开头,就像课文《搭船的鸟》第三段的开头:“它什么时候飞来的呢?”再比如《金色的草地》里第三段写草地一天中呈现不同颜色的原因时,用“这是为什么呢”提问,是不是一下子就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让人想一探究竟?你们也可以试试这样写。
阿呆、文君,你们还想到了哪些内容?可以先在纸上把关键词写下来,互相交流一下,看看哪些想法比较好,然后再决定写的内容,这就叫“选材”。
阿呆:我想写“小区门口净水器的废水利用”和“吃播节目浪费粮食”的现象。
文君:我想写“共享单车随意停放”“在海边乱丢垃圾,造成鱼类死亡”的现象。
杨老师:你们善于留心观察生活,发现了这么多问题,真了不起!不过,向别人介绍这些内容时,不妨看看这位同学的叙述方式:
每天,我走在小区的路上,都会低着头。可不要以为我是在拾“金子”,我是在“排雷”——寻找狗的粪便。因为小区里的狗随地排泄,这使得我走路不得不加倍小心。
文君:这位同学写得真有意思!
杨老师:我们在叙述事情时千万不要采用“说教式”,容易让人反感。风趣幽默的方式更容易让人接受,也能解决不少问题呢。赶快动笔写一写吧!
写作小贴士
现象、问题先写清
想法、建议应写明
有详有略巧布局
语言风趣添亮色
例文
例文 我有一个想法
北京市大兴区长子营学校三年级 何敬仪
指导教师 焦 培
都说“人间最美四月天”,春风和煦,杨柳吐绿,百花盛开,一派生机勃勃的春景。可是我却不喜欢。
进入四月,柳絮开始“撒欢儿”了。它们喜欢钻进行人的眼睛。妈妈每天接送我上下学的路上,柳絮总是时不时地钻进她的眼睛里,导致她眼睛无法睁开,还一直流眼泪。看着妈妈边骑车边揉眼睛,我担心极了!我的爷爷是一位环卫工人,他对柳絮过敏。每到这个季节他都要“全副武装”才能外出工作。有时候爷爷着急出去,没有做好防护,脸、脖子和眼睛周围的皮肤就会变得红肿,浑身难受,严重时甚至会造成呼吸困难。你说我还能喜欢春天吗?全是这像雪花一样的柳絮惹的祸。
第二段开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直接点明为什么“我”不喜欢这个季节。
用两个事例表明柳絮带来的困扰。第二段结尾和第一段呼应,表达自己的感受。
我还发现柳絮落在地上,就会聚集成团。成团的柳絮极易被引燃,引发火灾。
第三段用一句话说明柳絮的另一种危害。认真观察生活的小作者值得大家学习。
如何远离这场“大雪”呢?我有一个想法——在城市街道两旁改种樱花树。这样,每到四月,街道边都盛开着烂漫的樱花。春风吹来,满城的樱花散发着淡淡的香气,人们置身花海,享受春天特有的浪漫。那景象,想想都令人心醉!到那个时候,游人听闻大兴是个浪漫的地方,或许还会络绎不绝地到这里赏樱花呢!这样做还能带动大兴的经济发展。一举多得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结尾虽然想法有些稚嫩,但小作者美好的愿望和描绘的愿景从两个角度展开,令人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