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胎丸骗局
2021-12-27郭恩一
郭恩一
这几年,“转胎丸”格外引人注目。“转胎丸”,又名“换胎药”,这是一种自称能将孕妇腹中胎儿性别转换的“神药”——自然,多数家长都是求“女翻男”。但是,不同于过去那些拿维生素招摇撞骗的“包生男”智商税,“转胎丸”是一种彻彻底底的毒药。
多少畸形儿源自转胎丸
在网上随便搜下“转胎药”的相关新闻,你一定会同意我用“丧尽天良”来形容它。
2012年,河南驻马店一女子在怀孕5个月时,吃了婆婆买来的转胎丸,结果生下辨不出男女的双性儿。
这家人带着“儿子”去医院检查,发现孩子的染色体是女性。本来欢天喜地,以为“转胎”成功生了个“带把儿的”,其实是由于女婴的阴蒂过于畸形肥大,看起来像是男性生殖器官。
类似的事件不止一例:2017年,连云港第一人民医院接诊了一名4岁的双性儿患者,询问病史后发现,其母亲在怀孕时服用过转胎药。
2019年,淮安一名15岁的少女检查出肾脏缺失,没有子宫,终身不育。究其原因,是母亲在怀孕时吃了转胎药所致。
不要以为转胎丸只会伤害女胎,男胎也同样难逃悲剧。
2001年,就有新闻曝出有孕妇在服用转胎药后,腹中男婴流产。即使胎儿命大存活了下来,也可能面临各种各样的畸形。
无论新闻写的有多明白,后果有多惨痛,在今天的网络上,我们依然能看到无数沉溺在“重男轻女”的狂热中的孕妇及家人,吃下了转胎药。
有人被老公逼着吃转胎药,即使担心药有副作用,却还是抵不住婆婆和丈夫的压力。
有人称自己朋友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重男轻女的婆婆喂了转胎药。结果怀孕4个月时一查还是女孩,求问大家该不该打掉这个孩子。
有的孕妇明知转胎药没有科学依据,但看着身边的亲戚吃药后成功生了男孩,便也跟风吃了起来。
一位宝妈在加入同月预产期的待产群后,发现其中不少孕妇分享着自己“吃转胎药”的故事。她们甚至统一战线,无视他人劝告,坚信转胎药能“逆天改性别”。
这些平时小心谨慎穿防辐射服,吃个感冒药都生怕有激素的孕妇及家人,为了生儿子,竟然愿意吃这种根本不知道成分是什么的药。更可悲的是,从头到尾,没有人问这种药“安不安全”,他们关心的,只是“有没有用”。
转胎药真的能转胎吗
只要具备初中生物课基础的人都应该知道,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组合,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组合,想强行把胎儿的X变成Y,是绝对不可能办到的。生男生女从受精卵形成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没有转胎可言。但为何,民间有如此多人深信转胎丸是有用的?
也许是因为有部分“成功案例”。
有些孕妇本来怀的就是男胎,有的胎儿发育的时间较晚,第二性征不明确,B超一时看不真切,也是有的;另外一些看似成功的“女翻男”,家长可能还会沾沾自喜,以为自己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其实,那是因为大量的雄性激素让本该发育成正常女性的胎儿外生殖器男性化,肉眼看上去是个“带把儿的”。
这些名为“转胎药”的产品,实际上都是雄激素——甲基睾丸素。在胚胎阶段接触到大剂量雄激素,会导致有的孩子阴蒂畸形肥大,看起来宛如男性阴茎。有的孩子阴唇肿大融合,看起来像是男性睾丸……但同时,她们的体内又有着卵巢、子宫、阴道。这些女婴被从小当做男孩来养,直到青春期,乳房开始发育,有的开始偶尔来月经,家长才意识到不对劲。带孩子去医院一检查,被告知这在医学上被称为女性假两性畸形,也就是新闻中的“双性人”。
“宝贝儿子”突然沦为了最不堪的“阴阳人”,不少家长如遭晴天霹雳,懊悔自己的无知。但最终的受害者,是那些无端承受畸形痛苦的孩子。他们所面临的疾苦,生理上的——许多孩子还伴有多毛症、经血不能正常排出而堵塞胀痛、尿血等问题。她们需要经历一次又一次痛苦的手术,才能朝一个正常人靠近。但终生可能都无法治愈的,是心理上的阴影。
为生男孩有多拼
“转胎丸”大行其道的背后,还是对于“生男孩”的畸形渴望。
不惜一切生男孩,听起来总像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了。2021年,重男轻女这种糟粕思想还存在吗?
很遗憾,答案是肯定的。短视频平台上,生男生女差别待遇、花样折腾生男孩的故事,俯拾皆是。在备孕社区里,每天依旧有很多人在孜孜不倦地祈祷女翻男、接男宝。
当然,开放二胎以后,更多人选择胎儿性别是想要凑成“好”字,儿女双全。但也不乏有人,为了生一个男孩,连堕2个女胎,而肚子里怀上的,又被检查出是女孩;即使头胎女儿顺利出生,妈妈的压力不减反增:二胎一定得是个儿子!否则就只能一直生下去;还有人拼尽全力生三胎,就为给老公多生一个儿子。
正是这样的现实需求,才导致网上“包生男”的“良方”俯拾即是。
最令人不解的是,笃信“生男”迷信的家长,有不少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也不乏生活在一二线城市的。比如一位北大硕士,坚信自己一定会有儿子,自己生了三胞胎女儿的朋友“命不好”。
重男轻女这件事,跟年龄也没什么关系。
比如,一位90后的妈妈,从21岁开始生孩子,连生4胎,直到今年儿子出生,才结束无休止的孕育。帖子里,这位妈妈骄傲地说,几个姐姐对刚满月的弟弟“疼得不得了”。
前段时间,一篇名叫《县城里的蝴蝶效应》的文章在微博上刷屏。
作者聊起了河北县城里的一个独特现象:年轻一辈中,单亲爸爸带孩子的家庭模式越来越多。探究背后原因发现,根源竟是几十年前当地人重男轻女的思想。
30年前,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当地人对男孩“传宗接代”的需求太盛,以至于政策落地后,因地制宜地改成了:如果第一胎是女孩,那么还可以再生一胎。
男女比例失衡的后果便是,当地适龄单身男性现在远高于女性。这一方面導致彩礼价格水涨船高,连未婚女性意外去世后,冥婚的彩礼价格都高达20万元。另一方面,娶不上老婆的年轻男人开始将目标转向那些已婚女性……如此,便有了越来越多的妻子出走,以及大量单身带娃的离异父亲。
高离婚率和新的家庭模式由此而来。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我国0岁~4岁儿童的性别比为113.62,而联合国认定的正常出生人口性别比区间是103~107。
相差的这6%~10%,背后是比中国女性多出的3000万中国男性。
在一部分家长疯狂求男孩的同时,另外一些家长,也有了隐忧:幼儿园里的女孩越来越少了。
在不远的未来,迎接这一代小男孩的,又会是怎样的家庭模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