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东是大海
2021-12-27张北时平
张北 时平
200年过去了,在人们的印象中,钢壳船似乎早已经普及,没人再用木船出海。可实际上,在辽宁、河北一带的滨海区,依然有90%的渔民,保持使用木船的习惯。
大辽河、辽河等水系携带着大量的泥沙,注入到富饶的辽东湾渔场,造就这里的海滩为泥滩而非沙滩,浅水薄滩。相比铁船,木船有吃水浅、稳性好、易操作、易维修的特点,非常适合近海捕捞,加上现在的禁渔制度,一年中,船有5个月时间泊在码头或停在船坞。一艘普通铁船,光是一年的除锈费用就高达6万元。而新排的木船头3年几乎没有维修成本。真金白银的差距,使得木船成了当地大多数渔民的选择,这也使排船在二界沟得以留存。
船是渔民的海上之家,一条30米的木船造价百万元,船主呈上巨额资金,信任不言而喻,造船当然要找最靠实的工匠。
今年56岁的张兴华是二界沟数百年木船制作手艺的优秀传承人,有30多年的造木船手艺,经历了风帆向机船的转变。如今的他是二界沟唯一精通木船制造全部工序的掌作师傅,渔民排船都乐意找他。
排船技法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完全靠匠人言传身教,一代一代沿袭下来。有些会排船的人,生怕“喂饱了徒弟,饿死了师傅”,不愿意技艺外传,造成了诸如“木匠不防铁匠,铁匠反会排船”“掌作多为外地人”的奇怪现象。
张兴华过去从事过木匠、铁匠、捻匠、油漆等多个工种,为了造好木船,他甚至做了十几年渔民。亲身体验捕鱼航行中木船会面临什么样的风险和难题。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要的是现场感,这比坐在家里天马行空的想象更有操作性。”
因为经常出海,渔民的需求张兴华最了解,在二界沟,他是第一个往船上装鱼探仪的人,无论水质清澈与浑浊,海底情况都了如指掌。
木船最怕寄生虫,一旦被侵蚀出了孔洞,船的寿命会大大降低。在长时间随船航行的过程中,张兴华发现木船板有铁锈的地方就没有蛆眼儿,这个不起眼儿的细节,让他恍然大悟,原来海蛆怕铁锈。他反复琢磨,手边的烟盒、船上的纸盒,记满了尝试的数据。他在船板上按照相应的密度钉上生铁片,有效地根除了木船海蛆病,这个长期困扰渔民的难题迎刃而解。
给船安装底板最见排船工匠的功力,一旦安装不严密,船就可能沉没。一艘木船要安装80块不同弧度的底板,让它们严密地并列为一体最为较劲也最考验功力。张兴华的窍门是在上底板之前,先在船身上钉上2厘米厚的样板,在上面测量好相关的数据,這相当于一次模拟安装。根据测量好的数据,木匠将切割好的木板放入大锅中熏蒸8个小时,软化以后用螺栓固定。通过工匠不断加力,一块平整的木板渐渐地变成了不同弧度,贴合在船梁上的底板,这样加工安装的船底板,弥合误差不会超过0.5毫米。而且能够保证不会出现废品。
张兴华的女儿张莉毕业于大连海洋大学船舶制造专业,现在一家船舶企业工作。张兴华希望从她那里学到更多现代造船知识,诸如,CAD画图、三维建模、动画效果,他全学。原来排船需要在现场绘制的1∶1大样图纸,现在在电脑上完成,误差从10毫米,精确到只有一毫米,效率也提大大提高。
过去,二界沟排船完全靠耳濡目染,有“心眼儿”的人甚至会以“偷艺”的方式学习技术,这是古老技艺随着时代发展遭遇的困境。一些上年纪的老师傅总念叨着:“排完这条船,就不做了。”话说得轻描淡写,听了却让人有几分心酸。技工年龄断层,技艺逐渐失传,随着时代的发展,二界沟面临着“无人排船”的窘境。
10年前,张兴华把在外地工作的儿子张茂盛召回船厂,自己则在全国各地搞讲座,出席学术研讨活动。他还被聘为大连海洋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指导老师、辽宁省船舶检验局渔业船舶建造兼职培训老师。2016年至今,他安全培训400余人次,带徒20人次,接待船舶专业学生社会实践50人次。
虽然世事多变,但张兴华一直不肯弃行。这些年,张兴华已经独立排船800余艘,维修木船3000艘次。他从未想过停下:“每条木船排完之后,我都会认真地找一找木船上还有没有什么小毛病。再小的毛病也要找出来,以便在下一次排船的时候修正、改进。我排的最好的船,永远是下一条!”张兴华一脸郑重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