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酷神器”助力出舱活动
2021-12-27
微型航天器+Wi-Fi:
尽可能舒适灵活
航天员出舱活动身着的舱外航天服其实是一种微型载人航天器,它既能满足航天员生命保障需求,又能实现舱外移动。此次用来执行出舱任务的舱外航天服高约2米,航天服头盔上配有摄像机,可全程记录航天员舱外操作过程。新一代舱外航天服实现了供氧和温度、压力控制,减轻了航天员舱外活动的负担,使其活动范围更广、更灵活。
此外,航天员在进驻核心舱的第二天就建立起舱上Wi-Fi环境,便于天地通信和数据传输。以空间站为中心,半径40米范围内都可实现共享网络。因此,舱外航天员的视频画面、话音通话、生理参数等数据都可以实时传输到舱内和地面,减少了繁琐的有线设备,航天员行动更灵活。
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长16.6米,舱内空间达50立方米。在舱外,航天员处于失重状态,再加上舱外航天服的加压,活动起来十分不便。为此,科研人员研制了专用“坐骑”——空间机械臂,让航天员省去攀爬动作,节省体力。
空间机械臂展开长约10.5米,有一个“大脑”——中央控制器、两只“脚(手)”——末端执行器,还有7个关节和7个自由度。在核心舱表面,有很多凹进去的小圆圈,这是目标适配器,也是机械臂落“脚”的地方。行走时,机械臂一只“脚”踩在目标适配器上,另一只“脚”向前移动,踩上另一个目标适配器后,前一只“脚”再移动。
两个末端执行器互为“手脚”,腕部和“手脚”位置都有摄像机,在爬行过程中可对舱外的散热装置、对接机构、太阳翻板进行拍照,对舱表状态进行巡检、监视。将脚限位器装至机械臂上方,舱外航天员可通过踮脚、左右脚用力实现前后、左右倾斜,站在上方借助机械臂到達指定位置。
除了监视舱表状态、帮助舱外航天员移动外,空间机械臂还可以捕获靠近的航天器、搬运舱外货物、组装和维修舱外设备,是目前我国智能程度最高的空间智能制造系统。
距地面400千米处,神舟十二号飞船、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和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在茫茫太空中飞行,摄像机成为地面工作人员唯一的“眼睛”。300摄氏度左右的温差、真空失重、强辐射环境使太空生存充满危机,24小时不间断监视将在必要时刻为航天员赢得一线生机。因此,太空“眼睛”显得尤为重要。
在航天员出舱活动中,除了舱外航天服自带的摄像机之外,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也配备了多种摄像机,确保航天员无论何时、身处何处都能被“看”到。在出舱过程中,就有3种摄像机充当地面工作人员的太空“眼睛”——节点舱高清摄像机、舱外定向摄像机和安装在小柱段的全景摄像机。
这三类摄像机均具备1080p或以上分辨率的高清监视功能。节点舱高清摄像机可以看到航天员从舱内到舱外的行走过程。被称为“四只眼”的全景摄像机水平方向有4个镜头,可以水平360度、垂直100度全景成像,并实时拼接输出视频画面,可以观察到航天员刚出舱时的状态。
有一种唯美叫“陪你看日出日落”,在太空中,航天员一天可以目睹16次这种唯美画面。但对全景摄像机来说,这未必是件好事,因为太阳很可能频繁进入全景摄像机的视场,使画面过度曝光。于是,航天科学家设计了一种自动曝光算法,以适应不同场景的光线变化。
核心舱共配有4台全景摄像机,机械臂转移航天员的过程,地面可通过全景摄像机实时监测。此外,舱外照明设施、攀爬扶手分布也都经过了精心设计。可以说,你能想到的、想不到的,科研人员都想到了,毕竟这场太空行走不仅仅是三名航天员的战场,更是成千上万名航天科研工作者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