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闪闪“国章”弥补1.5分的遗憾
2021-12-27王雷
王雷
服装抗疫
2020年1月26日,大年初三,新冠肺炎疫情全面袭来。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丹东华洋纺织服装有限公司技术部部长姚春义看着电视新闻,武汉封城告急,举国上下驰援,饺子到了嘴边,却没了味道。
看着防疫物资紧缺,尤其是医用防护服急缺,一个念头陡然在他心底萌生,恰在此时,一个电话打来了。来电的是公司总经理于文福,于文福用征询的口吻问姚春义:“咱们厂改做医用防护服,你看行吗?”姚春义直接答复:“于总,咱俩不谋而合。”
纺织服装产业是丹东市的传统优势产业,丹东华洋纺织服装有限公司是丹东纺织服装产业的翘楚。姚春义明白,公司从传统服装改做防护服,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如何在第一时间做出来的问题,这是丹东纺织服装产业的底气所在。“做了20多年的服装,我心里有数,这么关键的时刻,不能丢公司的脸、丢丹东的脸。”
时间不等人。1月26日当天,姚春义便带领科研团队着手研究生产医用防护服。姚春义采用的是“土办法”,直接去医院借了一套医用防护服,连夜拆装,边拆边画图,一会儿工夫,一张医用防护图的工艺图纸有了模样。同步进行的是面料采购,姚春义一摸防护服,各部位用的面料便了然于胸,电话直接打给了面料供应商,要求对方连夜发货。1月27日,面料到货,姚春义亲自上阵,只听缝纫机咯噔作响,片刻工夫,一件医用防护服制作完成,与医院借来的防护服一对照,简直完美复制。走下生产线的医用防护服片刻没有耽搁,被立即送到了相关鉴定部门进行鉴定,之后,鉴定结果传到公司——产品质量合格,达到防护标准。
1月31日,公司正式投产医用防护服。连续奋战5个昼夜的姚春义仍坚持来到生产一线,亲自示范、指导工人生产,加班加点赶制出2900件隔离防护服,全部捐赠给防疫一线的医护人员。
看着一车车发往抗疫前线的医用防护服,姚春义心潮澎湃:“感觉自己站在了抗疫一线上。”
激动的劲头还没过去,姚春义又接到了新的任务——生产民用口罩和研发其他防疫防护用品。有了生产医用防护服的经验,姚春义驾轻就熟,他带领技术人员不断攻克难关,成功研发出具有3A抗菌效果的可更换中药滤芯的民用口罩;同时,针对防疫一线的实际,又研发出透湿量高于国标2倍以上、穿着更舒适的高抗医用防护服。此外,姚春义研发出的“热力敏感抗菌防护服”还成功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疫情期间,姚春义带领团队研发并捐献给社会各类防护用品达18090个,价值1758400元。
姚春义说,关键时期,能把自己20多年的服装经验同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相捆绑,这辈子值了。
命运逆袭
姚春义出生在农村,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他是家中“老小”。同其他家庭受宠的“老小”不同,姚春义并未体会到特殊的爱,而是同哥哥姐姐一样,放了学就干农活儿。
高中时,姚春义是班里的学习委员,只要高考发挥正常,大学不在话下。在那个大学毕业包分配的年代,农村娃考上大学几乎和光宗耀祖画等号。
可惜事与愿违,姚春义至今还记得他的高考分数:464分,只差1.5分就可以踏进大学校门,最终与象牙塔失之交臂。
“当时删除了所有高中同学的联系方式,觉得抬不起头。”有人劝姚春义复读,他拒绝了,家里困难,父母供他到高中几乎倾其所有。姚春义明白,农村的娃,该当家了。
看到一则招聘启事,姚春义没多想,直接来到了工厂,这座工厂便是丹东华洋纺织服装有限公司。当时的丹东华洋纺织服装有限公司是一个只有20多人的企业,说是工厂,不如说是作坊,姚春义被安排到维修缝纫机的岗位上。
从学校到工厂,姚春义知道,他的高中同学此时此刻有的正在大学课堂里学习,而他的耳边尽是缝纫机的咯噔咯噔声。一次高考让许多人拉开了距离,有的人选择接受安排,而姚春义偏要逆袭。
维修缝纫机,在工友的眼中,不过是维修工而已,在姚春义的眼中,却是掌握服装生产流水线的绝佳机会。要修缝纫机,首先要会用缝纫机,担任维修工不久,姚春义就把缝纫机研究透了。维修之余,他在一旁看着工人如何加工服装,一段时间后,他对于服装生产、服装面料、织布加工等门道也都摸得“门儿清”,“感觉和上课差不多,工厂就是大课堂。”姚春义说。
姚春义在观察生产线,有一個人在观察姚春义,这个人就是公司老总。在维修岗位干了两年后,老总把姚春义叫到了办公室,递给他一张前往大连的火车票,公司决定派他去大连服装学院脱产学习,为期一年。看着发愣的姚春义,老总笑了:“公司考察你很久了,小伙子,好好干。”
美丽的海滨城市,恬静的大学校园,姚春义以别样的方式圆了他的大学梦。大连学习期间,姚春义把自己变成一块海绵,先进的服装理念,前沿的专业技能,种种知识均被他源源不断汲取。可越是学习,姚春义越是心惊,丹东工厂是传统的工艺理念,而在大连学到的是最前沿的知识,如果企业再不转型,势必会被市场淘汰。
学成归来,姚春义立即被委以重任,担任公司技术科长。面对眼前陈旧的生产线,还有一成不变的产品,姚春义向企业喊话:“眼前只有一条路——改革创新。”
成功即成本
姚春义学成归来时,丹东纺织服装产业正面临重新洗牌,一些不适应先进生产理念的工厂不得不关门倒闭,而像丹东华洋纺织服装有限公司这样的企业,则紧紧抓住机遇,在市场中成功突围。
姚春义的改革创新朴素而有效。他发现不同批次的产品总要下不同的面料订单和生产工艺,于是他把同一时期的所有产品面料订单和生产工艺整合成两张表格,一张统一下料,一张统一加工。“好比做10件衣服去布店买10次料,难免有多买的时候,如果我算好了就去一次布店,这样最省料。”姚春义知道,服装行业拼到最后,大家的生产技术都差不多,比的是谁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控制成本,“这里面全是学问。”姚春义说,仅仅是整合表格一项,他每年就为企业节省成本350多万元。后来,公司上马ERP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其基底就是根据姚春义当初设计的这两张表格而来,这也成了丹东同行业的标准。
生产中,姚春义在染色车间发现成品布磨毛效果不好、柔软度差、坯布克重不均等问题,经过调研,他提出改进柔软剂和双氧水、稳定剂配用比例,以及定型机转速、纱布轮需要更新等一系列建议,按照他的建议生产部进行调整后顺利解决了问题,成功把磨毛汗布做成了公司的主打布匹。
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姚春义关于针织品裤子的生产改良。原本针织品裤子是侧缝不开缝,姚春义将其改成侧缝开缝生产,看似一道没有必要且增加工序的改动,里面却大有玄机。“针织品裤子用料都有弹性,原本裤子不开缝。但如果将其开缝,利用面料的弹性再缝合,就会节省一小块面料,且不改变舒适度。”别小看节省的这一块面料,原来同款裤子每月能完成30万件,改良后直接提高到40万件,每月就会多创造150万元的利润。
“当初1.5分的高考失利,让我懂得分分必争。”越到改革创新的深水区,姚春义愈加明白成本控制的重要意义,做一件衣服,成本低、成色好,自然就会不断拉来订单。如今公司的眼界早已不局限于国内,贴着姚春义设计“标签”的服装远销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十几个国家,公司还与多个国际知名服装品牌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
在企业,姚春义是公司的技术部部长,在丹东当地的辽东学院,他的身份是客座讲师。姚春义多次被辽东学院纺织服装学院邀请授课。课堂上,他将20多年的服装行业经验倾囊相授,学生们纷纷要求“加课”。
如今的丹东华洋纺织服装有限公司,已经发展成为近千人的企业。每年姚春义都会为新入职技术人员传授技艺。“有的学成了,成为厂里的技术骨干,有的跳槽了,到竞争对手那里,挑起大梁。”姚春义并不后悔,相反,他觉得这是好事,“对于企业而言,培养一个竞争对手反而让自己更强大;对于丹东而言,多培养一个技术人才,是对整个丹东服装产业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