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河上空的小鹰
2021-12-27武萌张北
武萌 张北
中国人的无人机梦始于20世纪50年代。1982年,首架民用D-4型无人机在军用侦察无人机的基础上试飞成功,13年后才投入小批量生产。直到2015年,中国民用无人机才被认为是真正的元年。
地下室里的梦
2011年,国网辽阳供电公司职工刘东兴便开始琢磨,让无人机代替人工巡检。
辽阳地处辽东低山丘陵与辽河平原的过渡地带,山地丘陵自东南向西北依势而下,20余条支流蜿蜒汇入太子河。山青水秀的辽阳却很难给电力检修工人带来诗情画意,他们要遇山翻山,见水涉水,每天至少要步行5公里,巡检两座杆塔往往就要耗费半天的时间。刘东兴至今难忘,第一次见到检修工人躺在冰天雪地里,端着望远镜巡视杆塔的情形。从此,他怀揣了一个要用在部队所学改变电力检修工人艰辛的梦想。
有梦就要实现。但开创先河,难度可想而知。当时国内的民用无人机还处于洪荒时代,想查资料,得到国外网上去探索;想要配件,得自己动手画图制作。刘东兴的业余时间都泡在自家十几平方米的地下室里……
100多个日夜后,第一个试验品出炉。那是一个搭载3G手机的固定翼飞机,首次试飞便遭遇滑铁卢。大山里数据信息弱,视频传输无法实现。飞机飞行时剧烈晃动,录像模糊一片。一切归零,重头再来。一道道程序,一个个难关,刘东兴再次艰难地啃起硬骨头。
2012年10月8日,弓长岭区汤河水库上空,一架机身轻巧、便于携带的单兵无人巡检机缓缓升入2000米高空,飞跃水库,完成了220千伏前草输电线路首次近距离检测巡检。无人机搭载的全方位高清摄像头、无线回传系统,清晰传回检测图像,无死角、无盲区,准确地发现导线断股、绝缘子损坏等缺陷。
创新工作室
在无人机不发达的时候,一个合适的电机便可能让研发之路陷入泥潭;一个特殊用途的零件,便可能让一切努力停摆。为了方便加工制作自己需要的零件,困顿中的刘东兴自费买了一台小型数据机床,自己动手以解困局。玩无人机是个烧钱的爱好,即使一切自己动手做,一架无人机的成本也要在几万元。随着研发的深入,他愈发感到资金捉襟见肘。
好在,随着他的无人机在检修中应用越来越多,刘东兴引起了公司和公司工会的关注。公司工会组建了无人机创新工作室,由刘东兴作为技术带头人牵头,工会给予资金支持,并将公司各专业中年轻有为的技术人员纳入到工作室。
如今,那架单兵无人巡检机已经挂在墙上多年。在国网辽阳供电公司无人机创新工作室的陈列室内,台上墙挂早已被大大小小10余架不同功能的微型、轻型和小型无人机占满。这些无人机可实现日常巡检、牵引施工、器具運输、测绘作业。工作室也因此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
仰首向天
月朗星稀的夜晚,空中一束强光照亮了数十米高的杆塔。塔上,检修工人在白昼般亮度下,迅速完成维修。工作室研发的应急照明无人机立了头功。杆塔之上,高耸入云的避雷针出现锈蚀,需要将其拆卸后再进行维护。工作室研发的无人机可以在高空完成锈蚀部位打磨处理和喷涂作业,无人机从单一功能向多功能发展。
多年来,工作室累计飞行近400小时,巡线1000多公里,杆塔512基,发现重大缺陷36处。这些数字只是一个开始,刘东兴和他的团队将向更为广阔的领域探索。
正如美国液体火箭发明者戈达德所说:“很难说有什么办不到的事,因为昨天的梦想可以变成今天的希望,也可以变成明天的现实。”
在高耸的杆塔之下,刘东兴和他的团队仰首向天。此时,起航的无人机载着他们的梦想再次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