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朵金花”,勇攀科技高峰的时代女杰
2021-12-27
给沈鼓一次机会
2002年3月的一个周末,沈鼓集团公司设计一室主任薛宇飞给王广兰下达命令:“你马上制作为德州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大型氮肥装置4万空分压縮机组任务的技术报价!”
38岁的王广兰,是沈鼓设计一室的高级工程师。她从薛宇飞手中接过一张纸,上面写着几个数字:进气量:每小时22万立方米;气量分3股,一股加压到每厘米承受6公斤压力,一股加压到承受29公斤压力,一股加压到承受71公斤压力。下面写着三股气量的不同数量。第二天,她敲开了沈鼓集团工程师马将发办公室的门:“这事不行啊!光轮子的直径就需要1.45米。我们国内没有能力制造这么大轮子。”
马将发望着她语气坚定地说:“大空分压缩机咱厂没做过,但是必须做!”
王广兰走后,望着窗外破旧的厂房,马将发心头沉重,德州项目必须抓住,“选拔最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上!”他又拨通了王广兰的电话。
这边,王广兰刚拿出初步数据方案,华鲁恒升的人就到了沈阳。这家我国大型化工企业准备开发一套大氮肥国产化装置,结束我国大氮肥装置依靠进口的历史。其中,4万空分压缩机、氨气压缩机、氮气压缩机、氨冷冻压缩机和其控制系统是大氮肥装置的心脏设备。王广兰惴惴不安地站在客户面前:“如果你们信任我们,就让我们来承担,叶轮我们到国外买。”
用户没有吭声。1.45米直径的叶轮到国外买?外国对中国制造大型叶轮的能力进行控制,一般不卖,这套方案连她自己都不自信。
等王广兰做出新方案,国外一家大公司的人已经到了德州。“立刻去德州!”王广兰直奔华鲁恒升厂。
王广兰和国外那家大公司的人住在同一家宾馆。几天过去了,华鲁人却不找她。她看着华鲁人和老外进进出出,有时关起门来开会,心里着急,就主动去找华鲁的人谈,华鲁人听完,质问道:“你这不是拿我们做试验吗?”
对手也在紧紧地咬着项目不放,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较量。沈鼓人从来没有做过,外国巨头的产品则在全球已销售了多套。但王广兰相信自己的技术方案。她只要找到比老外有优势的亮点,就跑去找华鲁人,一次次地尝试说服他们。可华鲁人始终就一句话:“沈鼓从来没做过,我们不能去冒险。”
听了无数遍这句话,王广兰终于忍不住了,“腾”地站了起来:“我们中国人自己能做,为什么非要用外国人的产品?给沈鼓一次机会,沈鼓定会创造一个奇迹!”在场的人全愣住了。
一个月后,华鲁人通知她:“沈鼓做商务报价吧。”2002年9月17日,沈鼓总经理苏永强和华鲁总经理杨振峰在德州签订了4万空分压缩机组的供应合同。
一脑两用
不久,厂里公布了项目攻关组主导设计名单:王英杰负责空压机仪表控制系统的设计、审核及整个机组控制系统的总协调;王广兰负责空压主机设计;工程师张玉珠、葛丽玲、严鸿分别负责与之配套的氮压机、氨压机、氨冷冻机的设计。她们都是女性,平均年龄36岁,被厂里人称为“五朵金花”。
王广兰的任务是把用户技术方案中的一组组数字,转化成看得见的设备图纸,让车间依据图纸加工成符合用户要求的产品。但是,大空分压缩机的图纸是什么样的?转轴、轮子、管路应该如何匹配……都是未知数。
日子一天天过去。2003年元旦到来了,王广兰心里烦躁不堪。她设计出一个汽轮机带动两台机组的方案,由仪表控制专家王英杰为机组安装“遥控器”。王英杰查资料,发现国内没有这么复杂的仪表系统。她找设计院、找用户、找同行请教,不停地画图,一个多月过去了,仍找不到头绪,“你能让一个大脑同时写两篇文章?这种控制不可能。”
“满足不了也得满足!我不管你怎么做,我要的是结果,怎么做是你的事!”王广兰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但她知道自己是把难题抛给了王英杰。
作为室主任和全厂仪表控制技术的总把关人,王英杰白天忙管理,忙接待,忙全室20多人的设计把关。只有晚上,大家下班后,才是她搞设计的时间。
专家协调会上,王英杰把自己的苦恼说了出来。马将发想了半天,说:“是有这么个难题。这样,你试试转速调节,转速高选。”王英杰心头一亮,她在单台机组运转中用过转速调节。她一头扎进了设计中。两台机组中,谁发的功率大,谁的转速高,就以谁为主。对参数小的机组,控制住不进多余的量。
设计完成后,王英杰笑了:“一个大脑同时写两篇文章也是可以的。”
五花齐放
张玉珠承担了氮压缩机的设计。氮气在设备内流动,如何布置管路?弹性支架她只在书本上见过,现实中该怎么设计?难题同样一堆。
周末,丈夫的朋友打来电话,她听到“管道”两个字,耳朵竖了起来。丈夫的朋友正在本溪钢厂安装除尘管道,于是她到了本钢,蹲在地上看弹性支架,看管道布置。回来后,设计出6根管道,不停地调节管道的长短、粗细。算了一个半月后,草稿摞起有桌子般高,却没有选到合适的一组数据。加班到晚上8点钟,她收拾材料回家。儿子在一间屋子里学习,她在另一间屋子里把笔记本电脑放在床上,自己坐在地毯上设计,地上、床上铺满图纸。
这晚,她又选出一组数据。第二天到办公室,她把选出的数据输入计算机的程序里,计算机快速运转着,竟然没有报出“失败”两字!她找到了那组合适的数据,项目迈进了一大步。
葛丽玲负责氨压缩机的主导设计。要把氨两次加气后,满足每分钟上万转的速度要求,如何让转轴既能高速运转又不震动?如果一滴水这么高速运转,会被甩出去,变成气体。两个月过去了,她始终无法找到和用户要求匹配的设计方案。
有一天晚上回到家里,两岁多的儿子动手去摸电插座,她一急,动手打了儿子。她把孩子哄睡,坐在那里生闷气。就这样迷迷糊糊睡着了,在梦里她看到一组数字在空中飘,“管路加气”的结构在眼前晃动,半夜醒来,如有神助,豁然开朗……就这样,又一技术难点被顺利攻破。
接着,严鸿、葛丽玲、张玉珠、王广兰也相继如期完成了设计任务。
2003年2月,王英杰把完成的设计图纸交到用户手上。看着复杂的图纸,华鲁人和设计院的专家心里都没底,搞不明白这能不能控制住。你一言,我一语,担心非常多。王英杰闪动着大眼睛,微笑着说:“相信我,能行。”
2004年8月18日,4万空分压缩机组平稳度过试车极限,试车成功!中国大型空分压缩机依赖进口的历史从此结束。
晚上,华鲁恒升摆庆功宴。王广兰逢人就敬,敬了就喝,红酒白酒都喝,喝着喝着,王广兰声音哽咽了:“作为技术设计人员,我特别希望国内能有更多像华鲁这样的用户,用实际行动,支持国产化。”语毕,在场的人心里都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