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下的农业经济管理研究
2021-12-27周孝刚常州和鑫保安服务有限公司
周孝刚(常州和鑫保安服务有限公司)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农业经济发展在我国社会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逐渐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对国家和人民来说相当重要。近年来,各地方积极响应国家政府号召,在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不断践行农业经济发展政策,促使农村的文化水平和经济发展获得较快发展。但是,面对着新的国际环境变化和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国内农业经济发展也遇到新的挑战,在新的需求和压力下,需要仔细研析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现状,找出影响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因素和具体问题,从而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背景,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农业经济管理措施。
一、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一)影响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主要因素
我国农村经济管理水平与农业发展程度息息相关,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管理水平不高,主要是受到产业规模、体制、农业基础设施等主要因素的影响。一方面,中国农业发展规模化程度不足,仍以家庭种植为主,个人化、私人化生产占比较高。近年来我国城镇化速度逐步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导致农村出现人才外流、“空巢化”现象,农村出现农田荒废、青壮年农业生产人员缺乏的问题,同时由于广大农村生活条件较差,很难引进技术人才,生产作业缺乏现代化技术,生产水平和效率低[1]。另一方面,农村经济管理体制落后。目前中国的农业经济尚未形成围绕资金、技术、人才、销售这些环节的统一调配和管理机制,农业经济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不足,导致农业产业结构难以获得调整和升级。而且在农业机械化、规模化发展过程中需要资金时,并没有稳定的金融体系提供支持,导致管理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受到资金匮乏的限制。此外,由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幅员辽阔,加上各地农业的实际情况不同,因而整体上来看,我国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来说比较落后,无法满足各个地区的农业建设需求,阻碍了农业经济的提升和发展。
(二)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趋势
由于时代限制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农业经济管理的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在管理思维和方式上都进行了较大的完善。首先是现代化管理思维和方式的转变。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往小农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已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实践证明,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是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题中之义,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是农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大势所趋。也就是说,农业要与市场经济形成更紧密的联盟,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从市场需求出发,加宽加深农产品的产业链,注重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牌特色。其次是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应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先进技术的应用使社会各个方面获得了极大的创新和改良,农业经济管理作为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势必需要创造性地将信息化技术与农业经济管理进行有效结合,以此满足农业经济管理的新要求。互联网的普遍化发展,将广大人民纳入万物互联的世界,最大化地降低了信息鸿沟的影响,信息化技术使信息交换更加便利,信息资源不再变得封闭,而且信息交流即时化,共同保障了农业生产过程的高效性[2]。党中央和国务院也对农业发展做出了宏观指导,倡导各地积极加快物联网、农村大数据中心的建设,引导农业经济发展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势在必行。最后是农业经济管理组织化。农业经济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是未来的农业发展趋势,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集体化的农业生产和管理机制也在不断发展。建设品牌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和销售的抗风险能力,保障农民收益。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产业基地、电商仓储物流的建设等都意味着农业产业化发展是现代农业的发展之路,因此农业经济管理也需组织化。
二、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面向农村的发展战略由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有了新的时代阐释和机遇,但也要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只有重视现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才能进行改善,以此满足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的新需求。
(一)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一方面是农业经济的管理人员对自身的重要性意识不到位,未能认清自身管理作用在整个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是在新农村建设发展中,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相对落后,无法适配新需求和新变化,导致国家的农业发展政策和措施不能很好地实施。首先,生产管理层面。由于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非常多,需要人员、技术以及资金等方面资源之间形成有效的资源结构,然而由于管理人员缺乏科学的管理意识,导致无法实现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和高效管理。其次,加工管理层面。由于管理人员思想僵化,管理理念较为落后,在农业加工过程中都是注重基本的收益,缺乏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的创新理念,还停留在浅层次的加工的低端处理链条上,难以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最后,农产品销售管理层面。大多数农村地区的产品销售还停留在以往的传统方式上,依赖于经销商和第三方企业,销售的渠道和方式都较为狭窄,导致农民收入增长难,农业的现代化和机械化发展也受到限制[3]。
(二)管理制度不完善
从农业经济管理制度来看,当前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与市场经济相对脱节,还未能脱离传统家庭式农业生产的理念,管理的理念和方式较为分散且无法形成统一的标准规范,导致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建设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难以落实,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在机构设置上,一些地方的机构之间职责交叉、权责脱节,导致在管理过程中存在职责不清晰和效能低的问题。同时,管理制度灵活性不足,无法有效应对临时出现的问题,管理人员和执行人员不能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4]。此外,对于在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的人员惩戒力度不足,监督不到位,事中和事后的监管机制不完善。
(三)忽视农业经济管理
现阶段,虽然中央政府不断强化各地方政府对农业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发布指导文件和进行视察等推动农业经济管理手段可以有效在全国贯彻执行,但是在层层下传的过程中,某些基层部门和工作人员没有形成与中央一致的统一思想,加上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部分工作人员自身能力的不足和面临不同的困难,致使政策和措施无法产生实用价值。同时宣传工作的不到位,没有在农村进行广泛宣传,使得工作难以开展。因此政策文件与现实工作脱节,在实际工作中国家的相关规章制度和政策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再加上有些工作人员官僚主义作风问题,停留在表面功夫阶段,停留在对文件和政策的分析和研讨层面,没有将其与实际生产工作与农民结合在一起,致使对农业经济管理政策落实不到位,从而影响到农村经济的效益。
三、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改善措施
(一)提高管理队伍素质
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自身的能力和管理队伍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着农业经济发展水平,需要不断优化和提高管理队伍的水平,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其一,提高人岗适配性。应充分结合岗位职责和岗位需求进行人才需求的分析,做好充分的人员招聘准备工作。一方面可以与高校展开研学合作,与农业、经济、管理学院等开展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过学生的实习活动,为管理部门输入新生力量,在招聘时也应积极拥抱应届毕业生,为管理工作带来创新的年轻力量;另一方面,对当地的拥有丰富经验的农民“开门”,不以学历和专业“卡”人才,以实际的工作成果作为人才招聘的指南针。其二,定期开展员工培训。根据政府的战略指导和工作重点变化及时进行员工的能力培训,尤其是新农村建设时代背景下,更应对管理人员的思想进行培训,保证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和思维进行实时更新,与时俱进。其三,做好权责到位、监督到位工作。加强权责到人的机制建设,争取做好“一人一责”,以此倒逼管理人员有力落实政策和措施。
(二)完善管理机制体制
我国的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结合这一时代优势,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必然要转换新理念,以此推动传统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向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转换,因而完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需要抓住信息化这一科学技术,提高管理机制的信息化水平,从而加速农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为了更好地把控农业的发展,有关部门需要做好市场的全面调研工作,把控好市场对不同农业产品的需求及其变化,总结出科学规律,并以此为基础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行宏观指导,并对农产品生产的全过程进行优化,提高农业生产的规范化,从生产到加工再到销售,努力为农产品创收、挖掘新市场、促进可持续发展做好管理工作。政府还应重视农业生产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不仅在国家层面上大力支持农业科技应用和农业科学理论的发展,还需针对相关的管理人员进行科技知识普及,提高管理队伍的科学素养,为农村生产提供可靠的技术、信息化支持[5],由此促进农业经济管理机制体制的不断优化。
(三)增强管理意识
针对现阶段存在的农业经济管理意识薄弱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做好农业经济管理重要性的宣传工作,不仅是管理内部队伍,也必须囊括农民队伍。对于管理队伍,需要部门不定期召开政策研讨会和工作经验分享会议,不断加强所有工作人员的思想意识,引起他们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对于农民,可以通过村委会、张贴横幅和广播等手段,科普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和意义,激励农民们主动开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学习、实践活动,并积极配合工作人员,以此推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大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