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机械类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研究*
2021-12-27李会荣张伟博常丽园
李会荣, 张伟博, 常丽园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陕西 西安 710300)
习近平总书记2016 年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实现全程育人、 全方位育人,每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20 年6 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要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
1 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研究现状
郭红霞等人在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融合性研究中提出,以“新内容是新时代教育的需求,新方法是新课标改革的手段,新成果是新职教追求的步伐,新见解是新课程呼吁的声音”为要求,将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师教学能力融合[2]。 赵继学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中提出, 深化课程思政理念的理解认同,加强课程思政改革的示范引领,推进教师育德能力的指导培训,完善课程思政改革的考核评价[1]。 李峰等在基于课程思政改革的专业课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中提出,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思政教师帮助专业课教师审核教学大纲、教学方案、教学内容,要通过交流研讨,帮助专业课教师理清教学思路[3]。
2 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的意义
当前高职院校对专业课教师的要求主要是学历、企业工作经历、双师型等,弱化育人要求,教师有无育人的意识,有没有在教学过程中育人,主要靠教师的自觉性,这就导致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能力方面参差不齐,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怎么讲、讲多少存在较大差异[3]。 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改革的主体,不仅是专业课程的开发者,也是实施者。 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影响着课程思政的效果,也影响到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 只有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才能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 不仅要培养学生较高的技术技能水平,还要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 因此教师必须遵循“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和“四个引路人”的要求,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在润物无声中,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3]。
3 机械类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的策略
机械制造类专业毕业生服务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主要就业岗位有工艺技术、设备操作、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生产管理及检验等。结合岗位标准、职业精神、国防军工精神、新技术新工艺等,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创新教师评价体系。 通过“研、学、创、赛”四位一体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落实“立德树人”的总目标,整体设计如图1 所示。
3.1 成立课程思政小组,研讨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
根据不同的专业课程成立课程思政研讨小组, 由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组成, 定期研讨课程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 集体备课设计出更多具有专业特色的思政教学环节。 小组内互相交流经验,收集优秀的课程思政案例,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的效应。
3.2 深化产教融合,学习装备制造新工艺、新技术
作为机械类专业课教师, 需要及时了解装备制造业最新的发展趋势和现状,并将其应用到教学过程,因此需要对机械类专业课教师开展培训。 1)培训新技术新工艺。一方面,组织专业课教师参与学校内部的技术培训,了解装备制造业当前最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另一方面,深化产教融合,选派专业课教师赴智能制造示范企业顶岗实习,学习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先进技术。 通过培训使专业课教师的理论知识能够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更加得心应手。 2)举办专家讲座。 定期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开展讲座。 解读装备制造业国家大政方针、国家领导人对于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讲话精神, 使专业课教师能正确、及时了解国家政策。例如2020 年4 月2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汽考察时指出:“制造业是我们经济的命脉所系,我们国有企业是生力军、主力军,在复工复产方面要起到这个作用。 希望陕汽创立发展新的模式、 新的业态、新的技术、新的产品。 既是对制造业的肯定,也为制造业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 作为专业课教师只有理解了精神内涵,才能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
3.3 深挖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创新专业课程标准
任何一门专业课程,除了蕴含的知识技能外,不同程度上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如何将这些隐形的育人元素有效地挖掘出来, 把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在知识技能传授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课程思政的难点也是重点[3]。通过企业调研,分析岗位能力,将岗位标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创新课程标准,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思政教育有“标”可依。 在机械类专业课程中重点挖掘标准意识、规范意识、工匠精神、奉献精神、劳动意识等元素,通过新技术、新工艺激发学生开拓创新精神,勇攀技术高峰,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4 开展课程思政说课活动,赛出思政风采
为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文件精神,在二级学院层面举办机械类的专业课程说课比赛活动,重点考察教师课程思政能力,赛出思政风采。 通过说课活动彼此交流分享在挖掘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有效做法,以及如何把思政教育融入机械专业课程教学的成功经验,快速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形成示范效应,带动全员育人。
3.5 以立德树人为导向,构建融合课程思政的教师评价体系
建立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是标准化的体现,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是在一定原则的指导下,采用教学质量评价表打分法,来反映课程思政教育[4]。 缺乏评价机制的课程思政不能对教书育人全过程形成有效的质量控制,对提升师德师风也无意义[5]。 在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时,评价项目中增加能体现思政教育效果的评价指标,比如课堂上是否进行工匠精神教育、劳动教育、职业文化教育、新技术新工艺等。 评价体系要包含课前教学准备、课中教学过程和课后教学跟踪三个方面。 除传统评教外,也要借助信息化手段收集相关数据, 并进行统计分析和分类研究,更加准确的评价教师师德师风、思政育人程度和学生接受程度,促使教师不仅有思政的动作,更要注重思政的成效。
4 结语
毋庸置疑,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教师队伍是“主力军”。 经过实践“研、学、创、赛”四位一体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已初见成效,但与国家提倡的三全育人还有一定差距。 从长远来看,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需要学校层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学校相关的激励制度,以及具体支持措施,是教师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有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