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奶牛布鲁氏杆菌病综合防控措施
2021-12-27韦意春
韦意春
(柳州市鱼峰区洛埠镇水产畜牧兽医站,广西柳州 545600)
近年来,奶牛养殖业快速发展,除了受到品种、管理因素的影响外,奶牛疾病的存在已经对奶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制约,且还会对公共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在各种奶牛传染性疾病中,布鲁氏杆菌病即布病,是一种重要疾病,其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人畜共患疾病,疾病的产生与布鲁氏菌属细菌有关,我国已经将其纳入到二级动物疫病的范畴当中。该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消化道、生殖道、呼吸道和损伤的皮肤黏膜,一旦奶牛感染布病就会出现流产、不孕、关节炎等症状。如果人感染布病,临床症状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反复高热、关节痛、多汗等。该病的存在除了会对奶牛业的发展壮大造成严重影响,还会直接降低奶品质量、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1]。
1 布鲁氏杆菌病概述
1.1 病原特征
布鲁氏杆菌作为一种细胞内寄生的革兰氏阴性、球杆形或短杆状细菌,会严重侵害生殖系统,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母牛流产、不孕症,且具有很强的侵袭力、扩散力,在自然条件下能有效抵抗低温、干燥等;对各种消毒剂、紫外线、射线都非常敏感,但对不同抗生素、化学药物会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
1.2 流行特点
与公牛相比,母牛感染布病的可能性更大,该病的传染源为发病的布病奶牛、携带布鲁氏杆菌的奶牛。一旦母牛被感染出现流产,则大量的布鲁氏杆菌都会出现在胎儿、胎衣、羊水、子宫分泌物与乳汁内,且感染公畜所排出的精液中也存在这种病菌,极易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健康家畜会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破损皮肤、吸血昆虫叮咬等多种途径感染布病[2]。
1.3 发病症状
奶牛布病通常具有很长的潜伏期,多数在14~21 d,最长180 d,以隐性感染为主。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病原菌侵害生殖系统、关节,诱发各种器官炎症,如子宫炎、腹膜炎、睾丸炎、关节炎和淋巴结炎等,其中怀孕母牛流产或不孕症是最为明显的发病症状。
1.4 综合诊断
初步判断时可根据临床症状与流行病学,确诊时可开展血清学检验,初筛实验多进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若结果为阳性则有必要开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进行复检确诊。如果存在流产症状,有必要采集新鲜标本,如流产胎儿、胎衣与阴道分泌物等,对病原菌进行培养分离操作,或者借助奶牛布病PCR 技术进行诊断[3]。
2 奶牛布病综合防控措施
2.1 强化引种检疫
对于奶牛养殖场而言,必须严格按照自繁自养的原则,禁止从外地引入奶牛,如需引进则必须向当地畜牧兽医部门进行申报、审批,新引进的奶牛在票证齐全的情况下隔离30 d 并进行全方位的观察,科学地检验布鲁氏杆菌,隔离期满以后安排复检工作,只有在检疫结果合格的情况下才能混群饲养,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的相关规定严厉打击非法引种等行为。与此同时,配种时必须引进合格的精液,这有助于阻碍布病疫情的传入。
2.2 春秋季定期开展监测工作
严格按照《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控制、净化布病。根据相关要求,农区奶牛场无需开展疫苗免疫接种工作,多执行监测淘汰机制,每年春秋都需要对超过6月龄的奶牛、种公牛进行采血检测。同时,根据《动物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中的要求,开展虎红平板凝集实验进行初次筛选,利用试管凝集方法进行最终判断,一旦检测出阳性牛,需要及时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4]。
2.3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为了更好地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培训工作,必须对各种形式、方法进行充分利用。1)帮助广大养殖者、管理人员进一步增强奶牛标准化健康养殖与布病防控意识,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致力于自身养殖管理技能、布病防控水平的不断提高。2)致力于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的全面提升,如畜牧养殖技术推广人员,特别是基层乡镇与村级人员等。3)在新形势下,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发布的关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文件精神与法律法规,如《动物防疫法》《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等,全面转变现有的认识与工作作风,要求做到真抓实干,强化责任的同时狠抓落实,依法保障各项防控措施的贯彻执行。
2.4 强化饲养管理
1)强化人员管理工作。由于布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为避免造成交叉感染,要求饲养管理人员必须持健康证上岗;要求场内人员不得随意离开养殖场,严格限制外来人员;严格区分场内生活区、养殖区。2)强化车辆管理,如饲料运输车辆等,禁止养殖场内出现外来车辆,如果这些车辆必须进入则需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3)强化环境卫生。每天必须定时清扫养殖场,要求场内环境清洁、干燥,对整个牛群进行不断净化,防止疾病进一步流行;及时处理吸血昆虫等,切断传播媒介;主动防控口蹄疫、结核病等其他疫病,这有助于奶牛自身免疫能力的提升;设立犊牛培育舍远离母牛,减少疾病传播的机会;饲养员使用固定饲养工具、安全无公害饲料饲养犊牛;犊牛出生以后,使用3%~5%煤酚皂溶液进行全身消毒,只有进行完全消毒才能放入培育舍中饲养;经常消毒培育舍场地、环境。4)每天为奶牛提供优质的日粮,要求圈舍内保持良好的通风、采光,将圈舍内的温度、湿度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从而创造一个适宜奶牛生长的舒适环境。5)合理设置奶牛饲养密度,圈舍内必须定期进行通风处理,为奶牛运动提供充足的场地,及时清理各种粪尿等污染物,并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发酵、消毒处理,降低染疫概率率;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做好新建养殖场、养殖小区的建场选址、场区、圈舍设计等工作[5]。6)饲养、接生、挤奶等人员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做好防护,每年都需要进行强制体检,重视相关制度的健全与落实。
2.5 加强消毒灭源工作
切断病毒传播的最有效方法是积极开展消毒灭源工作,为此有必要将消毒通道、消毒池设置在养殖场门口,确保能对进出的车辆、人员进行全面消毒,每周对场内圈舍环境进行1 次全面、彻底清洗消毒工作。交替使用不同种类的消毒剂,在使用时需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配制,确保消毒质量、效果,实现彻底消灭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的目的。
2.6 加强综合净化管控
2.6.1 加大投入管理
要及时转变思想观念,严格按照“需求导向”的经营原则,各级政府及其部门有必要为奶牛养殖、布病防控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强化建设防控体系与队伍,不断增强其综合防控能力,逐步优化、调整现有的奶牛养殖机构,真正实现奶牛养殖的标准化、规模化,鼓励当地农牧民积极采用先进的养殖方式。
2.6.2 强化免疫管理
免疫接种菌苗可有效防制布病。1)制定严格的免疫计划,具体免疫时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有条件的养殖场要先测定免疫效价,然后确定免疫剂量,进一步增强免疫效果。针对3~8 月龄的奶牛接种牛,每年都需要接种2 次19 号布鲁氏杆菌,连续接种3 年,并积极开展血清学检测;针对成年牛,每年在配种前1~2个月需注射5 号冻干布氏杆菌羊弱毒菌苗。在免疫时必须按照一牛一针头的原则,彻底消毒那些用过的针头与用具。为更好地保护预防接种人员,必须做好防护,防止造成不必要的感染或过敏反应。2)建立完善的布病免疫长效机制。强化建设基层防疫队伍与政府购买服务机制,需要严格根据每头牛的免疫补助标准向布病防疫人员发放相应的技术服务费用。不断完善调运监管、实验室监测为依托的监管机制,强化管理贩运人员,确保布病预警能力的不断提高。
2.6.3 建立档案标识,真正做到追踪溯源
为了全程追踪监管畜禽出生到屠宰的各个环节,建立阳性动物种群、净化种群的标识与疫病追溯体系,限制阳性动物的转移,对养殖动物的引种、免疫、饲养、扑杀、无害化处理和卖出等环节进行全流程监管,严厉打击各种非法转移与买卖病畜的行为。
3 结语
必须高度重视奶牛布病对于奶牛、人所造成的危害,这是一种典型的人畜共患疾病,会直接影响奶牛的繁殖效力,严重情况下会造成终身不孕而失去种用价值,疾病的产生与感染的布鲁式杆菌有关且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一旦感染极易诱发各种病症,如母牛流产、公牛睾丸炎、精囊炎等,还会进一步导致奶牛失去繁殖能力,从而给广大奶牛养殖户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基于此,必须引起各级畜牧兽医工作者对于奶牛布病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各种综合防控措施积极防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