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排民族经典歌剧《江姐》的创作感想

2021-12-27

演艺科技 2021年10期
关键词:江姐重排诗化

陶 雷

2021年8月28日,由中国歌剧舞剧院重排的民族经典歌剧《江姐》(2021版)在北京首演。由王晓鹰担任该剧的导演,笔者担任舞美设计。对笔者来说,参与重排这部歌剧是一次难忘的经历,也是一次自我的涅槃和提升,它不仅仅是一个作品那样简单,更多承载的是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的理想与信仰。民族歌剧《江姐》诞生于1964年,是根据著名作家罗广斌、杨益言的小说《红岩》中有关江姐故事的章节,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改编并搬上歌剧舞台(编剧:阎肃,作曲:羊鸣、姜春阳、金砂)。作品广泛吸取了川剧、婺剧、越剧、杭滩、洋琴、四川清音、京剧等音乐语汇和手法进行创作,既有强烈的戏剧性和鲜明的民族风格,又有优美流畅的歌唱性段落,刻画了江姐这位中国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形象。其中的主题歌《红梅赞》流传至今,依旧朗朗上口。这样一部作品,哪怕是原样照搬,也应该是精彩绝伦的。当然,对于这部作品来说,音乐和剧本是不能改动的,而可以创新的,就是包含舞美、 服装在内的视觉呈现。

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笔者遵循的原则只有四个字——“守正创新”。对每一个艺术工作者来说,穷其一生都在追求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审美,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创新究竟在一个什么样的范围之内,究竟该秉承着什么样的原则呢,对于民族歌剧《江姐》,那就是,想要创新先要“守正”,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找到创新的核心价值所在。2021年歌剧《江姐》的上演,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因此这部作品的意义,不仅仅是一部经典作品的重排,更是通过这样的一部作品,传承红色精神,传承革命先烈们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伟大的革命理想,同时传承《江姐》这部歌剧的艺术价值。

而除了舞台视觉上的创新,导演王晓鹰也给予了这部经典作品一个明确的创作思维,那就是诗化意向。整个作品的呈现,不仅仅是人物形象、故事冲突的舞台表达,而且包含了艺术家对于整个作品的思想、情感、审美、价值等非物质要素的高度提炼,通过诗化意向,将整部作品的外延和内核进行高度统一。比如,王导将原有多个版本演出中合唱、伴唱的音乐形式,由幕后变为台前,给予合唱队以角色化的舞台呈现,同时也让诗化意向成为一种具体的、可操作的舞台语汇。

笔者在舞美设计上进行了以下审美与技术上的创新。第一,当代审美——整个舞台更贴近当代视觉审美的设计理念,整个设计强调主观性、象征性,将视觉形象凝练与写意化,而非拘泥于某一个现实空间的场景还原;第二,象征意味——整个舞台主体由两面石墙构成,它既满足剧中部分具体场景的空间需求,同时象征着革命先烈们坚强勇敢、坚忍不拔的革命意志,同时在精神上,更是这些先烈们的无字纪念碑;第三,空间需求——为了满足剧中的场景切换,通过移动的石墙与流动台阶的不同排列组合,满足不同场景的空间需要,在主体结构不变的前提下给予戏剧调度更多的可能性;第四,虚实结合——这部戏的舞美设计是大的视觉写意,而局部场景以及具体道具,则是高度提炼的写实设计,舞美装置通过移动,做到动静结合、虚实结合,通过舞美的动,建立舞台空间的假定性,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第五,技术应用——舞台装置运用高科技的数控技术,比如通过舞美装置扫描地面上设置的二维码,使得舞台装置配合音乐节奏,得以实现高速而精准的运动,参与到戏剧表演中;第六,主题内涵——在整个演出的高潮部分,设计了红梅花从石墙中绽放的舞台效果,象征革命者坚定的信仰,冲破封锁,像红梅花一样迎风傲雪,既推动了情节,同时也是全剧主题内涵在视觉上的外化。

歌剧《江姐》从诞生至今,已经半个多世纪了,伴随着《红梅赞》的歌声,一代代的演职人员与一代代的观众,通过江姐,获得了精神上的洗礼。歌剧《江姐》就像一个接力棒,传递着信仰,传递着中国艺术工作者对于理想的追寻。希望这朵绽放了57年的红梅,能够永远的“一片丹心向阳开”。

猜你喜欢

江姐重排诗化
新词入诗重在“诗化”
大学有机化学中的重排反应及其归纳教学实践
“本”性的诗化建构与文化纠结——阿来《河上柏影》简论
论西夏偈颂的诗化——以西夏文《贤智集》为例
重排滤波器的实现结构*
EGFR突变和EML4-ALK重排双阳性非小细胞肺癌研究进展
江姐的信使 :一生无悔的选择
“江姐”大战“鼠小弟”
基于像素重排比对的灰度图彩色化算法研究
废名诗化小说的叙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