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项目运动员越野滑雪长期训练运动能力变化
——基于运动机能监控的研究
2021-12-27蔡旭旦毛丽娟RuneKjsenTalsnesyvindSandbakkTorArneHetland黎涌明冯连世陈小平
蔡旭旦 ,毛丽娟,张 蓓,Rune Kjøsen Talsnes,Øyvind Sandbakk,Tor-Arne Hetland,黎涌明,冯连世,陈小平
(1.南京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2.上海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院,上海 200438;3.挪威科技大学 竞技体育研究中心,挪威 特隆赫姆 7491;4.梅尔克高中,挪威 特隆赫姆 7530;5.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北京 100061;6.宁波大学 体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7.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北京 100763;8.中国奥委会奥运备战办公室,北京 100763;9.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北京 100763)
越野滑雪作为冬季奥运会中的基础大项,有着“雪上田径”的美誉。2022年北京冬奥会(以下简称“北京冬奥会”)越野滑雪将进行12个项目的比拼,与越野滑雪相关联的比赛项目总数达26项,占北京冬奥会所有比赛项目的23.8%,这也体现了越野滑雪在冬季运动中的重要地位。在2018年平昌冬奥会中,我国4名运动员参与了越野滑雪10个项目的比赛,个人单项比赛最好成绩仅为女子10 km自由式第36名,体现出我国越野滑雪项目竞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差距,整体竞技实力亟待提升。
在比赛特征上,越野滑雪12个项目的比赛时间跨度非常大,项目分布于短距离比赛(比赛距离:1.3~1.8 km,用时:<3 min)到超长距离比赛(比赛距离:≤50 km,用时:>2 h)之间(Sandbakk et al.,2017)。此外,运动员在越野滑雪比赛中需要根据不断变化的比赛场地地形不断调整自己的滑行速度、做功功率、代谢强度和技术动作(Andersson et al.,2017;Bolger et al.,2015;Haugnes et al.,2019;Karlsson et al.,2018;Losnegard,2019;Sandbakk et al.,2011a,2016b)。因此,高水平越野滑雪运动员需要具备良好的有氧供能能力、无氧供能能力、速度素质、力量素质以及特定的技战术执行能力(Holmberg,2015;Losnegard,2019;Sandbakk et al.,2017)。相关研究表明,越野滑雪运动员的滑行总效率(Gross Efficiency,GE)是决定其比赛表现的关键因素(Ainegren et al.,2013;Sandbakk et al.,2010,2011b,2012,2013),高水平越野滑雪运动员通常会表现出更长的动作周期长度(cycle length,CL)和更低的动作周期频率(cycle rate,CR),也表现出更好的滑行推进效果(Sandbakk et al.,2010,2017)。
为了实现北京冬奥会“办赛精彩、参赛出彩”的备战目标,我国开展了越野滑雪“跨项目选材”计划(蔡旭旦等,2020;黎涌明等,2018;田麦久等,2018)。尽管单个运动员的跨项目转移在运动训练实践中是经常发生的,但是如此有规模地组织跨项目运动员参与越野滑雪专项训练在我国尚未有先例报道(蔡旭旦,2020;黎涌明等 ,2017;Bullock et al.,2009;Halson et al.,2006;Talsnes et al.,2020)。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跨项目运动员参与越野滑雪长期训练后一般运动机能和越野滑雪专项能力(即“运动能力”)的变化情况,以及跨项目运动员参与越野滑雪专项训练的可行性和训练有效性。在创新和实践价值方面,本研究在国内率先使用世界高水平的越野滑雪运动生理机能评定体系对我国运动员进行系统测试,在实践上能够帮助我国在较短时间内选拔出高潜力越野滑雪运动员备战2022年北京冬奥会。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18年11月—2019年5月在挪威梅尔克滑雪学校进行越野滑雪专项集训的越野滑雪国家集训队24名跨项目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其中15名运动员的原运动项目为中长跑,9名运动员的原运动项目为皮划艇或赛艇(表1)。参与本研究前,上述运动员已经进行了2个月的越野滑雪专项适应训练,掌握了基本滑行技能。在本研究所有分析中,原中长跑、皮划艇和赛艇运动员均混合在一起进行分析。所有运动员均在其原专项中取得二级及二级以上的运动水平。测试前所有运动员均知晓本研究的目的,了解测试流程和注意事项,均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跨项目运动员基本信息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Chinese Talent-transferring Athletes M±SD
1.2 研究方法
1.2.1 测试方案
24名跨项目运动员分别于2018年11月(测试1)、2019年2月(测试2)和2019年5月(测试3)在挪威梅尔克滑雪学校实验室进行3次运动生理机能和越野滑雪专项运动能力评定测试。具体测试方案如下:
1.2.1.1 热身流程
所有运动员在测试前均执行标准化的热身流程,所有热身活动均在专业的体能教练监督下完成。热身流程包括:在跑步机(Nordic Track,Icon Fitness,美国)上低强度慢跑10 min[自感努力程度(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RPE)=2],随后完成10次俯卧撑,5次原地下蹲跳跃。
1.2.1.2 乳酸阈和最大摄氧能力测试(第1测试日)
运动员热身结束后,使用递增负荷测试法在跑步机(RL2500E,Rodby,瑞典)上进行乳酸阈测试,以测试乳酸阈能力(Sjdin et al.,1982)。设置跑步机的倾斜角度为6°(10.5%),并在整个测试过程中维持这个角度。男运动员的测试起始速度为8 km/h,女运动员的测试起始速度为7 km/h。运动员在每一级速度上匀速跑动5 min,跑动结束后,间歇休息30 s。随后,跑步机速度提升1 km/h,进行下一级5 min跑步测试,如此循环。使用运动心率手表(Forerunner 935,Garmin,美国)记录运动员测试过程中的心率变化(Talsnes et al.,2020)。在每一级的5 min跑步过程中,记录运动员最后30 s的心率水平。在每一级跑台测试结束后即刻,使用台式血乳酸测试仪(Biosen,EKF Industrial Electronics,德国)测试运动员的血乳酸浓度,询问并记录运动员的RPE值。当运动员的血乳酸浓度大于4 mmol/L时停止测试,记录运动员当前的跑动速度和RPE值(Talsnes et al.,2020;Sjdin et al.,1982)。
在乳酸阈能力测试结束后,运动员休息5 min,随后继续在跑步机上进行最大摄氧量(maximal oxygen uptake volume,O2max)测试,以测试最大摄氧能力(Ingjer,1992;Sjdin et al.,1982;Talsnes et al.,2020)。在测试过程中,使用增强型气体交换仪(Oxycon Pro,Jaeger,德国)测定运动员的O2max。同时,使用运动心率手表测定并记录运动员测试过程中的心率变化。O2max测试的跑步机倾斜角度设置为6°(10.5%),跑步机起始速度设置为低于乳酸阈速度1 km/h。开始测试后,每过1 min提升跑步机速度1 km/h,直至运动员力竭(Talsnes et al.,2020)。整个测试过程中,运动员持续佩戴换气面罩,以测定其摄氧量(oxygen uptake volume,O2)。测试结束后即刻测定运动员血乳酸浓度,同时记录运动员的心率、RPE值、跑步机最终速度、最终速度阶段跑动时间、最大摄氧量绝对值(maximal oxygen uptake absolute volume,O2maxAb)和最大摄氧量相对值(maximal oxygen uptake relative volume,O2maxRl)(Talsnes et al.,2020)。
1.2.1.3 专项乳酸阈、专项动作技术经济性和专项滑行运动表现测试(第2测试日)
在第1测试日结束后,运动员进行为期2天的调整训练,确保运动员身体机能完全恢复后进行第2测试日的相关测试(蔡旭旦,2020)。运动员到达实验室后首先完成热身运动,随后使用递增负荷测试法在冰雪项目专用大跑台(RL5500,Rodby,瑞典)上进行专项乳酸阈测试,以测试越野滑雪专项乳酸阈能力(Carlsson et al.,2014;Talsnes et al.,2020)。在测试前,运动员穿着越野滑雪夏季训练专用的滑轮装备(IDT Sports,Lena,挪威),手持跑台专用测试手杖,佩戴头盔,进行测试。设置跑台初始坡度为1°,跑台传送速度为9 km/h,并且在整个专项乳酸阈测试过程中维持该速度。运动员使用固定的越野滑雪专项技术动作(一步一撑)在每一级上匀速滑行5 min,5 min滑行结束后间歇休息30 s。随后,跑台的角度提升1°,进行下一级5 min滑行测试,如此循环至测试结束(Carlsson et al.,2014;Talsnes et al.,2020)。使用运动心率手表记录运动员测试过程中的心率变化。在每一级的5 min滑行过程中,记录运动员最后30 s的心率水平。每一级5 min滑行结束后即刻,测定运动员血乳酸浓度,询问并记录运动员的RPE值。当运动员的血乳酸浓度大于4 mmol/L时停止测试,记录运动员当前的滑行角度和RPE值(Sjdin et al.,1982)。
在专项乳酸阈测试过程中,当跑台角度为3°时进行次最大强度测试,以测试运动员的越野滑雪专项技术动作经济性(Carlsson et al.,2014;Sandbakk et al.,2010)。在该级5 min滑行时间内,令运动员佩戴气体交换面罩,测定运动员在该跑台角度(3°)和速度(9 km/h)条件下的越野滑雪专项技术动作耗氧量(oxygen cost,O2cost)和心率水平(Carlsson et al.,2014;Sandbakk et al.,2010)。同时,使用高清摄像机(HDR-SR12E,Sony,日本)从侧方拍摄运动员在该级滑行中第3~4分钟的滑行录像,用于计算运动员的CL、CR和周期时间(cycle time,CT)(Carlsson et al.,2014;Sandbakk et al.,2010)。
专项乳酸阈测试结束后,运动员休息5 min,随后继续在跑台上进行专项摄氧量峰值测试,以测试越野滑雪专项滑行运动表现(Sandbakk et al.,2011b)。在测试过程中,使用增强型气体交换仪测定运动员的摄氧量峰值(peak oxygen uptake volume,O2peak)。O2peak测试的跑台倾斜角度设置为4°,跑步机起始速度设置为9 km/h(Sandbakk et al.,2011b)。开始测试后,测试人员每过1 min提升跑台速度1 km/h,直至运动员力竭。在整个测试过程中,运动员持续佩戴换气面罩,以测定运动员的O2(Sandbakk et al.,2011b)。测试结束后即刻测定运动员血乳酸浓度,同时记录运动员的心率、RPE值、跑台最终速度、最终速度阶段滑行时间、摄氧量峰值绝对值(peak oxygen uptake absolute volume,O2peakAb)和摄氧量峰值相对值(peak oxygen uptake relative volume,O2peakRl)(Talsnes et al.,2020)。
1.2.1.4 专项最大做功能力和专项持续做功能力测试(第3测试日)
在第2测试日结束后,运动员进行为期1天的调整训练,确保运动员身体机能完全恢复,接着进行第3测试日的相关测试(蔡旭旦,2020)。在完成热身运动后,运动员在滑雪测功仪(Concept2 SkiErg,Morrisville VT,美国)上使用同时推进技术(double poling,DP)进行30 s全力做功测试(温盖特测试),以测试越野滑雪专项最大做功能力(Hegge et al.,2015,2016)。记录运动员在30 s内的平均输出功率和最大输出功率,并使用增强型气体交换仪测定运动员在整个测试过程中的O2。使用运动心率手表记录运动员整个滑雪测功仪测试过程中的心率变化。在测试完成后即刻记录运动员的心率和RPE值,测试运动员的血乳酸浓度(Hegge et al.,2016)。
运动员在完成专项最大做功能力测试后,休息5 min,随后进行5 min持续滑行测试,以测试越野滑雪专项持续做功能力(Hegge et al.,2015,2016)。在整个测试过程中,要求运动员使用DP技术以稳定配速尽可能高功率地完成整个5 min的测功仪滑行,并使用增强型气体交换仪测定运动员在整个测试过程中的O2。测试完成后即刻测定运动员血乳酸浓度,记录运动员的心率和RPE值(Hegge et al.,2016)。
整个专项最大做功能力和专项持续做功能力测试过程中,设置滑雪测功仪的阻力为7档,保证运动员以合适的功率和强度完成测试。测试过程中运动员始终保持上身抬高的姿势,使用DP技术动作完成全部测试。运动员与滑雪测功仪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并且在地上设置醒目的标识,以保证每一次测试的距离保持一致。运动员的输出功率由滑雪测功仪内置软件进行测量。
1.2.1.5 专项力量测试(第1测试日)
1.2.1.5.1 专项最大力量(1 repetition maximum, 1RM)测试的基本要求
1)1RM测试之前进行针对性的热身;2)第1次尝试的负重约等于预期1RM的95%负重;3)每完成1次规范动作的尝试后,重量增加1~5 kg,直到受试者经过2~3次尝试后无法按照标准完成规定动作时停止增加重量;4)每次测试动作之间休息2~4 min;5)所有1RM测试必须在同样的测试器械上完成,每名运动员的身体姿势保持一致。
1.2.1.5.2 坐姿下拉最大力量测试
本动作开始前,运动员坐于板凳上,背部斜靠在卧推凳上,上身与地面倾斜角度约为45°。运动员手持负重绳索,肘关节呈90°弯曲,两手静止于额头前方,距离额头约10 cm高。随后,运动员向斜下方拉动负重绳索,双手移动至髋部位置。动作结束后,肘关节应保持微屈状态(约160°~170°),以模仿越野滑雪中的DP动作。只有当运动员一次性、无停顿的完成该坐姿下拉动作时,方可认定该动作符合标准(Losnegard et al.,2011)。
1.2.1.5.3 跪姿下拉最大力量测试
本动作开始前,运动员呈跪姿状态,上身立起,躯干距离测试器械约50 cm。运动员手持负重绳索,双手置于额前约20 cm的位置,肘关节弯曲(约90°~100°)。随后,运动员向下拉动绳索,伸肘关节,两手同时拉动绳索移动至髋关节。只有当运动员一次性、无停顿完成该跪姿下拉动作时,方可认定该动作符合标准(Losnegard et al.,2011)。
1.2.2 日常训练监控
2018年11月—2019年5月,本课题组跟随队伍进行日常训练数据的收集、记录工作,详细记录每一名运动员的训练计划安排和课次RPE。在6个月的训练结束后,研究者对跨项目运动员的训练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并比较前3个月与后3个月训练在训练计划执行情况上的差异,为阶段性生理机能测试结果评估提供训练学上的数据支撑(Borg,1988;Egan et al.,2006)。
1.2.3 数理统计分析
使用IBM SPSS 17.0软件(SPSS Inc.,美国)和Excel 2013软件(Microsoft Corporation,美国)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均值±标准差(Mean±SD)形式呈现。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首先对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进一步使用重复方差分析(Repeated-measures ANOVA)进行运动员自身比较(测试1、测试2和测试3)。以P<0.05为差异显著,P<0.01为差异非常显著。使用Cohen’s d公式计算6个月越野滑雪专项训练前后测试变化指标的效应量(effect size,ES),ES值的评价标准如下:0<ES≤0.2:微小效应,0.2<ES≤0.6:小效应,0.6<ES≤1.2:中等效应,1.2<ES≤2.0:大效应,>2.0:极大效应(Cohen,1988;Hopkins et al.,2009)。本研究使用的Cohen’s d公式如下所示:
2 研究结果
2.1 训练信息统计
据本研究统计,在6个月训练中,跨项目运动员在训练形式上以北欧地区传统的越野滑雪专项训练为主(92.5%)。在训练强度上,低强度训练(low intensity training,LIT)占比较高(84.8%),中等强度训练(moderate intensity training,MIT)和高强度训练(high intensity training,HIT)占比较低(4.2%、11.0%),呈现出两极化的训练时间分布趋势。在训练模式上,以跑步(34.3%)、滑雪(61.0%)等训练形式为主。
表2是跨项目运动员前3个月(测试1到测试2之间)与后3个月(测试2到测试3之间)的训练信息统计汇总。结果显示,与前3个月的训练相比,跨项目运动员后3个月的总训练天数和总训练时间显著降低(P<0.01)。此外,与前3个月训练相比,跨项目运动员后3个月的传统越野滑雪训练、越野滑雪专项小练习、耐力训练、力量训练、速度训练、LIT和MIT训练时间显著降低(P<0.01)。
表2 跨项目运动员前3个月、后3个月越野滑雪专项训练信息统计Table 2 Cross-country Skiing Training Program of the First 3 Months and the Last 3 Months
2.2 乳酸阈和最大摄氧能力测试结果
表3是跨项目运动员乳酸阈和最大摄氧能力测试结果汇总。在乳酸阈能力测试结果中,与测试1相比,跨项目运动员在测试2的乳酸阈速度、乳酸阈功率和乳酸阈心率等指标上显著下降(P<0.01)。但是,上述3个指标在测试3中与测试1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同时,上述3个指标的6个月越野滑雪专项训练前后变化ES值处于微小效应区间范围。
表3 跨项目运动员乳酸阈和最大摄氧能力测试结果(蔡旭旦,2020;Talsnes et al.,2020)Table 3 Results of Lactate Threshold Test and Maximal Oxygen Uptake Capability Test of TTs(蔡旭旦,2020;Talsnes et al.,2020)
在最大摄氧能力测试结果中,与测试1相比,跨项目运动员的vO2max在测试2和测试3中均有显著提升(测试2,P<0.01;测试3,P<0.05),该指标的6个月越野滑雪专项训练前后变化ES值处于小效应区间范围。与测试1相比,跨项目运动员的O2maxAb和O2maxRl在测试2中均显著提升(P<0.01),在测试3中有所提升但是没有显著性差异。同时,这2个指标的6个月越野滑雪专项训练前后变化ES值处于微小效应区间范围。
2.3 专项乳酸阈、专项技术动作经济性和专项滑行运动表现测试结果
表4是跨项目运动员越野滑雪专项乳酸阈、专项技术动作经济性和专项滑行运动表现测试结果。在专项乳酸阈和专项技术动作经济性测试结果中,与测试1相比,跨项目运动员在测试3中次最大强度测试的氧气消耗量绝对值(oxygen cost absolute volume,O2costAb)、氧气消耗量相对值(oxygen cost relative volume,O2costRl)、呼吸交换率(respiratory exchange rate,RER)、心率(heart rate,HR)、血乳酸浓度(blood lactate concentration,BLA)、GE、CL、CR和CT,以及乳酸阈功率(onset of blood lactate accumulation power,OBLA Power)和乳酸阈倾斜角度(onset of blood lactate accumulation incline,OBLA Incline)等指标均显著下降(P<0.01)。在上述指标中,次最大强度心率、次最大强度RPE、次最大强度CT、OBLA Power和OBLA Incline等指标的6个月越野滑雪专项训练前后变化ES值处于中等效应区间范围。次最大强度BLA、次最大强度CL和次最大强度CR等指标的6个月越野滑雪专项训练前后变化ES值处于大效应区间范围。
表4 越野滑雪专项乳酸阈、专项技术动作经济性和专项滑行运动表现测试结果(蔡旭旦,2020;Talsnes et al.,2020)Table 4 Results of Cross-country Skiing Specific Lactate Threshold Test,Specific Movement Economy Test and Specific Movement Performance Test of TTs(蔡旭旦,2020;Talsnes et al.,2020)
在专项滑行运动表现测试结果中,跨项目运动员测试2、测试3的vO2peak和摄氧量峰值功率(power at peak oxygen uptake volume,O2peakPower)均显著提升(P<0.01)。同时,这2个指标的6个月越野滑雪专项训练前后变化ES值处于大效应的区间范围。与测试1相比,跨项目运动员的O2peakAb和O2peakRl在测试 2 中显著提升(P<0.05),但是在测试3中无显著性变化。此外,上述2个指标的6个月越野滑雪专项训练前后变化ES值处于微小效应区间范围。
与测试1相比,跨项目运动员在测试2、测试3的专项滑行运动表现测试最大BLA、最大心率和最大RPE等指标上连续显著提升(P<0.05)。在上述3个指标中,最大BLA和最大心率的6个月越野滑雪专项训练前后变化ES值处于中等效应区间范围;最大RPE的6个月越野滑雪专项训练前后变化ES值处于大效应区间范围。
图1 A、B、C是跨项目运动员越野滑雪专项技术动作经济性关键指标变化结果。由图可见,与测试1相比,跨项目运动员在测试2的次最大强度O2costAb、次最大强度O2costRl、次最大强度心率和次最大强度BLA等指标中表现出下降趋势,但是无显著性差异;在测试3中,跨项目运动员在上述4个指标上与测试1相比显著下降(P<0.01)。与测试1相比,跨项目运动员在测试2、测试3的次最大强度CL和次最大强度CT等指标上连续显著提升(P<0.01)。图1 D是跨项目运动员越野滑雪专项滑行运动表现关键指标变化结果。由图可见,与测试1相比,跨项目运动员在测试 2、测试 3 的 vO2peak和O2peakPower等指标上连续显著提升(P<0.01)。
图1 跨项目运动员越野滑雪专项技术动作经济性(A、B、C)和专项滑行运动表现(D)关键指标变化结果Figure 1.The Key Indicators of Cross-country Skiing Specific Movement Economy Test(A、B、C)and Specific Movement Performance Test(D)of TTs
2.4 专项最大做功能力、专项持续做功能力和专项力量测试结果
表5是跨项目运动员越野滑雪专项最大做功能力、专项持续做功能力和专项力量测试结果。在专项最大做功能力测试结果中,与测试1相比,跨项目运动员在测试2、测试3的30 s平均功率、30 s最大功率、30 s平均相对功率、30 s最大相对功率、30 s最大距离和30 s RPE等指标中连续显著提升(P<0.05)。其中,30 s平均功率指标的6个月越野滑雪专项训练前后变化ES值处于中等效应区间范围。
表5 跨项目运动员越野滑雪专项最大做功能力、专项持续做功能力和专项力量测试结果(蔡旭旦,2020;Talsnes et al.,2020)Table 5 Results of Cross-country Skiing Specific Maximal Power Output Capacity,Specific Continuous Power Output Capacity and Specific Strength of TTs(蔡旭旦,2020;Talsnes et al.,2020)
在专项持续做功能力测试结果中,与测试1相比,跨项目运动员在测试2、测试3的5 min平均功率、5 min平均相对功率、5 min最大距离和5 min RPE等指标上连续显著提升(P<0.01)。其中,5 min RPE指标的6个月越野滑雪专项训练前后变化ES值处于中等效应区间范围。
在专项力量测试结果中,与测试1相比,跨项目运动员在测试2、测试3的坐姿下拉最大力量、跪姿下拉最大力量、最大引体向上次数和最大屈臂撑起次数等指标上连续显著提升(P<0.01)。其中最大引体向上次数和最大屈臂撑起次数等指标的6个月越野滑雪专项训练前后变化ES值处于中等效应区间范围。
3 讨论
3.1 训练信息结果讨论
整体上看,跨项目运动员在6个月越野滑雪专项训练过程中执行的是北欧地区传统的越野滑雪训练方案,训练负荷结构有着较为明显的两极化趋势,有助于运动员发展有氧能力(陈小平等,2014;褚云芳等,2014)。与世界顶级越野滑雪运动员的年度训练计划相比,跨项目运动员6个月越野滑雪专项训练计划的总时间略低于世界顶级越野滑雪运动员6个月训练总时间(387 h vs.400 h)(蔡旭旦 等,2021;Sandbakk et al.,2017)。在不同强度训练分布比例上,与世界顶级越野滑雪运动员年度训练计划相比,跨项目运动员的LIT比例相对较高(81.9%vs.72.5%),而MIT和HIT的分布比例相对较低(4.2%vs.12.5%;11.0%vs.15.0%)。以上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与跨项目运动员的越野滑雪专项技术动作不够成熟,需要大量的低强度滑行训练以提升各项技术动作的熟练程度有关(陈小平,2006,2014)。这一训练安排也与跨项目运动员在6个月训练中重点提升越野滑雪专项技术动作水平的训练目标相一致。
在训练负荷分布上,与后3个月的训练安排相比,跨项目运动员在前3个月的训练中表现出更高的训练总量和训练负荷。在滑雪训练总时间上,跨项目运动员在两个训练阶段基本相同,这也可能是跨项目运动员在6个月训练中越野滑雪专项技术动作经济性显著提升的原因之一(陈小平,2006)。以上现象可以说明,长时间、低强度的持续滑雪训练可能是提升跨项目运动员越野滑雪专项技术动作经济性的有效方式之一。
3.2 乳酸阈和最大摄氧能力测试结果讨论
跨项目运动员乳酸阈能力测试结果表明,前3个月跨项目运动员的乳酸阈做功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但是该能力在后3个月无显著性变化。以上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与后3个月跨项目运动员训练总时间减少,以及耐力训练、低强度训练和跑步训练时间大幅度降低有关(陈小平,2006)。
跨项目运动员最大摄氧能力测试结果表明,前3个月的训练中跨项目运动员的最大摄氧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但是该能力在后3个月无显著性变化。以上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与跨项目运动员前3个月的总训练时间、耐力训练、低强度训练和跑步训练总时间较后3个月更长有关(陈小平等,2013;褚云芳等,2014)。建议我国跨项目运动员在未来训练中除完成越野滑雪专项训练以外,还需要重视执行跑步训练,以维持和提升最大摄氧能力。
在测试指标的效应量方面,乳酸阈和最大摄氧能力测试的11个指标均处于小效应及以下范围,说明这些指标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6个月越野滑雪专项训练对于跨项目运动员的积极影响。
3.3 专项乳酸阈、专项技术动作经济性和专项滑行运动表现测试结果讨论
跨项目运动员越野滑雪专项乳酸阈和专项技术动作经济性测试结果表明,在6个月训练中跨项目运动员的专项技术动作水平大幅提升,专项技术动作经济性和做功效率大幅提高。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可能与6个月训练中跨项目运动员完成了358 h左右的传统越野滑雪训练,以及近30 h的越野滑雪专项小练习训练有关(陈小平,2006,2014)。充足的专项滑雪训练时间和越野滑雪专项技术动作模仿练习,确保了跨项目运动员能够不断提升越野滑雪专项技术动作水平(陈小平,2006)。
跨项目运动员专项滑行运动表现测试结果表明,在6个月训练后,跨项目运动员越野滑雪专项最大做功能力和最大做功功率均大幅提高。以上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与6个月训练中跨项目运动员的越野滑雪专项力量以及专项技术动作水平大幅提升有关(陈小平,2006;陈小平 等,2014)。
在测试指标的效应量方面,次最大强度BLA、次最大强 度 CL、次 最大 强 度 CT、vO2peak、O2peakPower和 最 大RPE等指标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跨项目运动员6个月训练中越野滑雪专项动作技术水平和专项滑行能力的提升情况,可以作为评估跨项目运动员越野滑雪专项滑行能力提升的重要指标。
3.4 专项最大做功能力、专项持续做功能力和专项力量测试结果讨论
跨项目运动员越野滑雪专项最大做功能力和专项持续做功能力测试结果表明,在6个月训练中跨项目运动员DP技术动作模式下的30 s最大做功能力和长时间持续做功能力均显著提升。以上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与跨项目运动员在6个月训练中接受了358 h左右的传统越野滑雪训练和接近50 h的越野滑雪专项力量训练有关(陈小平,2006,2014)。长时间的专项滑雪训练和专项力量训练有效提升了跨项目运动员专项肌群的肌肉力量和专项技术动作水平,进而提升了跨项目运动员的专项最大做功能力和专项持续做功能力(陈小平,2006)。
跨项目运动员专项力量测试结果表明,在6个月训练中跨项目运动员的越野滑雪专项肌群最大力量和力量耐力水平显著提升。以上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与跨项目运动员在6个月训练中进行了大量的专项滑雪训练和专项力量训练有关(陈小平,2006;陈小平等,2014;褚云芳等,2014)。长时间的专项滑雪训练和专项力量训练,提升了跨项目运动员肩部肌群、背阔肌和肱三头肌等越野滑雪专项肌群的肌肉力量和协调发力能力,进而提升了跨项目运动员的专项力量水平(张蓓等,2020)。
在测试指标的效应量方面,30 s平均功率、最大引体向上次数和最大屈臂撑起次数等3个指标能够较好地反映跨项目运动员6个月训练中越野滑雪专项能力的提升效应。
与世界顶级越野滑雪运动员30 s平均功率和坐姿下拉最大力量测试结果[男子:(440±128)W、(98.2±15.8)kg;女子:(220±50)W、(34±2)kg]相比,我国跨项目男运动员[(398±60)W、(69.1±10.9 kg)]差距明显,跨项目女运动员[(398±60)W、(56.1±9.4 kg)]接近甚至优于世界优秀越野滑雪女子运动员(Faiss et al.,2015;Øfsteng et al.,2018;Østerås et al.,2016;Skattebo et al.,2016)。以上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与我国跨项目男运动员在全身肌肉质量和专项肌群力量上与世界顶级越野滑雪运动员差距较大有关(蔡旭旦,2020;张蓓等,2020)。建议我国跨项目运动员,特别是男子跨项目运动员,在未来应执行针对性的专项力量训练和营养补充计划,以提升越野滑雪专项肌群的肌肉质量和专项最大做功能力。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在6个月的越野滑雪专项训练过程中,跨项目运动员的专项技术动作经济性、专项滑行运动表现、专项最大做功能力、专项持续做功能力、专项最大力量和专项力量耐力等运动能力均显著提升,充分说明了跨项目运动员参与越野滑雪专项训练的可行性和训练有效性。
2)追踪测试发现,次最大强度BLA、次最大强度CL、次最大强度 CR、vO2peak、vO2peakPower和最大 RPE 等指标可以作为评估跨项目运动员越野滑雪专项滑行能力进步的重要指标。
3)与世界顶级越野滑雪运动员相比,跨项目运动员在最大摄氧能力、专项技术动作水平、专项峰值摄氧能力、专项持续做功功率和专项最大力量等运动能力上差距明显。
4.2 建议
1)建议我国越野滑雪国家集训队应建立定期、全面的运动生理机能评估体系,以监控跨项目运动员的一般运动能力和越野滑雪专项运动能力发展情况。同时,建议教练团队将次最大强度BLA、次最大强度CL、次最大强度 CR、vO2peak、vO2peakPower和最大 RPE 等指标作为评估跨项目运动员越野滑雪专项动作技术水平和专项滑行能力提升的重点指标。
2)建议我国跨项目运动员在训练中应注意保持越野滑雪专项训练的系统性,每周应完成16~20 h的越野滑雪专项训练,以稳定提升越野滑雪专项技术动作水平、专项做功能力和专项力量。同时,我国跨项目运动员还应重视执行跑步训练,以维持和提升机体的有氧能力和最大摄氧能力。
3)建议我国跨项目运动员,特别是男子跨项目运动员,在未来应注意执行针对性的越野滑雪专项力量训练和营养补充计划,以提升越野滑雪专项肌群的肌肉质量和做功能力,缩小在这些指标上与世界顶级越野滑雪运动员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