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螺旋CT平扫对腔隙性脑梗塞诊断的价值研究

2021-12-27李媛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2期

李媛

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平扫在腔隙性脑梗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于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2020年7月-2020年12月就诊的50例疑似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螺旋CT常规平扫,以层厚为5毫米的横断面图像为对照组,层厚为1.25毫米的横断面图像为实验组,分析不同层厚扫描对腔隙性脑梗塞病灶的检出率,采用X2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将所得图像进行重建后从而得出:在层厚为5毫米的条件下,50例被诊断腔隙性脑梗塞有32例,发现病灶37个;在层厚为1.25毫米的条件下,50例被诊断为腔隙性脑梗塞有48例,发现病灶70个。经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螺旋CT平扫层厚为1.25毫米的扫描是诊断腔隙性脑梗塞的可靠方法。

关键词:腔隙性脑梗塞;螺旋CT扫描;图像重建技术;CT层厚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脑梗死称脑梗塞,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脑梗死的临床常见类型有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脑梗死占全部脑卒中的80%[1]。

螺旋CT常规平扫检查腔隙性脑梗塞容易漏诊,是因为其临床表现病灶小,缺乏特异性,尤其是5mm以下的病变,在CT图像中更不易显示且观察不清楚。腔隙性脑梗塞为急性期,占位作用不明显,在CT表现为低密度或稍低密度区,其形状为椭圆形、圆形、楔形、条状,边缘清晰或模糊,可脑室扩大不易显示,常位于脑深部组织,皮质内见的比较少。CT为临床医学诊断分析提供了客观诊断依据,临床诊断应与小量急性脑出血、出血性梗死、脑栓塞等进行鉴别。本文就是探讨螺旋CT平扫在腔隙性脑梗塞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二、研究方法

针对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的50例患者,于2020年7月至2020年12月,进行螺旋CT扫描后,对原始图像进行图像重建。

1.实验工具及方法

实验工具:飞利浦64排螺旋CT扫描机。

研究方法:将50名患者进行一次螺旋CT平扫获得层厚为5毫米的图像,然后对图像进行重建技术,重建出层厚为1.25毫米的图像。

(1)对照组

螺旋CT检查:首先50例患者做好检查前准备,取出头卡、耳环、眼镜、帽子等金属物品,患者平躺在扫描床上,选择仰卧位,把头摆正,下颌内收,不要乱动,进行螺旋CT平扫均以听眦线为基线,向上扫描,对50例患者进行螺旋CT获得定位像。扫描参数:在矩阵512×512,窗宽120Hu,窗位40Hu左右,管电压100千伏~120千伏、管电流345毫安~400毫安,扫描层厚、间隔为5毫米,螺距1.375。扫描范围是从头顶到耳突以下,获得CT平扫图像并传输至总工作站;在扫描过程中,时刻注意观察患者的状况。

(2)实验组

CT重建技术:对存储在总工作站的CT轴位层厚为5毫米的图像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图像薄层重建,重建层厚为1.25毫米、间距为1.25毫米,用层厚5毫米与重建层厚为1.25毫米的病灶数及检出率进行对比。

诊断标准:由两名专业的初级影像学诊断医师对于图像重建技术进行分析,记录在层厚不同的扫描下,腔隙性脑梗塞的不同影像表现,同时进行对比研究。记录不同层厚对腔隙性脑梗塞的检出病灶及检出率,有分歧时交付给上级医师,由上级医师审核决定。其中检出例数/总例数×100%=检出率。

2.统计学分析

釆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扫查的情况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对所得到的检出病例数和检出率,以X2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三、结果

1.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分析

统计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其中高血压患者有28名,动脉硬化患者有22名;男性为33例,女性17例;图像显示腔隙性脑梗死多发生于基底节部,详细资料见表。

2.研究结果

根据实验分组,对得出的病灶数和检出率,根据X2检验,采用统计学法进行分析显示,P值小于0.05,所以具有统计学意义。

四、讨论

螺旋CT平扫检查出来的表现是斑点状低密度影,CT值是21-27Hu,直径小于15毫米,边缘清楚。若病灶比5毫米小,螺旋CT常规平扫是不容易发现病灶的,要采用薄层扫描才易发现病灶,比如螺旋CT平扫层厚为1.25毫米,可以观察到梗塞后三天到三周的时候可以发生不规则或均一的斑片状,四周左右后形成软化灶。由实验结果显示,以点片状为主,位于基底节区的数量最多,螺旋CT平扫层厚为1.25毫米的扫描,可以清楚的观察出腔隙性脑梗死的病灶,而层厚为5毫米的扫描,观察到的病灶数及检出率都要比层厚1.25毫米的要少。

本实验病灶位于基底节区的脑梗塞病变患者存在26例,占总人数比52%,50岁以上有42例,其在总人数中占84%;其中脑半球梗塞的人比例仅为4.3%;脑干部和丘脑梗塞者有1例,约占50例患者的2.0%;所有检出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均患有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由此可见,患有动脉硬化和高血压且在50岁以上的人群更易诱发腔隙性脑梗塞。

腔隙性脑梗塞的患者CT表现为低密度病灶,梗塞灶直径多为0.2毫米-15毫米。直径大于15毫米的梗塞灶被称为脑梗塞。梗塞灶可位于大脑各个部位,比如放射冠区、基底节区、丘脑、脑桥或豆状核等。即使患有腔隙性脑梗塞的患者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也可能会出现局灶性的CT表现。

总而言之,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疾病,并且年龄在50岁以上的患者,当其出现严重头痛、颅内昏迷及其它症状时,应及时意识到有可能是由于腔隙性脑梗塞所引起的症状,螺旋CT检查作为非常有效的先决手段,其薄层平扫对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断更为准确,特别是层厚为1.25毫米的扫描。

五、结论

本研究表明:螺旋CT扫描时,层厚为1.25毫米容易发现更多的腔隙性脑梗塞的病灶,而层厚为5毫米的扫描是不易发现腔隙性脑梗塞的病灶。因此常規扫描由于层厚较厚以及容积效应等原因而不能检出,以致延误正确治疗及早期预防的时机,不利于治疗效果,而薄层扫描能够准确地反应病变部位的CT值。因此,螺旋CT平扫对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症状不是很常规,大多缺少具有特殊性的诊断和定位,因此影像学的检查就越来越显得尤其必要。头部CT检查能够对腔隙性脑梗塞的病变进行较为明确的稳定性和较高的诊断,因此,CT检查已经被认为是目前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断最为先进的首选技术之一,对于脑梗塞在临床诊断及其治疗中有很大效率的监测,CT仍将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江,贾建平等.神经病学(8年制)[M].3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17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