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脱贫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21-12-27刘琴
刘琴
摘要:通过对安康市县域经济发展质量进行评价,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得出以下两个结论:第一,安康市在2013-2017年期间,经济总体发展质量持续提高,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尤其是2017年以来经济总体发展快速,远高于以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但增速仍然缓慢,经济发展依旧滞后。第二,安康市 10 个县经济发展质量因子得分不均衡,呈现出波动上升的态势,促进县域均衡发展仍是稳固经济发展质量的重点。希望通过对已脱贫区域的研究,对稳固区域脱贫攻坚成果有借鉴意义。
关键字:安康市;已脱贫;县域经济;质量
一、引言
从我国自身情况看,2020年是我国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社会之年,在农村绝对贫困急剧减少、消除贫困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仍有不少县域未能脱贫,研究脱贫县域经济发展经验可以为返贫问题和未脱贫区域的经济发展有着关键意义。
受梯度战略影响,不同县域的经济发展差距变大,许多学者将研究视角转移到县域经济研究。就遴选的文章而言,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发展模式、发展要素与县域经济耦合、影响因素及动力机制、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等方面。其研究方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使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法。如任英等采用ESDA方法研究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差异 [1];李晨曦等同样利用 ESDA 模型研究兰白西城市群 41 个县域工业发展的时空演变 [2];周扬等运用空间关联技术研究中国县域经济空间 [3];方文婷等用ESDA方法分析福建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4]。第二类,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刘传明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测算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及空间差异现象, [5];姜圣华、杨晓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法评价河西地区的县域经济实力 [6-7]。第三类,使用聚类分析。马仁锋等采用聚类分析法分析了云南地区县域综合发展潜力 [8];宋晓珍等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分析河西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差异 [9]。
综上所述,学者关注的大多是连片特困区县域[10-12]、贫困县域[13-14]的研究,对已脱贫县域的研究文献较少。因此研究基于安康市2013-2018 年县域经济发展数据,构建安康市经济发展质量指标体系,对安康市县域经济发展质量进行评价,探索脱贫县域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因素,对未脱贫区域提供借鉴。
二、案例区介绍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东南部,是秦巴山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下辖汉滨区和旬阳县等1区9县。截止2020年1月,安康市还是陕西省贫困县所在的主体区域之一,在2020年底,安康市所有贫困县成功摘帽,退出贫困县名单,因此综合两者因素,选取安康市作为研究区域,探究影响安康市县域经济发展质量。
三、模型构建
(一)、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旨在从反映整体的诸多变量中提取几个主要因子。其主要步骤为:第一,根据所研究的问题根据所研究的问题确定适合的指标体系,并分析原有变量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第二,将原有变量综合成少数几个能够反映整体绝大部分信息的因子,选择出可以解释变量的因子;第三,计算各观测因子得分,并根据得分值做进一步的分析与总结。
(二)、指标体系构建
依据指标选取的真实、系统原则,并参照钱力安徽省大别山片区县域经济发展质量指标体系并结合安康市地域差异,选取 4 个维度,13 个指标,以此来研究安康市10个区县经济发展质量,指标体系见表 1
(三)、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为《中国县域统计年鉴》、《陕西省统计年鉴》、《安康市统计年鉴》以及相应县统计公报等。使用的数据年限为2013-2018年。
四、实证分析
(一)、总体评价
1.可行性检验
利用 Spss25.0 对安康市县域经济发展质量进行分析。首先将样本数据录入 Spss 软件,其次进行 KMO 检验和Bartlett 球度检验,检验该样本数据的可行性。KMO 值为0.802,大于 0.6,因此该样本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 球度检验统计量为901.204,显著性水平小于 0.05,所以拒绝零假设,认为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矩阵有显著差异。
2.提取公因子
根据原有变量的相关矩阵,以特征根值大于 1为抽取条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根据Spss 的输出图(如表 2),得到3 个公因子,方差贡献率合计 78%。说明这 3个公因子可以解释原有变量中 78% 的信息。
通过正态化最大方差旋转方法得到成分矩阵,旋转后的矩阵显示:公因子F1在社会消费品总额、财政支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医疗机构数、在校生总数、工业产值、工业数量和人工造林面积上有较高的载荷,可以解释为经济发展对地方产业、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直接作用。公因子F2在人均GDP、城乡居民收入比上载荷较高,可以解释为经济增长对收入的影响。公因子F3在社会福利机构数上有较高的载荷率,可以解释为经济发展对社会福利带来的间接影响(见表3)。
3.计算因子得分
首先,采用回归法估计出因子得分系数,然后根据各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与总方差贡献率的比值计算权重,然后,最后通過权重与因子得分系数的乘积计算因子得分,综合得分公式如下:
F=0.676F1+ 0.211F2+ 0.113F3
4.得分结果分析
根据以上函数计算出安康市县域经济2013-2018年的综合因子得分(如表4)。分析可得,安康市六年来经济整体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从2017年开始,经济快速发展,远远高于之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可以看出:公因子 F1在2013-2018年期间呈波动增长趋势,但总体得分较低。公因子F1在整个指标体系中代表经济发展对地方产业和社会的直接作用,其中包含 8 个指标,是对整个指标体系解释度最高的因子。然而,公因子 F1的得分总体增幅较为缓慢,说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对于产业发展及社会的推动较为缓慢。公因子F2因在居民收入载荷较高,所以可以代表安康市收入水平。数据显示:安康市人民的工资水平总体在不断进步,且从2017年开始,增速较快,说明人民生活在2017年得到了较大改善。公因子 F3在这五年中增速最低,说明安康市的社会福利改善较少,福利政策方面仍需不断改进。
(二)、各地区评价
基于上述样本数据,计算各县的因子得分并进行排名,安康市各县因子得分如表5:
从公因子F1来看,得分较高的有汉滨区、旬阳县,以汉滨区最为突出,高达2.4,镇坪县得分最低,为-0.92,汉滨区与其他县公因子F1的得分极差较大,说明汉滨区与安康市其他县域之间差距较大。从公因子F2来看,得分相对较高的是平利县,但各县分值普遍较低,差距较小,说明安康市各县收入差距相对较小,从公因子F3来看,岚皋县和白河县分值较高,且各县域差距较大,说明岚皋县和白河县在社会福利方面具有相对优势。
综合来看,在安康市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得分中,汉滨区和旬阳县得分排名前二,但汉滨区得分远远高于旬阳县及其他各县,说明汉滨区综合发展质量较高,并且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强。安康市地形复杂,各县受山地影响,联动性不足,受汉滨区的辐射作用较小,所以,除汉滨区外,其余各县经济发展质量较低。
(三)、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通过对影响安康市县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受到经济发展和工业发展的影响较大,因此以总因子得分为因变量,从样本数据中选取人均 GDP、财政支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工业产值、工业数量为指标体系,利用Spss25.0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6:
综合来看,指标系数既有正也有负,说明所构建的指标体系既对因变量产生正向效应,也有反向效应。其中,人均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经济发展质量提升510%;社会消费品总额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经济发展质量提升 142%;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的工业数量,经济发展质量提升 0.6%;相对而言,财政支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工业产值的增长与经济发展呈反向变动关系,由此可见,提升人均GDP、社会消费品总额等对于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具有较高价值,经济指标的优化可以极大地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五、结论
通过分析安康市县域经济发展质量综合得分表,对区域内各县经济发展质量进行评价,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第一,安康市在2013-2017年期间,经济总体发展质量持续提高,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尤其是2017年以来经济总体发展快速,远高于以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但增速仍然缓慢,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产业开发和社会开发的推动作用相对较小。在2013-2017年期间,人民的工资水平在不断上升,并从2017年开起增速迅速,说明2017年后人民生活得到了较大改善,但社会福利增长最慢,安康市的社会福利还需要不断改善。
第二,安康市 10 个县经济发展质量因子得分不均衡,呈现出波动的特征,但是总体呈现出上升的态势。这说明该地区近年来经济发展政策取得了成效,尤其以汉滨区最为突出,其经济发展质量最高,且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强。但该地区经济发展方式存在很多问题,通过汉滨区与其他县得分对比可知,安康市县域之间综合发展质量差距较大。同时,受地形的阻隔影响,各区县联动发展不足,不能最大程度地受到汉滨区的涓滴作用。因此,安康市县域经济呈不均衡状态。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的启示在于:近年来我国的扶贫政策对于协调经济、社会、工业和可持续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正向作用,但仍然需要着重关注县域之间的经济发展质量差异,多数县域由于地形因素,经济发展质量受限,如何破解地形桎梏是部分县域实现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因素。更需充分关注区域内经济发展质量、产业结构和地区特色等方面的差异,积极探索当地特色产业,构建新型产业创新链、增强县域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任英.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9.
[2] 李晨曦,陈兴鹏,初雪,贺舒琪.基于ESDA的兰白西城市群县际工业经济差异时空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55(01):19-25+32.
[3] 周扬,李宁,吴文祥,吴吉东.1982-201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时空格局演变[J].地理科学进展,2014,33(01):102-113.
[4]方文婷,滕堂伟,陈志强.福建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化分析[J].人文地理,2017,32(02):103-110+136.
[5] 刘传明,曾菊新.县域综合交通可达性测度及其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对湖北省79个县域的定量分析[J].地理研究,2011,30(12):2209-2221.
[6]姜圣华,姜玮,宋勇祥,许新宇.基于主成分的河西地区县域经济差异研究[J].甘肃科技,2015,31(05):4-7.
[7]杨晓,胡爱君.基于优势特色产业的县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实证研究——以陕西省汉中市为例[J].农村经济,2018(06):68-72.
[8]马仁锋,王筱春,李文婧,马俊杰.省域尺度县域综合发展潜力空间分异研究——以云南省为实证[J].地理科学,2011,31(03):344-350.
[9]宋曉珍,张艳荣,杨夏林.河西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J].生态经济,2016,32(05):132-135+179.
[10]钱力,倪修凤,宋俊秀,曹巍.大别山连片特困区县域多维贫困测度及贫困重心迁移[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9,38(04):33-38.
[11]吴强,韩芸,唐盛军,陈立华,林方,马佳琪.连片特困地区的医疗扶贫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9,38(08):19-23.
[12]陈龙.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区旅游扶贫效应评价[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07):246-250.
[13]万扬柳.贫困县经济发展与旅游扶贫效率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20.
[14]张诚,卢星君,季文倩,郭军华.经济发展与物流POI空间耦合协调研究——以中央苏区国家级贫困县为例[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4(05):534-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