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下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模式的探究与思考

2021-12-27王雨静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2期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高职院校

王雨静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一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由于其具有极强的传染性,民众不仅身体健康面临巨大威胁,心理健康也可能受到严重影响。笔者从当前疫情下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角度出发,结合高职院校学生这一群体的特点,了解在当前疫情下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卫生需求现状与服务形式,系统分析高职院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层面存在的问题,为后续完善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模式引发思考和探究。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  高职院校  心理健康管理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 ),简称“新冠肺炎”,2019年12月在武汉首次被发现,随后在全国多个城市流行,现已在全球爆发。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为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我国各级政府迅速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采取限制或停止相关人群聚集活动、停工、停业、停课等紧急措施,新冠肺炎病人隔离治疗、密切接触或有疑似症状者隔离医学观察、普通民众居家隔离等一系列举措。疫情发展的不确定性以及工作、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突然改变,使得民众不仅身体健康面临巨大威胁,心理健康也可能受到严重影响。有研究表明居家隔离时容易产生孤独、无助感,增加了对未来生活、工作、学习等的担忧,会继发一系列的心理应激[7]。

2020年3月18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印發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要求积极开展广大人群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国家政策解读,及时疏导公众因长期隔离而带来的负面影响,教育部门要利用各类线上、线下心理服务资源,加强对不同学生群体的心理疏导[11]。

基于此,本文旨在了解在当前疫情下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卫生需求现状与服务形式,为后续完善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模式引发思考和探究。

一、新冠疫情下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一)学生的情绪状况

面对突发疫情、受各种疫情信息等因素的影响,大众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恐惧、愤怒、挫败、无助等情绪,甚至出现冲动激惹行为[3]。有研究表明大部分高校学生的焦虑情绪是可控的,但也有少部分的大学生的焦虑情绪处于轻度焦虑水平,甚至还有极少数的大学生存在中度焦虑的情况[8]。研究调查显示以 5 分作为抑郁症状阳性的界限分,抑郁症状检出率为 36. 5% ,中度及以上程度的抑郁症状检出率为 13. 0%[7]。以上情绪在平时也是常见的,表明需要通过心理干预来调节情绪。高职生获取信息来源的渠道形式多样,但自身对信息的辨别能力不强,导致高职生可能会比其他群体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9]。

(二)学生的认知状况

全面了解和熟知疫情相关知识对应对疫情、做好防护以及调节情绪很有必要。例如:新冠肺炎的病因、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及致病性、新冠肺炎的防护措施及治疗原则、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的相关症状、政府控制疫情流行的措施及发布的各种信息等。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对新冠肺炎总体认知水平较好,总知晓率达到 85 %[9]。大学生对此次疫情相关知识的认知和熟悉程度越高,越能更好地在面对网络疫情谣言,做好不信谣、不传谣[8]。

(三)学生的态度行为状况

应对疫情、居家隔离、利用网络媒介进行线上办公、网络授课等环境的改变,学生持积极应对方式。相关研究显示绝大多数学生都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极少数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大学生洗手和出门戴口罩时间或次数增加明显,分别为 92.0%和 90.7%;92.5%的学生乘坐公共汽车次数减少;而且与家人、朋友、同学聚餐和到人群集聚的公共场所的时间和次数明显减少。

二、新冠疫情下学生心理卫生的需求意愿与服务形式

(一)新冠疫情下学生心理卫生的需求意愿

研究表明,疫情对民众身心健康影响较为明显。86. 0% 的居民表示有心理卫生服务的需求,90% 以上的居民表示今后愿意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3]。这提示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提供专业性心理卫生服务很有必要。尤其高职院校学生,面临着学业、就业的双重压力,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对心理卫生服务的认知更显必要。

(二)新冠疫情下心理卫生的服务形式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发展迅猛,像微信、网页、微博等互联网在传播信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显示在心理卫生服务形式上,居民更偏好媒体宣传的方式,即通过互联网络的途径获取帮助[3]。应对公共卫生事件,新媒体有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互动性强、图文并茂、便于理解等优势。借助新媒体进行心理干预不受空间、场地等限制,也可支持回放,随时随地可以学习。

三、新冠疫情下学校心理健康管理模式现存的问题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不清晰

系统分析当前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归类上会发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不够清晰,有的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归在思政部门,有的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归为学工处,极少数将心理健康教育单独作为一个部门设置。没有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意义深远的事业看待,当出现心理问题时,才会想到用心理教育去解决,缺乏前置性处理问题理念[1]。

(二)学校心理教育工作体系不健全,硬件设施使用率低下

健全的学校心理教育工作体系,是优化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要组织保障。系统分析当前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发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管理上与学生之间缺乏层级网络性。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心理老师与班主任或辅导员之间的联系较弱。

相关硬件设施使用的专业性高要求与心理老师专业能力不足的矛盾导致学校心理功能室使用频率不高,以及使用相关硬件设施解决问题的作用与学生实际心理问题不符合的矛盾导致硬件设施成为摆设。同时缺少软件设施,例如以大数据技术支撑下的测评软件等。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匮乏

专业性的心理教师是高校师资力量队伍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目前高职院校面临专职心理老师匮乏的困境。随着每年招生人数的扩大,专职心理教师匮乏的问题愈发明显[1]。由于专业心理老师要承担其他工作任务而精力有限,再加上辅导员或班主任非心理专业出身因而很难及时发现每位学生的情绪或心理问题。学校在提升專业心理老师业务能力的投入上不足,专业老师需自己花钱报班学习,导致师资积极性不强,师资能力不足。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单一

当前学校提供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主要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各类课程,但面对日益复杂和日益严峻的学生心理问题仍显得不足。受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及教学资源配备等因素的限制,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多以教师授课为主,相对而言开展的内容形式单一,互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都显不足,缺乏系统性和规划性,没有真正起到对学生引导疏通和教育的作用[1]。

当前学校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主要是借助微信公众号、学校网站、心理广场活动以及心理讲座等固有传统形式。且以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线下活动学生参与率不高,效果也不是太理想。

四、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对策研究

经历疫情这次大考验,高职院校更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完善相关举措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管理。

(一)从整体层面提高重视程度

高职院校从学校整体的发展角度对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常态化的认识,在具体实施中予以人力物力及政策等方面的倾斜。积极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当中,学生处及教务处等部门协作加强管理和引导,形成一个管理、教学、服务多方合作齐抓共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切实推动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1]。

(二)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完善心理辅导室的设施设备

结合学校发展需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心理辅导队伍。具体由学校学工处管理,由专职心理老师担任心理辅导室专职辅导员,另设班级心理委员这样一个多层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提高心理功能室的使用率。通过邀请相关专家进行一些硬件设施的培训,以此提升学校专业心理老师的操作技能,将心理功能室的设备物尽其用。依托大数据技术,分析汇总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做到因材施教,精准掌握学生心理发展动态。

(三)加大资金投入,提升专职教师队伍的专业性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之余学校应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教师的持续发展问题,鼓励教师积极提升专业水平,提供更多的外出学习、实践、培训等机会,积极聘请有心理咨询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到校开展培训和讲座,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及时注入新鲜的思想和血液,从人才队伍的建设层面为高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1]。同时聘请不同擅长领域的专家做兼职心理老师,形成朋辈督导体制,促进本校专业心理老师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上升新高度。

(四)丰富学校心理健康的内容,拓展心理服务的方式

1、丰富心理课程内容与形式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编写校本教材,使课程贴近学生实际需求。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系列活动。如根据不同主题开展心理漫画大赛、心灵故事征集、心理剧的创作与表演等。

2、利用新媒体进行心理健康宣传

继续保留线下如黑板报、橱窗讲座等传统宣传手段,积极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同时紧跟时代利用新媒体进行线上宣传。完善和丰富心理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内容。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相关活动。

3、做好常规辅导工作的基础上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个别辅导与团体辅导相辅相成,准时开放心理咨询室,按时值班,做好来访学生的接待、咨询以及心理咨询记录和个案分析。对于问题类似,情况相通的大量个案,可分批在咨询室开展小团体心理辅导,使心育工作更高效更广泛。如人际困惑团体辅导、抑郁症团体辅导等。

4、班级本位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新探索——“班级心理委员模式”

本文认为“班级心理委员模式”适用性较强。通过这个模式为三级层次心理网络奠定基础。每个班级设一名心理委员,并对其开展相关业务培训,充分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作用。

5、成立“心理社团”,开展素质扩展活动

心理社团由对心理感兴趣的学生自发组成,成员之间由于年龄相仿、话题一致等特点,在开展自主活动方面可促进学生心理素质提升,尤其发挥好心理社团的朋辈教育、素质拓展作用。

五、总结

综上所述,作为高校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至关重要。在应对疫情过程中,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与不足。需要我们立足实际,综合考虑,全方位完善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模式。从现有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体系提供的服务形式来看,发现以线下为主的心理资源形式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优势不明显,引发学校思考将心理资源的提供形式由线下向线上转变,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扩大影响。疫情时代下,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重要,需要我们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路径、不断完善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杜远征.健康管理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10):52-54

[2] 陈闽光.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管理[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9,6(3):61-64

[3] 孙丽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公众心理卫生现状与需求[J].广东医学,2020,41:1-6

[4] 朱旭.新冠肺炎流行期大众心理症状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0,34(8):703-709

猜你喜欢

新冠肺炎疫情高职院校
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公共危机应对能力
首都都市圈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探析
新冠肺炎疫情早期科学研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公共治理机制:信息、决策与执行
新冠肺炎疫区高校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与行为应对
公共卫生学科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凸显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