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教学中如何激活学生思维

2021-12-26宋春芝

甘肃教育 2021年21期
关键词:实践应用小学数学

宋春芝

【摘要】数学学习活动,其实质是数学思维训练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是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也是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价值诉求。文章分析了小学生思维的特点,从激问启思、追问引辨、总结梳理、实践应用四个方面,讨论了激活学生数学思维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启迪;追问引辩;总结梳理;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21—0091—03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思维是数学的灵魂。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都是通过思维活动来实现的,其思维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习的进程与效果。而小学生由于生理、心理和发展水平的局限,他们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逻辑思维处于初始阶段,同时思维缺乏整体性,一般较为零散、不连贯,且思维较为死板,不灵活,方向性单一。这些暴露出的思维缺陷,影响学生不管是计算、文字分析,还是问题策略的追寻时,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研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活学生思维,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促使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1]。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为学生的思维提供方向,从而帮助学生破解学习难题,最终提升学习效率。因此,教学时,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创设教学情境,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

1.创设活动情境。所谓活动情境,就是师生、生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教学时,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和实事入手,创设生动具体且富有情趣的活动场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启思”平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促使大脑自由联想。

2.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是指课堂上教师出示巧妙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思考,以营造积极探索的良好学习氛围。笔者认为,教师设计问题可以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

(1)以旧孕新,引在知识生长点上。数学知识前后联系紧密,教师教学时必须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学生学过的旧知识中准确找出与新知识的连接点,提出富有启发性、思考性的問题,使学生感到新知识“新”却又“似曾相识”,“熟悉”似乎又有点“陌生”,以诱发学生急于探求新知识的强烈欲望。

(2)设疑激趣,引在思考问题的萌发点上。学生自主探索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产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使其进入“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进而集中注意力,快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追问引辩,激活思维

追问,顾名思义是归根究底地问。《教学方法与艺术全书》中对“追问”下了如下定义: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追问是一种提问的技巧,它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相机而问。实践证明:有效追问,对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2]。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追问的时机,因势利导,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积极探索,大胆思考,充分讨论,相互争辩,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如,教学二年级“角的大小比较”一课,由于受年龄及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对“角的大小与角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而与角的两条边的开口大小有关”存在理解问题,不少学生误认为“边长的角就大,边短的角就小。”为了突出这一教学重点、有效突破难点,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下面的两个角哪个大,哪个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不加思索地回答后,教师不要急于评价,而要机智地将这一错误抛给全班学生,并沉住气,把握时机,及时追问:“同学们都认为这两个同学回答对了,真的对吗?”这一追问,如同石子投入了平静的湖面,顿时泛起了涟漪。有的学生开始嘀咕:“好像不对!”“不对!”……否定的声音越来越大。此时,教师审时度势,继续“添柴加火”:“看来,还有同学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见解。请你们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并想办法证明你们的想法,好吗?”如此,在教师的追问引领下,学生探究欲望被激发,各抒己见,争相辩论,思维激烈交锋、碰撞、融合,让课堂充满智慧的挑战,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巧妙设计,灵活追问,引导学生讨论、争辩,不但能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将学生的认识由肤浅的此岸引向豁然开朗的彼岸。笔者认为,教学中,教师的追问,可以在新、旧知识的关联处追问,可以在知识的归纳、总结处追问,还可以在对比异、同处追问,也可以在易错、易混处追问。追问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无法完美预设,更多的源自精彩的生成,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教师要不断修炼自己,真正做到善于追问,能让学生于无疑处思疑,于无为无不为,使课堂教学厚实而丰满、灵动而深刻。

三、总结梳理,深化思维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点拨和归纳、小结上,它伴随学生认知活动的始终。教师善导是学生领悟新知、深化思维的关键。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要“勇往直前”,还要及时“回头看”。课堂小结的回顾梳理,不仅能再现课堂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厘清思路,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还能促使学生把学到的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里重新构建,起到“拉成线、连成片、织成网”的作用。

我们知道,小学数学教材往往是按照一个个知识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按年级螺旋上升的编排。即由开启内容、延续内容和后继内容组成的,后面的知识往往是前面知识的全貌。因此,教学时,教师要站在思维分析的高度,全面把握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前后知识紧密联系起来,便于学生知识网络的构建。

例如,教学“分数乘法”,教材是这样编排的:先讲分数乘整数(包括整数乘分数),后讲分数乘分数。当教师讲到“分数乘分数”时,可以启发学生这样思考:“分数乘法有哪些计算策略和方法?”“你们觉得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今后,只要掌握哪一个就可以了?”“为什么只要掌握今天讲的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就行了呢?”三言两语,使所学知识前后关联,归类统一。

再如,当学生学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教师可以用集合图的形式把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者之间的类属关系表示出来。学完“比时”知识时,把分数、除法、比三者之间进行联系与对比。通过这样的梳理归类,可以深化学生的思维,使其能从整体上把握数学知识与思想方法,提高概括与归纳能力,全面提升数学素养。

四、实践应用,拓展思维

练习是学生在形成理性认识基础上的第二次实践活动。课堂练习的过程是学生深化理解、巩固运用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过程,又是学生的认识活动不断修正、调整、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不断深化、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的过程。可见,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基本技能的形成是要结合一定的练习来完成的。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巧妙设计课堂练习,以强化学生的思維,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进而实现知识的内化。

1.设计巩固新知的仿例性练习,强化学生的思维。仿例性练习以仿照例题为主,涉及的内容是基础知识,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刚刚学习的新知识。当然,这一类练习不是所有学生都做,一般侧重于中等生和学困生。

2.设计新中带旧的综合性练习,深化学生的思维。这一层次的练习以巩固深化新知识为主,通过变式题、综合题的训练,使学生熟能生巧,了解知识间的前后联系,以便形成知识网络。这一类练习,学困生可以尝试,不硬性要求,中等生全做,优等生选做。

3.拓展思路的开放性练习,创新学生的思维。开放性练习能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设计的开放性练习,可以是条件开放,也可以是问题开放,还可以是思路开放。但要遵循一个原则:既要联系生活,又要动手实践。旨在从不同角度启发学生,让学生各展其才,拓展学习思路。通过练习,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重新组建,思维不断向纵深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以培养。

总之,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充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将思维向更深、更广处发展,使数学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生根。在选用教学策略时,一定要研究学生,分析学生思维的共性和个性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方案。如此,才能让学生的发展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2.

[2]应勇.实施有效追问引领学生思维[J].现代语文,2017(04):78.

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实践应用小学数学
网络实战法在电子商务课程中的实践应用
高中英语课堂中反思性教学应用策略分析
税务筹划在财务管理中的实践应用探究
微课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新模式中的应用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