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研学和语文实践活动的融合

2021-12-26刘军霞

甘肃教育 2021年21期
关键词:融合

刘军霞

【摘要】文章立足会宁红色文化资源和学校语文教学实际,因地制宜将会宁红色文化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融合起来,提升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效果,强化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实践体验,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熏染和教育,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发展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红色文化研学;语文实践活动;融合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21—0044—03

中小学语文教学是传承弘扬革命传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部编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革命传统教育的课文、诗词约有69篇,鲜明地凸显出红色文化、革命传统是中华民族最为珍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依然需要代代传承,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价值信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和行为习惯,通过开展红色文化研学旅行活动,提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效性。下面,笔者以会宁县红色文化为例,谈如何将红色文化研学活动融入到语文实践活动中,从而提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效能。

一、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中引入会宁红色文化资源的必要性

会宁县地处甘肃省中部,历史文化深厚,革命传统优良,地域特色鲜明,凝结了长征精神、会师精神等红色革命精神。在会宁留下的许多革命遗物、遗址等革命历史遗存,后期修建的会师纪念塔、长征胜利景园等纪念场所都是丰富而宝贵的会宁红色文化资源。红色基因孕育了“三苦两乐”教育精神,革命传承丰富了千年的耕读文化内涵,使会宁成为享誉陇原的红色教育基地和旅游文化名城。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1]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方向和具体内容,将会宁红色文化资源引入并融合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是丰富语文课程资源的具体体现,是落实“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重要举措,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是推进新时代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创新模式[2]。

二、中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现状

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和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束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各地学校和各年级的教学中开展得不够理想。据调查,一方面,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存在教师过于强调文本性和程式化,课堂相对呈封闭、机械状态,实践活动的目标不明、内容局限、形式单一,甚至成为一场热闹非凡却索然无味的游戏,本末倒置;另一方面,学校对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管理的统筹不够精细和具体,缺乏对以教材为本的特色化、本土化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组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随意性大、生活化体验性不强。这些没有体现出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制约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影响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3]。

三、会宁红色文化研学和语文实践活动的融合策略

1.挖掘课程资源,构建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利用好会宁红色文化资源,不仅能丰富语文课程资源,为语文教学注入鲜活的血液,而且能让语文课堂有鲜亮的“生命力”,引领学生走进真实的教学情境,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想得深的“手脑并用”的体验活动,更有助于形成“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程。为此,学校依托会宁地域特色和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充分挖掘红色革命传统教育课程资源。精选会师园、会师纪念馆、长征胜利景园、大墩梁战斗遗址、五七农场等红色革命遗址和旅游景点为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整理了“小红军救魏煜”“血染大墩梁”“会师大联欢”等可歌可泣的会宁革命故事,确立了传承弘扬“长征精神”和“会师精神”的核心价值信念教育内容。笔者所在学校的校本课程从“文化熏染”“革命传承”“活动体验”三个方面设计了小学低、中、高年级的具体课程计划,拓宽了语文实践课程的内容,并为开展以“读、观、想、画、说、写”为具体形式的综合实践拓展体验活動打好基础。

2.通过开展特色研学活动,丰富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会宁红色资源优势,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当地红色基地,开展“学在行中,行中有学,知行合一”的红色文化研学旅行活动,创新校内外融合教育形式,丰富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在“教书”的过程中全面落实“育人”理念,对学生进行全面多元的人文情怀教育,实现“树人”的教育目的[4]。一方面,让红色文化走进学校、融入课堂。如,邀请红军后代、知名人士、专家学者到学校参加红色革命故事主题讲座和报告会;在清明节、五四青年节、少先队建队日、国庆节等节日,开展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的校园主题纪念教育活动;举办诵红色经典、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演红色课本剧等校园红色文化素养竞赛活动[5]。另一方面,走出校园,把课堂融入到红色文化研学活动中。如,打造适合六年级学生的“长征”主题系列研学活动:一是让学生走进红军会师纪念馆,深入了解长征中的故事,现场体验三维模拟场景,感受革命先烈们夺取泸定桥的艰辛、翻越雪山的困苦,受到伟大“长征精神”和“会师精神”的熏陶和感染;二是走进红军会师胜利景园,开展“小红军重走长征路”登山拉练活动,参观、了解瑞金塔、遵义会址、天险腊子口、六盘山长征纪念亭、延安宝塔等微缩革命景观,不仅让学生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征程的千难万险、雄奇壮观,还满足了他们登山览胜、拓展训练的乐趣;三是在研学中开展扮演小红军、争做小导游、演绎长征故事、学唱歌曲《七律长征》、观看电影《大会师》、交流感悟收获、写研学习作等活动,帮助学生在研学体验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

3.开展红色文化课外阅读,深化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语文教学的关键点和落脚点在于培养学生阅读和习作的能力,以强化学生的责任担当教育和良好品质熏陶。《课标》指出应“加强语文课程、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这就需要秉持“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把课堂知识迁移到生活体验中,让生活成为最好的教育,使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体验、融合,提升综合实践活动成效,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如,在学习《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后,教师延伸课堂策划适合四年级学生的“小红军救魏煜”提升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开展以教材指定书目和校本课程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文化课外阅读,组织他们走进魏煜后代的生活,真实、深刻地了解感受“1936年10月红军会宁会师期间,一位走过雪山草地、走出枪林弹雨、挺过饥寒酷暑的年仅14岁的小红军战士牺牲自己、飞身勇救会宁小孩魏煜的感人故事。”让学生领悟:正因为有无数少年雨来、无名小红军这样的革命英雄,心怀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不怕流血牺牲、勇于献身,新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才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才有了我们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同时,以“身边的英雄”“***,我想对您说”等为题让学生习作,巩固、深化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成果。

综上所述,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传统,开展会宁红色文化研学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融合教育,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体验社会生活、学会合作交流与经验分享的有效途径,是培育学生新时代价值信念、民族精神和担当意识的必然选择。做好会宁红色文化研学旅行的“大文章”,创新丰富中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小天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读书万卷,行路万里,我们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1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2]教育部制定.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jyb-xwfb/gzd+-gzd+/s5987/201612/+20161219-292360. h+ml

[4]夏可军.研学旅行中值得关注的问题[J].中国民族教育,2017(03):48-49.

[5]裴慧琳,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会宁红色研学旅行的价值意义[J].考试周刊,2020(08):113-114.

(本文系2020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会宁红色文化的研学旅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Z041)

编辑:魏麟懿

猜你喜欢

融合
两个压缩体融合为一个压缩体的充分必要条件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宽窄融合便携箱TPFS500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融合》
融合的工业
“四心融合”架起颐养“幸福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