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工匠的自我修养
2021-12-26刘小舟
刘小舟
摘要:企业的生存质量高低完全取决于每名员工的工作质量,工匠文化的熏陶有利于企业构建和谐稳定的工匠队伍,只有注重工匠精神的修养,为工匠的培育提供肥沃的土壤,企业的员工才能有效推动企业在技术、质量、管控、市场等关键方面取得长足进展,使企业在市场、行业中立于潮头。
关键词:工匠文化 工业信息化 职业技能人才
中国三冶是一家地处鞍山的老牌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其渊源最早可追溯至1948年组建的鞍钢护厂队,后随着鞍钢恢复建设的推进,这支队伍不断壮大,先后以鞍钢修造部、基本建设系统等名称活跃于我国冶金建设行业,为我国冶金工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这家企业在创立至今的70余年里,涌现了大批先进典型和工匠模范,他们以勤巧的双手和执着的匠心,垒筑起我国的钢铁工业长城,令我国的冶金工业呈现出空前的繁荣。
工匠文化一直根植于中国三冶文化深处的神髓,70多年从未改变。无论是鞍钢“三大工程”建设,还是天津东郊第二煤气厂的落成,抑或沈大高速公路的通车,中国三冶的工匠文化跨越时空,持续产出诸多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工匠。任由企业发展的时代变迁,工匠精神从未褪色。下面,笔者通过一些文字,从理论层面出发,浅述中国三冶对工匠文化的理解和思考。
所谓事在人为,企业的生存质量高低完全取决于每名员工的工作质量,工匠文化的熏陶有利于企业构建和谐稳定的工匠队伍,只有注重工匠精神的修养,为工匠的培育提供肥沃的土壤,企业的员工才能有效推动企业在技术、质量、管控、市场等关键方面取得长足进展,使企业在市场、行业中立于潮头。
一、怎样理解工匠精神
把工匠精神拆开来看,“工匠”是在某一方面的工艺有专长的人,“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工匠精神”即人对自己所从事的技艺执着追求精雕细琢和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把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上升到思维层面,即是通过自己的手艺去改造客观世界,以此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人生追求;工匠在一定的精神指导下施展技艺,在改造客观世界中不断形成新的认知,实现从认知到实践、从实践到认知……不仅在技艺上不断精进并取得突破,而且在认知层面不断升华,以至于达于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至纯至高的无上境界。
二、工匠精神在工业信息化時代背景下的重要意义
眼下正处于工业化十分发达的时代,自动化生产的精度和效率越来越高,机器人的大量运用极大提升了产业制造规模,机械生产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盛。如此,我国为何要在这个时候大力倡导以手工制造为主要实现形式的工匠精神呢?
一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亟需工匠精神的引领。在“十三五”时期,我国仍然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就需要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飞跃,这离不开广大劳动人民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更离不开全体生产者对工匠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二是践行“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推动中国制造走出去,离不开工匠精神。过去的几十年间,我国制造业过于追求规模效益和极速效率,使得一些行业的产品质量广遭差评。要想提高中国制造的整体品质,只有充分发扬工匠精神,持续培养一大批具备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用高品质的产品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积极营造浓郁和谐的工匠精神氛围,切实推动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三是工匠精神能够促进产业具备更强的社会适应力。李克强总理在提出“工匠精神”这一概念的同时,还鼓励企业要学会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用强大的生产“智”造能力去主动适应大市场和大行业的变化,让企业更富竞争力,让行业更具生命力。
三、企业是践行工匠精神的绝对主体
单从工匠的基本来源——人来讲,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基数大,农业人群占绝大多数。在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双重高效推进的宏观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迁移的体量不断创造高位。
作为市场的主体——企业,在这个时候就是农村劳动力向社会生产力转换的孵化器,企业有培育工匠的经济和物料资源、有培育工匠所需的成长渠道资源、有工匠成长过程中接受行业考验所需的市场资源,基于此,企业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工匠精神培育和发挥作用的主力平台。
四、企业工匠文化的“修”
工匠文化的营造与工匠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党政工方方面面的共同参与和协同配合,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关系需要理顺。
首先,企业党政工在工匠文化的营造和工匠培育这一系统工程中要各自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企业领导人要有大局意识,充分认识工匠文化的营造和工匠培育对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党委要从政治高度对相关工作作出指引,从根本上确保工匠文化的营造方向正确、目的纯正。企业的行政系统要建立一整套适合本企业实际的工匠文化营造制度体系,科学谋划工匠培育工作细则,确保相关工作不流于形式,切实服务于企业全员成长成才和匠心养成。建设职能和教育职能是工会系统的两个重要职能,提高职工素质,教育和鼓舞职工在国家建设中建功立业,是工会的重要任务。工会系统要在荣誉评比和相关待遇上向高技能人员给予一定倾斜,鼓励企业员工投身于业务技能的提高上来,把激发企业全员业务提升和培养优秀的高级工匠作为服务职工的重要抓手,搭好平台,给足待遇,让工匠从企业内部不断涌现,不断夯实企业稳固的人才队伍基础,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其次,需要在企业内部大力宣扬劳动光荣的理念,让劳动成为企业全员实现自身岗位价值的唯一途径。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工匠精神的缺失,就是劳动光荣这一崇高理念的缺失。因此,要想在企业内形成工匠文化,就需要大力弘扬劳动光荣的理念,全力纠正轻视劳动者特别是轻视普通劳动者的不良风气。
展开来说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党政领导,特别是党政一把手要多动动腿,经常性地深入基层,走进广大员工的圈子,认真听取广大员工在劳动技能提升、成长成才要素、劳动条件改善、工具革新升级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要允许广大员工对管理者的管理决策展开合理讨论,引导广大员工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献计献策,集中群体智慧去除人才成长道路上的顽疴,极力打造适合本企业的人才成长环境。另一方面是要重视对企业全员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包括技能教育和职业理想道德教育,创新教育机制,把对员工的职业教育纳入到企业的根本制度中,并将其作为支撑企业动作的重要工作,一把手直接主抓主管,提高员工职业教育在企业日常业务中的优先级,有效实现企业员工技能和思想的共同提升,让员工逐渐形成被动学习到主动提高的良性进步态势。
五、企业工匠文化的“养”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人的潜力是无穷的,成长也是无止境的。对于企业内部在职业技能方面已经出类拔萃的员工,企业应将其视作是阶段性的培养成就,而并非员工职业教育的终极形态,持续性培养是面向全体员工的,如果认为已经取得一定职业成就的员工不再需要培养,而把所谓的培养机会让给普通员工,这种想法是十分狭隘的。
企业要重视对企业工匠的再教育和持续性维护。当员工在本企业的岗位履职过程中表现异常突出,我们姑且可以视其为优秀员工,甚至是工匠型员工。对于企业耗费大量精力和成本培养起来的员工成为了行家里手,企业的人才培养工作并没有做完,后面长期的再培养和维护工作仍然不容忽视。优秀员工的维护要从全方位考量,除了给予特殊的经济待遇外,还离不开工作条件改善、生产资料升级,以及必要的人事优化调整等工作。这些“优待”不仅是对工匠本人有一个交待,也是要通过这种方式凸显企业对其的重视程度,让其他员工感受到工匠自身存在的一种无形的力场,影响和带动其他员工向工匠看齐。
维护好工匠是对企业前期投入的效益保障,这也是企业构建稳固的工匠文化的最后一个节点,而这个节点和员工培养一整套流程是首尾相连的,是逐圈提升的,也就是每经历一次完整的员工培养流程,员工的成长都会有着长足进展。如果这个闭环没有维系好,那么企业前期建立的培养框架终将坍塌,类似员工流失、不思进取乃至退步都是可能发生的恶果。
一件事短期显现的效果叫影响,这个影响长久持续下去就叫文化。一种文化的形成需要时间去慢慢渗透和积累,需要这个文化“圈子”里的每一名员工去共同维护。不论是企业的管理者还是普通劳动者,都是这个“圈子”里不可或缺的成员。只有全员共同参与,多系统协同运作,工匠文化的氛围才会足够浓郁,工匠文化的感染力才会足够深厚,工匠文化的魅力才会足够纯粹。有了名为工匠文化的池塘,各类岗位精英就会鱼跃而出,企业、社会、国家就会因此而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