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疫病防控现状及科学防控策略探讨
2021-12-26刘文宁
刘文宁
(南宁市武鸣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 南宁 530122)
1.引言
近年来,我国畜牧业,养殖业的数量,规模不断扩大,但动物疫病形势仍不乐观,各种重大动物疫病也相继出现,困难日益复杂,加强传染病防治势在必行。据对动物疫病发生原因的分析结果显示,家畜的养殖方式不规范,饲养环境恶劣,饲养业界对动物疫病的控制及控制不到位,疫病种类多样,包容范围广泛。防控工作中如果解决不好这些问题,必然会造成社会经济重大损失,甚至危及消费者的生命财产。重大动物疫病除了给畜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外,还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采取科学预防手段,做好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动物疫病防治的科学方法,总结了如何在新的科学防治阶段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2.动物疫病防控现状
新世纪以来,我国畜牧养殖业虽然取得显著成绩,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动物疫病防控问题最为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家畜的生存环境和质量问题
目前国内大部分养殖户仍采取传统养殖方式,不少养殖户希望在有限的空间里实现养殖利益的最高纪录,忽视了向动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传统的密集养殖方式不仅不能及时消除动物的粪便,动物的活动空间也受到很大的限制。这种养殖方式的动物传染病发生率较高,一旦畜禽发病甚至死亡,饲养者将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另外,养殖人员为减少费用,经常选用自选饲料,该饲料原料往往未经合作组织专门检测的过程,利用个别不法商人生产的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食品,以及以回收的食品为原料生产食品,使动物品质不符合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长期食用食品添加剂,会降低动物免疫力,影响正常生长,给传染病的发生创造条件。
2.2 防疫意识不足
经调查发现,目前不少饲养人对动物疫病仍以传统治疗为主,很少有养殖人员认识到预防控制的重要性。具体表现为养殖户管理牲畜时,往往选择牲畜混养的方式,这种养殖方式的存在,使得动物一旦发生疫病就会感染周围其他动物,而对于患病的牲畜,人员处理方法简单随意,常常不按规定处置。
2.3 技术落后的防治
具体来说,首先是各类畜禽预防接种种类和数量严重不足,不少疫苗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都远远低于国际标准。其次,预防控制体制不足,不少地区的疫苗接种都在动物疫病发生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疫病治疗技术落后的局面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技研发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在自主开发的生物治疗剂中出现了基本的空白。二是宠物类用的疫苗缺乏,生产工艺和技术不能达到国际标准;三是疫病发生时,由于体制意识问题,国内兽医管理部门和动物科研人员未能及时赶到疫区,对疫病防控的重点和难点技术问题未能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延误了疫病防控的最佳时机。
2.4 动物防疫机构队伍建设不足
面对行业结构改革,动物防疫机构队伍建设面临新的挑战。一些地区防疫经费不够充足,人员队伍老化现象严重,整体素质不高,基层动物防疫队伍不稳定,人员待遇不高等问题,加上各行各业面临结构改革,尽管个别地方试图调整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职能,但动物防疫机构队伍建设总体面临新的挑战,对今后事业发展带来更大困难。
2.5 病毒变异加速,防疫控制困难增大。
随着人类生活环境的变化,传染病病毒形势的新变化很快,病毒不断的变异和重组传染病的消灭遇到很大困难,随着防治困难而产生的家畜家禽,家禽及其产品的流动性交易频繁等,使得传染源控制困难增大,动物疫病传播率较高的动物疫病防治遇到的困难加大。
3.动物疫病科学防控
当前形势下,动物疫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都要及时处理,切实提高防疫工作效率,保证防疫工作质量,及时控制各种动物疫病的发生,减少动物疫病造成的经济财产损失和人民生命财产风险。具体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明确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具体职责
预防动物疫病是一项复杂,繁琐,长期的工作,所以防控重在预防,而不是治疗。如果是在疫病开始后才去消灭疫病,那么从根本上就不可能积极防御动物疫病。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明确饲养动物的相关工作职责,作为提供安全安慰食品生产者的动物健康食品安全的责任人员,当然要从动物饲养开始树立正确的防疫理念,再次确认各地区的工作人员,兽药饲料生产厂家的技术支持。要从每个人的观点出发,履行好自己的岗位职责,按照免疫程序做好强制的免疫工作,按照要求建立健全免疫档案,附具畜禽标识,实行追溯管理,确保养殖业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政府部门也要加强监督管理,从兽药或饲料的生产来源出发,加强监督管理,切实保障养殖户的合法利益。必要时可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饲料、疫苗的补贴,以减轻养畜户的经济负担,确保他们通过养殖牲畜走上致富之路。
3.2 多样化畜产养殖
科学养殖模式转变,饲养观念转变,饲养产业化推进,专业化是畜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不断提高养殖水平,如农民普及科学养殖知识等。新建,改建,扩建畜禽养殖场,应当符合畜禽养殖区划分方案,办理环境影响评价,养殖用地登记,养殖场登记等相关手续,建立专业化养殖共同体,事前做好动物疫病预防措施,改善动物生长环境。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消毒,科学饲养,确保动物食用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素,提高自身免疫力,有效预防动物疫病。
3.3 为畜禽养殖者提供有效防控疫病技术保护
我国养殖业的组成主体仍然以中小型规模的养殖企业为主。养殖地点均位于经济发展程度不高的农村,缺乏专业化的动物疫病防控技术人员。而且,这些疫病预防控制人员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不能持续提供传染病预防控制技术服务。这与我国现行的畜牧兽医管理组织体系有很大关系。现阶段,我国有关动物疫病防控的职能部门还没有从行政职能完全转变到服务职能,基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也没有得到政府部门在技术服务方面的支持。在疫病感染中遇到比较少的临床病例时,国家有关部门要不断完善,能够有效保证疫病技术保护队伍的专业化,不断完善防范疫病的设备和技术,使动物防疫效果整体上升,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临床综合诊断能力。
3.4 完善动物防疫设施和管理制度
实现动物防疫手段向现代管理的目标,必须完善相关的动物防疫设施。动物防疫的基础建设,也要纳入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地方政府要从兽医体系改革入手,建立兽医中心、检验中心、动物检疫监督及生物药品储存设施,提高农村检疫工作人员工资,让更多优秀年轻防疫人员能留下来工作。培养防疫人员基本计算机网络功能,建设动物防疫网络设施,实现乡镇防疫站网络电话通信,加强技术通信,提高防疫工作效率。
3.5 加强技术研发,扩大传染病保险政策
当前,面对落后的防疫技术问题,加强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研究尤为重要。值得关注的是,领域的研发、革新工作不是一个部门或单位可以完成的,而是各个部门应该相互合作、相互联合。以后,要完善大病保险政策的推广工作,通过这种方式消除养殖户防疫的后顾之忧,逐步建立科学的防疫工作制度。农业保险在我国兴起近70多年,但由于多种因素,并不能对新农村建设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因此,在保障用户合法利益的前提下,最好强制执行这些保险政策,并在此之前进一步完善其补偿标准。
3.6 完善兽医执法监督体系建设
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完善执法程序,规范和监督兽医行政执法活动,明确动物卫生监督的目标和职责,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动物卫生监督行政执法责任制。为优化畜禽养殖,有效防控动物疫病,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推进全区生态文明建设,不少地区通过完善社会监督机制,早发现,早制止,早查处,确保防控方案顺利实施。
总而言之,在目前的政策下,国内养殖业、畜牧业都进入了发展的黄金阶段,但动物传染病的预防、控制问题仍然存在。为防止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扩散,今后应整合社会各种资源,引进先进技术,解决疫病问题,提高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质量。动物疫病防控需要全体从业人员共同努力,只有不断完善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设备,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水平才能跟上国际化发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