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种课堂之外的学习

2021-12-26清风慕竹

高中生之友(中旬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游历游学司马迁

○清风慕竹

说到学习,古人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好理解,端坐课堂上,寒窗十余载,做的都是读书这件事。而在今天常常被忽略的,是另一种同样重要的学习方式,叫“行万里路”。这种方式称为游学,即通过外出游历,踏看山川,拜访名师,以亲身体验的方式增长见识,开阔眼界,获得学识。

孔子游学,得遇良师

说起历史上游学的第一人,非儒家的始祖孔子莫属。

孔子非常好学,留下了“韦编三绝”等著名的故事,但他也有想不明白的问题,想向老师请教。有一天,他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朝守藏室之史老聃,博古通今,知道礼乐的起源,明了道德的根本,我想去请教他,你愿意跟我去吗?”

彼时周朝的首都在洛邑(今河南洛阳),从曲阜到洛阳行程有500公里。当时最先进的交通工具就是马车,孔子家贫,没这个条件,他之所以跟南宫敬叔说这件事,是因为南宫敬叔的父亲是鲁国的大夫,是有能力促成这件事的。果然,他们向鲁国国君申请了一辆马车、两匹骏马,还配了一个车夫。有了国君的资助,孔子的游学之旅得以成行。

经过千里跋涉,孔子终于见到了老子,他向老子诉说了自己苦苦求学十余年却未得大道的烦恼。老子不仅与他探讨了学术问题,还带着孔子拜访当朝大夫苌弘。苌弘是当时著名的乐师,乐艺精湛,他教授孔子乐艺,领孔子参观祭神的典礼,教给孔子许多礼仪,这些都是书简上没有记载的东西,令孔子大开眼界。

这次游学,让孔子感慨万千,当他走到黄河边上,见到河水澎湃奔流,不由得感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就像这河水,奔流不息,转瞬即逝,要抓紧时间学习啊!

游学的重要目的,就是以能者为师。即使博学如孔子,也会有认知的短处,也会有对未来的迷茫,解决之道就是向老师请教。谁能成为自己的老师呢?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身边的人总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当然,更重要的还是找到贤于己者,要勇于发问,就像孔子不远千里去拜见老子,执弟子礼,谦恭讨教。

孔子学富五车,并非与生倶来,而是放低身段,以谦卑心态兼收并蓄,纳百川终成大海,这才是根源所在。

司马迁游学,眼见为实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也是游学的受益者,他平生进行过两次游学。

第一次是在元朔四年(公元前125 年),那时司马迁年仅20 岁。他的父亲司马谈时任太史令,作为读书人,父亲显然知道游学的重要性,因而全力支持司马迁外出考察学习。

依据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可以大体勾画出他游学的主要路线:从长安出发,渡江“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坐船在湘江和沅江流域考察舜的葬地及其生前功绩;然后去江西,登庐山,考察大禹疏通九江的遗迹;又抵达汉高祖刘邦的故乡江苏丰县,向父老们请教汉高祖发迹前的逸事;随后在山东“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观孔子之遗风”,学习先秦的乡饮之礼和宴射之礼;最后经过魏国旧都大梁,打听夷门监者侯嬴与信陵君的交往经历,再从大梁返回长安。

第二次游学是在他担任郎中后,奉命西征巴蜀,南至邛州、昆明。后来随汉武帝“巡祭天地诸神名山川而封禅”,遍游了汉武帝巡幸过的地方。这次游历,北至辽西,东至山东,西至甘肃,南至云南,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正是通过这种游学,司马迁考察和了解了全国各地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经济状况,更通过山川地势的实地勘探,明了了天下大势,从而在日后的写作中,既纵横勾画、高屋建瓴,又细致入微、生动传神。

《史记》这部鸿篇巨制,不仅史料丰富,而且生动传神,这不仅得益于司马迁作为史官的优势,更得益于他花费大量时间的游学,行遍山川,踏访古迹,请教乡民,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这是那些高居于殿阁之上,仅凭前人记载而著书立说的人所不能比拟的。那些鲜活的语言、生动的事例,都是司马迁汗水的结晶啊!

我们要想把学问做扎实,多看、多读书是条途径,走出去多见、多体验更为重要,在这一点上,司马迁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王韶游学,逆袭人生

王韶是北宋名将,战功卓著,但他最初是进士出身,是正宗的文人,他如何弃文从武,成了一代名将呢?

王韶是江州德安(今江西德安)人,自幼酷爱读书,才华横溢。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27 岁的他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一举高中。王韶天赋高,志向更高,他爱好军事,长于谋略,先后任职新安主簿、建昌军司理参军等,但在宋朝重文轻武的氛围里,他感觉距离实现人生理想越来越远。后来他参加了制科考试,这是为选拔特殊人才而设立的考试,不幸的是,王韶落榜了。

按理说这也没什么,因为制科考试难度很高,两宋300 余年间,仅有40 多个中举者。但王韶不这么想,他认为落榜是因为他的策论缺乏实用性。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去官职,游历西北。几年间,他风餐露宿,用双脚走遍了西北地区的山山水水,熟知了边境的地形,也了解了边境的民风、经济、军事等社会状况。

话说回来,王韶一个南方人,为什么要跑到西北游历呢?原来在宋神宗登基之时,大宋王朝内忧外患,日益崛起的西夏成为西北边疆的巨大威胁。宋神宗急欲改变这种危局,却不知道如何入手。王韶深知国家安危之所在,所以选择了前往西北游历,在对形势烂熟于胸后,他提笔写下了《平戎策》,详细分析了黄河、湟水之间吐蕃势力的状况,论述了攻取西夏的策略。

这道奏疏一上,让宋神宗如获至宝,当即下旨召见。随即宋神宗封他为秦凤路经略司机宜文字,相当于机要秘书,命他实施平戎的构想。最终王韶率军前后收复熙、河等州,击败吐蕃,开疆拓土,史称“熙河开边”。这让宋朝在军事上对西夏形成合围,转守为攻,占据主动。王韶因功被封为观文殿学士、礼部侍郎,后又升为枢密副使。

从一个小官到正二品的枢密副使,王韶成功实现了人生的逆袭。毫无疑问,他所进献的《平戎策》成了敲门砖。在我们的人生进程中,很多人都会遇到怀才不遇的窘境。在这种情况下,与其愤愤不平地抱怨,不如脚踏实地地行动,积极弥补实践经验的欠缺,面向实际,正视困难,找到破解困境的路径,就像王韶那样,人生的道路才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在某种意义上,后者更为重要。读书给予我们的是知识,而游学给予我们的是见识。正是这种见识,奠定了我们人生的格局。

世界那么大,你真的需要去看看!

猜你喜欢

游历游学司马迁
农村游学活动
斑斓纵横
靖边县武术协会到登封开展武术游学活动
司马迁还璧不犹豫
海外游学别因焦虑而盲目跟风
开学相见时的问答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海外游学勿忘教育之本
博物馆之探案游历
司马迁拒受玉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