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高兹劳动观的逻辑基础、核心论题及理论指向
2021-12-26孙晓丽林美卿
孙晓丽 林美卿
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劳动状况的分析,安德烈·高兹认为,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分工和经济理性的存在,工人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求得生存,并且逐渐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分离,工人渐渐麻木,开始失去劳动的自主性,工人的劳动已经发生异化,工人在劳动中所受的摧残与折磨使得劳动者本身开始异化,进而这种异化开始慢慢影响到政治、消费观念、文化理念等。总之,一切都被异化了,而这所有的异化必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一、资本主义的严重异化:高兹劳动观的逻辑基础
1.从劳动异化到人的异化:高兹异化概念的建构
在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下,绝大部分生产资料为少部分资本家私人占有。资本家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统治,必须加快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开始实行雇佣劳动,将资本主义市场上的劳动力商品化。而在高兹看来所谓的“付薪雇佣劳动”就是异化劳动,是受资本主义劳动分工决定的他主劳动。但是,一无所有的劳动者别无选择,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获得维持自己及家人生存所需的生活资料。占有社会绝大多数生产资料的资本家为获得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无限度循环剥削工人的劳动产品。劳动的现实化过程就是劳动与劳动产品、劳动与生产资料的分离过程。高兹认为,“作为资本主义合理化的一大成果,劳动不是一种个人的活动,不受制于基本的需要,但恰恰在这点上劳动失去了其界限,没有创造性,不是对普遍力量的肯定,它使从事劳动的人非人化”。〔1〕工人除了自己的劳动力自由外一无所有,工人将这种劳动力出卖时,即说明在生产实践中工人已经彻底失去了自由,这种雇佣劳动已经不是自由自在的生产实践。
高兹认为,资本主义雇佣劳动“这种强制劳动和它的必要性是出于劳动的社会分工”。〔2〕在劳动分工制度和资本家的无情剥削中,工人开始变得似“玩偶”那般,只是机械麻木地服从资本家的指令进行生产以求生存,自己的任何想法在付诸行动时均受到限制,工人被强制劳动,工人在劳动中无法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更无法实现有意识的改造世界。这种非自愿的劳动使工人身心受到折磨,劳动成果也被资本家收入囊中,但是为了生存,只能被动接受资本家的无度剥削。高兹强调,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随着人类思维与技术的紧密结合,人类的思维被形式化了,人们开始脱离活生生的现实社会,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3〕为了金钱,工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听从资本家的指令,甚至放弃尊严;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开始恶意竞争,工人通过不间歇的工作和竞争使自己免于饿死的结局。资本主义社会变成金钱社会。归根结底,劳动分工无法摆脱资本主义的强制性和对经济理性的追求。
2.消费异化:人的异化的必然结果
高兹认为,快速发展的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就是一个典型的消费社会,消费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由此消费领域开始出现异化。消费异化主要指的是人们通过购买不需要的商品去填满自己心理空虚的行为,这里包括资本家的消费异化和工人的消费异化。
资本家的异化消费主要表现为对个体特权的追求。资本家对某种商品的购买并不一定是真的需要,而是为了在社会等级分明的情况下彰显自己的阶级特权和财富,也以此来重建穷人的贫穷。而工人的异化消费则表现为寻求自身的存在感。工人将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之后,机械地服从资本家的生产指令。这是一个无聊而又使人受压迫的过程,工人开始进入否定自我的死循环,无法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只能到劳动之外寻找自己的主体存在感。在消费过程中,顾客就是上帝,所以工人误认为无节制的消费可以释放劳动中所积累的不满,补偿自己在劳动过程中所遭受的挫折,消费变成了工人们快乐的天堂。
3.自然异化:资本主义的深渊
高兹认为,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爆发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制度及其生产资料私有制,而劳动异化、消费异化、科技异化都是自然异化的重要原因。
自然奠定了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石,它为人类物质生产实践提供原材料。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后,自然以自己的方式继续存在和发展,它通过净化生活垃圾、工业废弃物等,与人类社会始终处于平衡状态。但是,资本家为了追求最大化的剩余价值,开始对自然资源无情掠夺。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状态也开始被慢慢打破,自然开始沦为资本增殖的工具,人类社会也开始一步步走向无望的深渊。每个资本家都力图掌控更多的资源,并且为了满足他们的物质欲望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资本家就越能通过这种社会财富的生产将自然资源占为己有,并继续疯狂榨取自然价值,全然不顾自然界的资源承载系统、自我恢复和自我再生系统红线的警告。此时科学技术也不再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而是被资本家为追求个人私欲所利用。资本家通过发达的科学技术对工人进行更加无情的剥削,为了生存依附于资本家的工人没有能力去认识这种关系、反抗这种做法,因此,工人也成了资本家疯狂奴役自然界的帮凶,这种对自然规律肆无忌惮的破坏必然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必然会导致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加剧全球变暖,海平面的提高将对沿海地区的农业和全国经济造成不可逆的损失,森林被大肆破坏而引起泥石流和火山爆发,野生动物们不仅没有了成长的家园,而且开始被人类端上饭桌。
二、资本主义劳动分工批判:高兹劳动观的核心论题
高兹从多方面证明了这一点:劳动分工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异化的根源。从工人角度看,工人渴望在劳动中充分发挥自主自觉的能动性,渴望在工作中得到肯定,达到自我满足的目的,但是脑力工人、体力工人的分工与生产的专业化决定着这一目的不可能实现。从资本家的角度看,劳动分工是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的工具。资本家雇佣劳动力并无情占有工人生产出来的全部产品,势必会引起工人阶级的强烈不满,资本家要实现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必须强力镇压工人的不满,使用有力的手段对工人进行控制,这时严格劳动分工的实行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严格的劳动分工强迫工人持续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虽然工人没有对所生产产品的所有权,但是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技术专家、经理等的带领,工人显然没有独立生产的可能。从资本主义统治的角度看,通过实行严格的劳动分工,不仅消解工人的劳动自主性,而且消解了生产工人与技术工人的反抗性,轻易达到了控制工人的目的,这对于加快资本增殖和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1.对资本主义社会技术的批判
为了更加深入地理解人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异化、人的异化、消费异化以及生态异化的根源,高兹从技术角度进行了分析。劳动衍生了技术,技术推动了劳动分工,劳动分工使人们变得麻木和机械,劳动者没有了自主性和创造性。随着技术水平和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劳动也在不断地消亡。更加先进技术的产生一方面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也势必要消灭大量的技术和非技术的劳动,例如人们不熟练的反复任务被消除是必然的。一些旧的生产部门被消灭,一些新的生产部门也在产生,劳动分工的格局也在不断朝着有利于资本家希望的方向发展。资本主义的劳动分工和科学技术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一方面技术作为资本主义劳动分工的推手,使得资本主义劳动分工愈加严格,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日益严重。另一方面,劳动分工也加剧了科技的异化,进而使科技成为劳动分工的工具。从整体上说,资本主义技术的发展历程也是生产者地位不断下降的历程。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丧失了中立性,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技术分工使工人无法掌握生产过程,这加剧了劳动破碎化,工人变得麻木和顺从,劳动成为异己的力量。技术对劳动者和人的压迫使劳动者在劳动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慢慢减少,处处受到技术的限制,给生活带来痛苦和压抑。人成为资本主义科技的控制对象和奴隶,而彻底丧失了主体性和批判精神的人便成为了单向度的人。资本主义技术也造成了人际关系的不平等,掌握高技术的人就理所当然地拥有、使用特权,就可以控制那些掌握低级技术的普通工人。资本的代理人事实上就是这些掌握着先进技术的人,他们让那些没有掌握先进技术的普通工人服从于机器和资本的统治,使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在无形中形成一种等级制的关系,这种等级制也会导致现行社会背景中人群的分化,使得本来就大的贫富差距被进一步扩大。
2.从对技术的批判延伸到对资本主义教育的批判
高兹认为,资本主义教育是资本主义劳动再分工的基础。而资本主义教育已经完全被产业化了,变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新领域,教育开始走向它的反面。资本主义的教育主要分为自由主义的大学教育和技术、工程院校教育。大学教育是通识教育,通过知识培训,学生能够自力更生;而技术教育既教授知识又教授实践技能,使得学生接受并慢慢认同工厂、实验室和官僚机构的权威制和等级制,即“那些能够忍受被统治、被压迫、严格的纪律和没有任何吸引力的工作且符合资本主义需要的个体,他们只有很少一部分被选择出来以逃脱那种乏味的反复工作”。〔4〕这使得能逃脱出那种乏味的反复工作而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少之又少,高等教育被故意设计去除一半以上的人,很多人却没有看破这一现象而认同这一教育体制,认为自己天生没有习得知识的能力,只能去工厂重复那种乏味的简单劳动,这进一步加剧了劳动分工的极端化。
三、生态社会主义:高兹劳动观的理论指向
生态理性的意义可以概括为一句格言:“少而好”。生态理性以“生活得更好,但劳动、消费更少的社会为目标”。生态现代化要求投资不再服务于经济增长而是服务于经济减速,即缩小现代意义上的生态理性的辐射范围。因为如果不限制活跃的资本,如果不削减劳动时间,就无法实现生态重建,生态现代化要求与社会主义的原始目标不谋而合。
1.重建生态理性
高兹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理性是实现生态社会主义的首要障碍。高兹首先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危机、消费危机、社会危机等危机的根源都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危机就是生态危机。生态危机又是由资本主义的经济理性导致的,因此,分析经济理性的本质及其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理性追求效率至上、越多越好,以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以利润动机为指导原则,不考虑活生生的人的感受,即带给人的是幸福还是痛苦。高兹说:“迄今为止,除了资本主义的管理科学之外,不存在别的管理科学。问题仅仅是在多大程度上经济合理性的标准应当从属于公司之内和公司之间的其他类型的合理性。资本主义经济理性的目标是尽可能高的效率,这种效率是以每个单位的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所获得的盈余来衡量的。社会主义必须被看作是将资本主义合理性限制在一个民主地设计的框架之中,这个框架必须服务于以民主方式确定的目标,而且当然也应当反映在对公司之内的经济合理性的限制上。”〔5〕
重建生态理性有两条道路,即资本主义方向的生态重建和社会主义方向的生态重建。资本主义方向的生态重建将经济理性至上作为首要原则。经济理性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不是传统的“够了就行”的观念,而是代之以“越多越好”的原则,人们不关心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真实需求,关心的是更多的生产、更多的金钱和消费,强调消费得越多越好,越来越用金钱和财富的多少来衡量人的地位和价值。人迷失在金钱和消费中,丧失了批判精神和主体地位。同时,不加节制地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这必然会带来过度生产和过度需求,最终造成人的异化、自然异化等。在资本主义方向的生态重建中,经济理性至上与生态效益根本无法实现兼容,其实也可以说是一种“虚假的”改良,只能缓解生态危机的爆发,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危机。社会主义方向的生态重建始终奉行生态理性至上。它是对未来社会的一种美好设想,但不能把社会主义单纯地看作一种社会形态,如果僵化发展社会主义,那必然会犯苏联的错误。生态理性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其生态重建的目标与社会主义方向的生态重建不谋而合,主张生态理性第一,经济理性第二。社会主义方向的生态重建能够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甚至可以为了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而放弃经济效益,这是资本主义方向的生态重建无法实现的。生态理性也能够实现适度劳动和适度消费的目标,始终把对自然的尊重与保护放在首位。
2.合理消费
资本家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以实现资本增殖,使消费者的需求以及心理都成为资本控制和操纵的重要方面,并一步步沦为资本主义的消费机器。由此高兹认为,现行的资本主义生产有怂恿消费者进行激情消费的趋向,这已经不仅仅是物的资本化,而且是生活资料的资本化。从生产层面来说,只有消费者的欲望和激情被调动起来时,产品才会供不应求,资本家才能进行下一轮生产乃至扩张。因此,在异化消费观的影响下,人们不再重视个人评价和生活品质,而是将消费的数量和种类奉为成功的标志,这必然对人的发展和环境都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在人们心中已经逐渐形成了衡量工作成效的一种客观标准,他们认为成功不再是因为个人的评价和与生活品质相关的问题,而主要因财富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这种量化的方式确立了一个现实的标准,严格区分了穷人和富人的阶层,使得等级制度更加森严,这一现实状况已经不需要任何权威、规范的评价尺度来证实,只因金钱而获得成功的名号。”〔6〕从精神层面来说,资本主义将文化产品也当作商品来销售,这不仅无法实现推进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反而在不断地压迫人和奴役人,因此,后工业文化的产生显得尤为必要。生态社会主义向来主张将劳动与闲暇结合起来,将消费、人的需求及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在实现自我劳动价值与合理消费中寻找人生真正的幸福与快乐,通过合理的社会生活方式摆除异化消费以缓解生态危机。
“生活得更好的唯一方法是生产越少、消费越少、工作越少、生活多样化。”〔7〕这与生态社会主义的“少而精”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不谋而合。“消费得更少,生活得更好”是为了追求人的自由、生活的品质,而不是以消费和金钱的多少来衡量人的成功与否。人在劳动中可以感受到主体地位,自我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在精神需求得到满足后逐步减少对消费的依赖。将物质需求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尽量选择高使用价值的产品以节约资源,保证生态系统的逐步恢复。这使得人们的劳动时间逐步减少,劳动者的自我时间管理得到实现,成为自己生活发展的掌舵人。在不断的改变中,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完美融合。高兹强调,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彻底摆脱被欲望和激情灌注的消费主义,实现资本主义的低级工业文化向生态社会主义高级文化的飞跃,从根本上撑起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和价值追求的旗帜。
四、结语
总之,高兹的劳动观试图通过生态社会主义的建立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解放,这使得我们对资本主义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其劳动观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启示。首先,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理性的无限蔓延产生了诸多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要有从经济理性走向生态理性的智慧。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树立人与自然彼此交融、共同发展的新型关系。其次,为避免出现资本主义教育危机,我们应注重教育公平,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有效方法。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推行终身职业教育。最后,由于资本主义工业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使人们变得盲目、虚假、拜金,因此,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我们要积极倡导“生活得更好、消费得更少”的消费理念。改变人们原有的生产和消费的价值观念,弘扬勤俭节约的中华传统美德,引导人们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倡导符合人类发展潮流的美好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