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农艺融合助推师宗县玉米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
2021-12-26姜有祥
姜有祥
(师宗县农村机械化技术学校,云南师宗 655700)
1 概述
传统的玉米生产,人畜耕作,劳动强度大,播种深浅不一,费事费工,生产效率低下。师宗县于2014年引进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以每年133.33 hm2的示范样板进行推广试验,效果显著,2020年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种植规模超过1 333.33 hm2。发展农机农艺融合的玉米全程机械化作业,有利于提高玉米生产效率,确保玉米产量,实现农业增产增收。
2 农机农艺融合助推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技术经验总结
2.1 选好地
选种地块,利于玉米生产机械化作业。要求:土层深厚,肥力中等,土质疏松,地块平整。
2.2 机耕地
机械化深耕,改良土层结构,注意保肥保水,力保出全苗、出壮苗、出齐苗,为丰产奠定基础。
闲置地深耕,一次翻犁,一次旋耕。翻犁深度,视土质、土层、时间而定,20~22 cm即可。旋耕深度,25 cm以上。翻耕深度一致,平整地面,将杂草、残株、底肥等一并深翻入土。
前茬种过小春作物,以旋耕机免耕整地,耕后平整田地,一次性完成粉碎、耙碎、深松。耕深在20 cm以上,保证后期播种质量。
2.3 精密机播
播种质量,关系出全苗、出齐苗,是稳产、高产的关键。在此,以精密播种,控制播种量、播种行距、株距、播种深度。
2.3.1 播种期。合适播种期,选在最佳时令播种,确保出苗质量。机械化播种,力求雨水来之前,能结束播种,否则会影响机播效率。本地最佳播种期,应选在4月下旬~5月上旬。
2.3.2 选良种。选栽品种,适应机播要求。根据示范区情况,结合土壤、农艺等要求,选栽高产、抗病、耐倒伏、穗位高、综合效益高的包衣品种,以利于机播、机管、机收。
2.3.3 机种模式适应全程机械化作业的种植模式,有如下几种:等行距播种,行间距60 cm,株间距20 cm左右。宽窄行播种,大行距80 cm,小行距40 cm,株间距20 cm左右。播种,穴栽,每穴1~2粒。播深,10 cm,深浅一致。控好用种量,用种1.7 kg/667m2,播种4 500~5 500粒/667m2。基本苗控制,株数3 800株/667m2以上。
2.3.4 测土配方施肥。早期深耕地,全层用足底肥,用有机肥1 000~1 500 kg/667m2。机播时,用颗粒缓释肥,用50 kg/667m2,氮磷钾按20:9:6的比例添加,随播种深施。配方肥,垂直施入,离播种垂直距离3 cm。施肥均匀,距离合理,避免烧苗。
2.3.5 机械除草。机械化除草,或化学除草。出苗4~5叶期,中耕除草1次。同时,追施尿素,用10~15 kg/667m2。到8~10叶期,即大喇叭口期,二次追肥,用尿素25~30 kg/667m2。期间,注意排涝,除田间积水。
2.3.6 适时机收。苞叶枯黄,灌浆乳线消失,适时机收。机收果穗,避免损失,减少落穗率。保证:落穗率3%以上,籽粒破损率1%以下,落粒损失2%以下。机械带有剥皮装置,要求:净剥率70%以上,留茬10 cm以下,秸秆粉碎长度10 cm以下,漏切率3%以下,机收机械可考虑90%以上。
2.4 关键机型选择
2.4.1 播种机选择。根据推广应用效益来看,河南豪丰机械厂生产的2BXSJ-4型机械式仿形玉米精量播种机、山东大华有限公司生产的2BCYF-3型玉米精量播种机、农哈哈四行免耕播种机,三种机型为首选。上述三种机型,属中型拖拉机,配套动力30~66 kW,播种深度满足地方农艺要求。同时,具备出苗高、漏播低、效率高等特点。适用垄距60~70 cm,一次作业3~4行。
2.4.2 收获机选择。多选自走式玉米收获机,集动力、行走、收割于一体。该机型性能好,结构紧凑,作业灵活,能一次性完成摘穗、剥皮、集穗、秸秆粉碎等作业环节。
满足该作业要求的推荐机型,为奇瑞谷王4YZ-4C四行收割机,该机型作业受限小,收割效率高,适合机播收割、人播收割之用。
3 农机农艺融合助推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技术推广
3.1 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农机农艺结合影响因素
3.1.1 传统农艺技术。当前玉米种植生产,以代代相传的耕作模式占主。传统玉米生产农艺技术,依地力、习惯、后茬种植等因素而变,随时调整田间耕种农艺模式,随意性、可变性大。此外,玉米不同小麦,收获期间,掉落的果穗容易捡拾,抢墒抢种不那么紧。由此玉米生产对农机农艺融合的要求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推广和普及。
3.1.2 农机技术难题。适应玉米全程机械化作业,针对玉米适用农机进行多年试验,多数机型趋向成熟。但是,生产商能力确实有限,规模小、研发弱、工艺落后,生产农机具稳定性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发展。
3.2 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破除农机农艺结合的措施
3.2.1 切合地方农艺要求,推广适用玉米生产机械。自县、乡镇、村三级,逐级推进示范区建设,级级召开生产机械化现场会,切合实现农机农艺融合,推进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借力农机合作社,扩大技术推广影响效力,统一农机服务标准,加快玉米标准化种植、秸秆还田、免耕保护性耕作“一条龙”作业,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步伐。发挥老百姓典型示范带动,统一玉米种植行距,改变复杂的套种技术为机械直播,为玉米全程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注意总结农机化作业先进经验,定期组织现身说法,扩大玉米生产农机农艺融合影响力3.2.2 做好农机质量性能监查,为全程机械化提供农机保障。利用好三秋农忙时节,做好玉米生产机械质量性能跟踪调查,整理收集好农机使用情况,及时将问题反馈给生产厂商,为今后改进农机生产性能提供技术指导。农机推广部门树立为民服务意识,积极改进不同机型存在的问题,及时将成果反馈给大家。成立专门玉米机械化生产协会,搭建玉米生产机械企业与老百姓的桥梁关系,增进农机生产企业、农机培训机构、农机手之间的沟通,确保到手农机具的工作效率,为推进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奠定基础。
3.2.3 推进“一条龙”作业模式,着力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发展推进“一条龙”作业模式,减少农机进地次数。夏作,小麦联合收割、田间秸秆直接还田、玉米还茬免耕播种。秋作,玉米联合收割、田间秸秆直接还田、小麦还茬免耕播种。这样全程保护性免耕播种,机械一年进4~5次,基本完成全程机械化作业,减少农机进地对土壤的破坏,同时提升农机作业效率,为玉米晚收创造条件,实现玉米年产量创新高。
3.2 探索农机农艺融合的技术路线,确保玉米全程机械化高质量发展
以农机农艺融合为出发点,全面提升玉米生产农机作业化水平,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尝试,本地总结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农机、农艺技术体系,并卓见成效。
3.2.1 科研立项,深入分析玉米生产农机与农艺的结合问题。以农机、农艺融合提高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为课题研究切入点,深入分析玉米生产过程中农机与农艺融合问题,以问题解决为出发点,总结适合本地耕作特点的玉米机械化生产技术路线和模式。目前,科研探讨的聚焦点,集中在是农艺跟进农机,还是农机跟进农艺,两者如何融合,是重中之重。结合多年的推广经验,根据云南多年的玉米平作模式,实现农机农艺融合,最应解决的是行距问题。以农机推广,改进传统的耕作模式,这其中还有大量技术措施要解决。
3.2.2 技术改进,完善玉米生产机械化农机农艺技术体系。玉米生产农机农艺技术融合,最终体现在机收、秸秆还田、免耕播种等技术体系的完善,总结形成有实践经验的技术指导意见。同时,利用好专项的农技培训班,聘请农艺专家讲授配套农机作业的玉米栽培技术,农机专家讲授提高玉米生产质量的农机作业形式,这样即普及玉米高效种植技术,同时有讲授农机的使用方法。如此农机农艺相得益彰,共同推进。
3.3 做好玉米生产农机农艺融合推广,扩大玉米生产新机具、新技术的应用面
3.3.1 送技术下基层,转变农机农艺融合技术推广方式。创新农机教育培训模式,改变统一到城镇培训的要求,将农机农艺融合技术送培训到基层,以提升玉米作业农艺水平,为老百姓玉米种植增收增产奠定基础。
3.3.2 做好服务跟踪指导,全面传播农机农艺融合新思路。选拔一批技术强、懂农业的农机师傅,深入一线作当地农民的技术指导。他们除帮助农户选购先进适用的农机具、实行包修服务、解决技术难题、提供信息服务外,还要定期深入农机户进行全程跟踪服务指导,讲解农机农艺融合的重要性和技术要点,全面传播农机农艺新知识。
3.3.3 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全面提升农机手作业水平能力。抓好普遍培训的同时,重点加强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以及农机手的培训,大力推行“农机化与农业技术”组合式技术培训,把农业专家请入课堂,与农机化教学人员同台授课,使“农机与农艺”有机的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农机手的操作水平和作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