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桥经济开发区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的思考
2021-12-26沈晓萍朱小明
沈晓萍,朱小明
(昆山天福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中心,江苏昆山 215300)
0 引言
近年来,花桥经济开发区由于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农田面积不断缩减,农机服务规模不断缩小,以及各级政府鼓励农机合作社发展,农机户逐渐消失,农机合作社成为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主要形式。农机社会化服务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是构建“集约化、组织化、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支撑,是解决农业生产“谁来种、种什么、怎么种”重大问题的现实途径,是实现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1 农机社会化服务现状及取得的成效
1.1 概述
目前该区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农机合作社有5家,实际运营2家,这两家农机合作社由于合理的运行、科学的管理、社员间相互的协调配合,使农机具的利用率、作业效率、经营效益大大高于散户,逐步形成了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目前这2家农机合作社承担了该区全部农机作业服务,为粮油生产从种到收各个生产环节提供“一条龙”作业服务,已成为该区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中坚力量,2017年该区被评为昆山市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镇,实现了粮食生产全过程不落地。
1.2 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
全区粮食生产总面积286.68 hm2,主要种植水稻和油菜两季作物。水稻生产实现“统一供种、统一机插秧、统一病虫草害防治、统一配方施肥”等关键技术,全面提升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机耕、机收、植保、秸秆机械化还田程度100%,机插秧率92%以上,产地烘干能力80%以上,水稻生产基本达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全区综合农机化装备水平达85%以上,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程度综合评估已经达到90%以上。
1.3 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农机化发展
农业机械化生产是实现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发展农业机械化,有利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为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该区出台《花桥经济开发区农机装备建设及作业能力奖补办法(试行)》文件,对购置农机在省、市补贴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区级财政补贴,尤其是对发展新技术、高性能的先进农业机械给予财政扶持,极大推动了该区农业机械化发展。自2017年该区实施农机装备建设及作业能力奖补办法以来,全区累计投入补贴资金444 646元,购置农业机械18台,秧盘20 000个,农业机械更新比例达到35.29%。
1.4 机械化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该区以“补重点、补关键、补短板”为突破口,大力推广大中型拖拉机、高速插秧机、联合收割机、秸秆还田机械,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增强机械化生产能力,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1]。目前该区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3台,其中55.13 kW以上的7台,水稻高速插秧机10台,高地隙自走式喷杆植保机5台,植保无人机1台,育秧播种机2台,半喂入高性能收割机7台,全喂入高性能收割机6台,谷物烘干机10台,秸秆还田机台13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六大生产环节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农机配套完善,农机保有量稳居全市前列。
1.5 农机合作社经营管理不断规范化
随着该区粮油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由农户承包转向集体经营管理)及安全生产监管力度的加强,不断要求农机合作社规范自身经营管理。目前该区所有农机合作社都有完善的机械台账与维修记录,并由专人负责记录管理。同时在为全区各个集体农场提供农机服务时签订农机服务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细化作业时间,作业标准和质量等。各个合作社制定切实可行的合作社章程,出台机务管理、安全生产、财务管理等规章制度,整体推进农机合作社经营管理不断规范化。
1.6 农机社会化服务范围不断扩大
随着该区农机合作社规模逐渐扩大,农机合作社的服务范围也不断扩展,已由乡镇、村“画地为牢”的区域化作业向跨乡镇、跨市作业发展,拓展合作社致富门路。目前两家农机合作社除了在该区区域内提供农机服务外,还向外拓展农机服务业务,包括:水稻机插秧服务、小麦收割、耕翻等。
2 存在问题
2.1 有限的农机仓库容量限制了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发展
由于旧农机仓库拆迁、规模化农机仓库受农业用地指标限制无法新建等原因,该区农机仓库容量有限。现有的农机仓库无法满足该区农机合作社的需要,从而限制了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发展。
2.2 农机从业人员学历低、年龄偏大,专业知识缺乏
由于农机社会化服务的进入门槛低,大部分合作社人员主要是由原来的农机大户、农机手转变而来,他们受历史因素影响和客观条件限制,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据调查,目前农机服务人员绝大部分在40岁以上,且文化水平低。在农机推广和培训中,对新知识接受能力普遍偏低。农机人才缺乏是阻碍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的重要因素[2]。
2.3 农机从业人员队伍不稳定
由于粮油生产的季节性,农机社会化服务一年只做农忙两季,极大的影响了农机合作社的收入。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农机合作社采用少数长期雇工加多数短期雇工结合的方式经营管理,且短期雇工多数为外地人员,造成了农机从业人员队伍的不稳定,给经营管理带来了很大不便,同时影响服务质量。
3 建议
为提高该区农机社会化服务的综合实力,增强服务能力,提出如下建议。
3.1 争取农业配套设施用地指标,新建规模化农机仓库
以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农业建设项目为契机,争取农业配套设施用地指标,新建规模化农机仓库,解决限制该区农机社会化服务的短板,实现“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经营企业化、作业规模化、生产科技化”的“五化”标准,不断促进该区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发展。
3.2 积极争取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扶持薄弱环节农机化发展
不断提高农机装备水平,是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的前提和基础。该区水稻生产在耕作、机种、植保、收获、秸秆机械化还田环节已基本实现机械化,但烘干环节机械化发展相对滞后,烘干设备不能满足该区粮食生产的需求,已成为制约该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一个瓶颈。发展谷物烘干机械化有利于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提升粮食品质、促进农民增收;有利于推进农业机械化、产业化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3]。针对该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六大生产环节中的烘干能力不足这个薄弱环节,争取政府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农机合作社在薄弱环节上投入,提高该区农机社会化服务的综合能力。
3.3 鼓励参加成人学历教育,提升学历水平
针对农机服务人员普遍学历偏低的情况,利用新型职业农民成人学历教育提升平台,鼓励合作社人员参加农业机械类专业的成人高等教育来提升学历水平,提高综合素质,进而有效提升农机合作社人才队伍素质,建设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会经营、素质高、作风过硬、肯吃苦、能战斗的农机队伍,确保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人员配备。
3.4 加强农机操作技能培训,提高技能水平
农机合作社中的繁多的农机设备类型,较高的技术操作要求,繁杂的农机作业,都要求农机操作人员不断提高技能水平。在提升学历的同时,结合实际,对农机人员定期培训学习,按照“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组织合作社人员参加各类针对性培训,如收割机、拖拉机驾驶培训、插秧机技术培训、无人机培训、农机修理工培训等,培训农机操作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提升合作社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建立技术保障体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人员操作不当出现农机设备故障,影响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的进展。
3.5 建立专业化服务效果评定机构和风险保障机制
在扶持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同时,加强对农机服务质量的监管,可以引入第三方评定机构的方式对专业化服务效果评定,及时解决专业化服务中的技术纠纷,以此来促进农机合作社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由于农机社会化服务包括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等多个环节,服务对象可能因为不满意农机合作社提供的农机服务而引起经济纠纷,具有较大的服务风险,为了保障农机合作社的权益,建议建立风险保障机制,确保双方的合法权益。
4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发展农机化来说,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是一个必经途径,也是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需要进一步增强农机社会化服务的综合能力,从而不断促进农机化与社会化之间的协调发展,推动农业向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4],为现代化农业的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更加有利的环境,使我国从农业大国变成一个农业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