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外交政策的基本经验
2021-12-26雷江梅裴驰云
雷江梅,裴驰云
(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我国外事外交工作的重要论述明确指出,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7。这一决定既高度概括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工作在政策方面的经验,又明确指出继续推进和平发展道路的努力方向。十八大以来,我国外交事业深入发展,外交政策框架日趋成熟与稳定,并不断推进外事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始终立足于独立自主的基本原则,在探索和平发展外交政策的历程中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强党对外事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外交理论创新;积极推动实践创新回答时代之问。
一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外交政策实施的理论基础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诞生于一个半世纪以前的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指引共产党人实现奋斗目标强大的科学智慧与理论力量。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十八大以来的外交实践相结合,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性成就。
(一)以历史唯物主义眼光把握中国外交的时代担当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为重要的理论及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中熟练运用的科学原理。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有其客观规律,历史唯物主义是把握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科学指针。
十八大以来,中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呈现复杂化、多元化态势。国内方面,经济上,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3];安全上,受“逆全球化”和民粹主义思潮影响,中美竞争加剧、周边环境动荡、“三股势力”活动猖獗等,我国面临不容乐观的安全局势。国际方面,大国关系错综复杂,地缘政治矛盾升级。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更多新威胁、新挑战。面对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中国共产党人自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全面把握国际国内社会基本形势及走向,在主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同时,承担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展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时代担当。
第一,积极推进世界多极化趋势。如今,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崛起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4]522,世界经济存在旧有发展模式动能“耗尽”,新的增长“发动机”尚未产生的结构性矛盾。一面是发达国家饱受金融危机困扰,经济态势疲软;一面是新兴及发展中国家占世界经济的比重日益上升。据估算,2018年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五国经济总量约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3.52%,贸易总额占世界的16.28%[5]。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接近40%,一大批发展中国家持续快速发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实力的增强,其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二十国集团、金砖五国等合作机制在倡导全球经济治理变革、推动国际组织改革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共产党顺应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不断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第二,把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6]209。面对已知或未知的风险与挑战,世界各国务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齐心协力开展全球性协作,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努力。中国多次在不同场合发表声明,永远擎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永远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处理对外关系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原则。倡导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与世界各国一道致力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二)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指引中国外交策略运用
辩证唯物主义在任何时候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就要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提升思辨能力,增强驾驭复杂局面以及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6]24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强调整体谋划、顺势而为,以辩证思维分析面临机遇与挑战。处理对外事务时,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在大变动的世界形势之中打破陈规,打破现有国际社会的思维定式,进行创造性发展和提升;分析判断发展大势、部署制定外交政策时,以联系的思维来破解权力之争,以整体的思维来破解人为分割;面对机遇与挑战时,“始终保持强大战略定力,在战略上判断准确、谋划科学、赢得主动”[6]246-247,做好统筹兼顾,推进改革创新,以务实的心态推动中国外交稳步向前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加强周边合作……这些富有创造性的命题无不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大局观、辩证观、系统观以及更具有全球影响的战略观,而这与我们党始终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并在实践中不断应用是分不开的。
(三)以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追求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大局
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本质特征。《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7]。一方面,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必须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外交政策;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的政治属性和对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追求,决定了中国外交不是走欧美列强争夺霸权的“老路”,而是始终以全人类的解放和进步事业为根本追求。此外,中国通过和平途径实现与世界的共同发展,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实践,不仅继承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精神,又赋予它新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1]61-62。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代中国饱受外来侵略,特别清楚发展中国家对主权独立的执着,对经济发展的渴望。传统文化、历史经历让我们追求和平,国家现状让我们拥护和平。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当下,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外交政策,始终把自身发展与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大局融为一体,以负责任的姿态和切实可行的方式推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十八大以来的外交实践表明,只有全面完整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内涵和内在规律,才能正确分析解决中国外交事业中的新问题。如果中国共产党人不全面把握客观规律、不正确运用科学方法分析事物、不抱有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理想,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外交事业就不会取得如此重大历史成就,这也是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的根本原因。
二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外交政策施展的前提条件
道路问题是根本性的问题,关乎社会主义的兴衰存亡。历经70多年的不断探索,中国外交尽管在不同阶段面临着不同的时代课题,但我们党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以此为前提,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外交政策,走出了一条独特、正确、和平、共赢的道路。
(一)始终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方向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外交政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开拓,立基国情、主动谋划、努力进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
中国外交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道路为导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道路切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自我,又致力于促进开放、合作、共赢的发展,以传统文化特性为根基,有其自身价值理念。在牢牢树立中国发展模式自觉与自信的同时,亦深刻认识和把握住了国际社会发展趋势和国际关系的形势变化。其一,中国外交把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同坚决捍卫国家核心利益统一起来。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的基石,是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8]。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性质的外交政策,它有两大特点,一是独立自主,二是和平发展,其根本在于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坚定捍卫,绝不允许任何人的意志强加于中国人民,绝不把走和平发展道路与维护国家利益割裂开来。其二,中国外交把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同推动世界各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统一起来。中国外交高举社会主义旗帜,不是霸权外交、侵略外交,而是和平外交。这是中国外交与传统大国外交的根本区别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是一条“告别传统大国主义、强权政治的大国外交之路,而致力于自身和平发展的同时促进和谐世界的新型大国外交之路”[9]。我们强化相互尊重,坚持公平正义,推进合作共赢,以构建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破解国强必霸的历史逻辑[10]。中国坚定不移地做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呼吁、力推其他国家并肩而行,不仅为中国的发展大局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更是为实现与世界各国同步发展而努力,与发展中国家“共谋发展”,同发展中国家“共进退”,让社会主义的和平旗帜高高飘扬。
中国外交立足社会主义中国的基本国情。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11]。尽管在2010年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9年人均GDP也突破1万美元,但人均收入排名却不乐观,位列世界80多位。此外,我国扶贫工作虽创造世界奇迹,但基于人口数目庞大,“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任务仍然较重”[12]。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中国的基本国情,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主要矛盾,发展中大国依然是中国的基本定位。面对这一基本国情,中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是把握“发展”这个关键词,通过协调各方关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保证国内的经济发展不受干扰。同时“发展”也是解决世界诸多问题的总原则,因而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是必由之路。
(二)始终蕴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与西方相比,中国外交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始终蕴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中国完整的历史传承和漫长的多民族融合史,使得中国外交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溯源,独具中国智慧。“仁”,决定当代中国外交的价值取向,并将“仁”的实践途径“忠恕之道”塑造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行为准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成为中华民族处世哲学基础的同时,也影响着中国外交原则的确立。“永不称霸”“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体现了“忠恕之道”。“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平等互利”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3]。“和合”,是当代中国外交的核心理论概念,并适应于时代潮流和世界大势。中国自古就有着“和为贵”的思想,“和而不同”是中国人的日常行为惯例。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中国人始终认为“弱肉强食是丛林法则,不是国与国相处之道。穷兵黩武是霸道做法,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4]523。“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同时又有世界性的普世意义,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基石。
其二,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得中国外交始终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独具中国内涵。作为指导中国与周边国家发展关系的重要理念,“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外交领域的时代应用:所谓“亲”,就是要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的集中体现;所谓“诚”,就是要诚心诚意对待周边国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这一品质的最佳表现;所谓“惠”,就是强调要与周边国家互惠互利,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这一人类永恒梦想的不断追求;所谓“容”,就是要包容并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这一人类共同价值的现实体现。
十八大以来的外交实践表明,只有始终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方向,兼并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吸收先进文化,才能将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走得更宽、更广,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外交政策应有的态度。
三 加强党对外事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外交政策推行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特点在于党是领导一切的。外事工作具有复杂性、敏感性的特点,越是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党对外事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就显得更为重要。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为党的外交工作的基本遵循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是新时代我国对外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14],它科学回答了中国开展什么样的外交,怎样开展外交的重大问题,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与中国传统文化内核。它吸收马克思和平正义思想、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继承并发展毛泽东外交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外交战略理论;融合“和合”理念,创新性地提出“这个世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5]272、“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15]273等命题,是走进新时代的中国在外交领域的基本理论指引,也是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坚持的理论和实践战略。
(二)以调动各方共同参与为手段,形成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对外工作大协同局面
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统筹协调党、人大、政府、政协、军队、地方、人民团体等的对外交往,加强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对外工作大协同格局”[1]61。一系列机构改革举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机构协同治理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转变为“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将更好地覆盖党对外事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这是完善党中央机构职能的重大举措,是对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顶层优化。进入新时代,中国的外交步伐加快了,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的成立在顶层设计上实现了党中央对外事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对于完善党对重大工作的科学领导和决策是一大利好。党政军各外事职能部门以及各部门涉外工作得到全面统筹协调;对各职能部门、各地方的外事工作指导更有效力;各部门、各地方执行中央外交工作将得到监督管理。
各领域、各部门、各地方对外工作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实现“全面开花”。第一,具有独特作用的军事外交有力配合国家总体外交。以建设世界一流军队为目标,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重要作用。第二,人民政协作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按照国家对外工作总体部署,加强同各国人民、政治组织、媒体智库等友好往来,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积极贡献”[16]。人民政协发挥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拓展交往范围、丰富交往层次、创新交往形式、优化交往布局,助力对外交往工作。第三,地方、民间外交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拥有新的空间和动力。地方政府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扩大经贸合作及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从而不断推动地方对外贸易,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此外,在党的统一领导下,中央政府搭建高端平台和创建合作机制,促进地方参与国际合作、促进国家间关系稳定发展。自2016年起,外交部启动省区市全球推介活动,为服务地方走向世界、开放发展搭建平台。同时推出“省区市全球推介活动”“外交外事知识进党校”“外交外事知识进高校”等创新举措,在外事领域党内法规建设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三)以推进外交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深入推进涉外体制机制建设
在组织机制方面,对外工作体制机制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外交系统的各单位在强化原有机构职能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自己的机制安排。
第一,要有体制机制保障。2017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32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党对地方外事工作领导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改革驻外机构领导机制、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的实施意见》《关于改革对外工作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改革援外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外工作体制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第二,要加强外事管理领域的法律、法规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我国外事管理领域的规章制度建设得以不断完善。从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对外签署协议、规范因公出国、涉外事务管理等方面,全面落实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精神,把党对外事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贯彻落实到外事管理规章制度的方方面面。
十八大以来的外交实践表明,我们党从思想理论、路线方针、组织机制等方面明确了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对外交工作的领导是必要的、充分的。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解决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对国际格局变化和中国所面临的总体战略环境研判、对外工作的指导原则问题,而一系列具体政策与组织机制的建设,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开辟新的征程。
四 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外交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外交政策发展的基本原则
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注重不断推进外交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毛泽东外交思想的核心是独立自主,邓小平外交思想强调实事求是,江泽民外交思想体现了与时俱进精神,胡锦涛外交思想则凸显和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外交事业亦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外交思想既继承和发展了建国后中国历届领导集体的外交思想,以战略的眼光构建新理论、新观念;又从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和理论观点上对西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实现超越和升华,具有更强的国际复合视野、进程导向和责任意识[17]。
(一)坚定和平发展道路理念,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外交的理论根基和实践基础,是中国的国家意志和国家战略。在七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和非凡探索中,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有学者指出,70年以来的新中国外交可分为“和平共处外交”时期(1949—1978)、“和平发展外交”时期(1978—2012)以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时期(2012至今)三个时期[18]。尽管每个时期外交政策各有不同特征,但“和平”与“发展”始终贯穿我国的对外关系理念之中。2005年、2011年中国政府先后两次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向世界郑重宣告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既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和富民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为人类发展繁荣作出更大贡献的战略抉择。
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普遍加深,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交织局面。尽管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诉求,但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家间利益相互依存,传统的权力斗争思维、“零和博弈”逻辑已经成为世界发展潮流的异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应该尊重各国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社会制度、道路的权利,尊重世界多样性、各国差异性,并将其转化为促进彼此发展的活力。中国主张建立的新型国际关系,倡导合作共赢,旨在推动国家与国家之间建立一种互相合作、荣辱与共、合作共赢的交往方式和机制,最终实现各国和平与安全、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目标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助力。因此,在制定外交政策规划的时候,一定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对内聚焦自身发展以此维护世界和平,对外强调与国际社会的良性互动,寻求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二)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妥善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依托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在其提出伊始就立足这一基本事实——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首次提出“命运共同体”这个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在此后持续丰富与深化。2018年博鳌年会上,在题为《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着重在外在路径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做出了“五位一体”的关键表述,即政治上坚持对话而不是对抗、坚持结伴而不是结盟;安全上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理念;经济上坚持走开放融通、互利共赢之路;文化上推动文明互鉴;生态上树立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19]55-57。
习近平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论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与世界形势的清醒认知和冷静判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对中国、对世界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是对中国外交理念的继承与升华,也是对中国“想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的回答,它深刻反映出中国外交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和平是当代中国外交的核心价值理念,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包容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特性。命运共同体在蕴含和平、公平、包容等价值观念的同时,也是对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基于构建世界新秩序的积极探索。
第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完全打破了西方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旧观念,发展和创新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理念。在思维方式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在全球化与全球高度相互依存的世界,必须以整体性思维来认识世界、解决世界面临的问题;在发展理念上,积极倡导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核心,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新挑战,适应世界新形势。
第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一个相对稳定、和谐的国际国内建设环境,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旨在构建和谐的国际关系,不仅有利于国际大环境的和平稳定,也有利于创建一个好的国内环境助力于实现自身的奋斗目标。
第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向国际社会传达了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这不仅彰显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发展路径,也充分体现了哲学层面谋划外交布局的思想深度和未来愿景[20]。
(三)强调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建设与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不仅体现大国担当,也是服务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路径[21]。事实上,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有助于中国更为积极主动利用全球化的有利条件和广阔渠道,从而促进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实现。与此同时,提升我国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也必然要求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基于此,2016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上,提出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两大基本原则:一是必须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二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具体到实践中,中国在各领域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全球经济治理领域,建设创新型世界经济,开辟增长源泉;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拓展发展空间;建设联动型世界经济,凝聚互动合力;建设包容型世界经济,夯实共赢基础[22]。在全球互联网治理领域,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坚持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开放合作及构建良好秩序的原则方针。在安全治理领域,提出培养“核安全命运共同体意识”,构建公平、合作、共赢的核安全体系的系统主张,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各国携手维护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在气候变化领域,本着各尽所能、合作共赢的原则,奉行公平正义、包容互鉴,打造气候变化共同应对的未来。
十八大以来的外交实践表明,不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光彩。习近平外交思想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历史大视野下超越民族、国家的大局观。“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突显包容、共享的发展观;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是中国积极推动全球治理规则更加民主、科学、合理的一剂良方;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维护国际秩序稳定提供重要保证。
五 积极推动实践创新回答时代之问,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外交政策的努力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中国进行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变革,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得以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外交的目标亦随之发生变化。外交的本质在于实践,它从实践中产生、发展,并在实践中取得理论上的突破,实现制度上的创新。为实现新时代外交的使命,中国共产党在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基本内容的同时,又为其加入时代因子,不断创新实践以回答时代之问,比如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进合作共赢的开放体系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等。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也不断在更新和完善,体现出继承性、创新性的统一,彰显了与时俱进的实践品格[23]。
(一)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全面发展同全球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中国主张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运筹同大国、周边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关系,努力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构建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外事外交工作形成了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在提出推动新型国际关系中展现中国气派、贡献中国智慧。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大创举,尽管受到来自西方的质疑和现实安全困境的制约,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外交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是积极运筹同主要大国关系。在同主要大国的关系方面,中国的指导原则是建立伙伴关系,坚持“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相互平等、相互包容。在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国际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尽管受“逆全球化”思潮影响,与个别大国关系遇到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但中俄、中美、中欧等大国关系依然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石。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来美国对中国在多个领域的不断打压和抹黑,“归根到底是对华认知出现了误判”[24]。美国一系列的“退群”举动以及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甩锅”行为,使其成为当今世界的“麻烦制造者”,这不仅不利于两国的共同利益,更无益于世界经济复苏。中美拥有许多重要共同利益,也存在一些分歧。习近平强调,中美双方如果本着尊重和关切彼此的核心利益,从大局出发以共同协商方式妥善处理分歧,努力消除彼此战略误解和误判,就可以维护共同利益[19]170-171。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这一战略思想“在拓展战略合作伙伴维度的同时,更加注重拓展经济合作伙伴、执法合作伙伴和人文合作伙伴等维度”[25],这为中国发展大国外交注入更多创新点与正能量,使中国大国外交更自信、更全面、更成熟。
二是全面加强同周边国家关系。周边外交工作是否做好,关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关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处理得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我国的核心利益,也会影响周边国家经济发展,影响地区安全与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周边外交布局,注重发挥周边外交在外交全局中的重要作用,周边系列重要外交活动得以展开。在“亲诚惠容”理念的指导下,在经济领域不断推进命运共同体建设和“一带一路”、亚投行等惠国惠周边的工程,充分利用和合理规划经济、贸易、科技、金融资源,加快建设自由贸易区,促进区域金融合作。在安全领域,中国在强调愿意在维护亚洲和平方面承担重要责任的同时,亦表示国家间应尊重亚洲的多样性特点和已经形成的合作传统,“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的权利,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19]33。
三是不断加深同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南南合作”。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自身的发展立足于发展中国家群之中。将自身发展机遇分享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以自身发展紧密联系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以实现中国梦联系发展中国家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取得历史性突破,比如联合国发展峰会、南南合作圆桌会、中阿合作论坛、中非合作论坛、中国—拉共体论坛、金砖国家、东盟等等平台相继建成。
在具体实践上,对待非洲朋友,我们讲一个“真”字[15]306。努力帮助非洲国家的整合与一体化建设,继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访非洲提出“真、实、亲、诚”对非工作方针后,2014年李克强总理访问非洲,提出共建“七大合作工程”“三大交通网络”。在联合国的授权下,中国积极促进非洲国家的地区安全和稳定,积极促进非洲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努力提供公共商品。对待拉美国家,努力推动中拉在政治、经济、人文上的全面合作与交流,努力让“中国梦”辉映“拉美梦”。对待中阿关系,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相知相交源于丝绸之路,是共建“一带一路”的挚友[15]316。利用中阿论坛促进政策沟通,将中阿合作不断推向务实、深入。
此外,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倡导在践行正确义利观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多边外交及多边事务。同不同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在联合国及相关国际组织中充分发挥作用,承担起责任和义务,比如促进发挥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等新兴集团的力量,弥补大国、周边和发展中国家伙伴关系的空隙和不足。
(二)以“一带一路”为统领,推进合作共赢的开放体系建设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此后“一带一路”倡议被广而告之,广大国家和国际组织表现出积极响应和参与的态度。对内,“一带一路”能有效化解国内产能过剩的问题;对外,积极建设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项目,建造区域经济合作架构,有效促进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对周边市场保持开放,在帮助其他国家有效地处理问题的同时助力本国产业进行升级和发展,进而实现双赢。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走进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的中国国家理想与世界理想相辅相成的表达[26]。目前,“一带一路”的参与圈子正在不断扩大,“一带一路”倡议也在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实践、创新。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这是推进合作共赢的开放体系建设的重大举措。
维护完善多边贸易体制,“一带一路”倡议以区域开放型合作引领周边和平发展。除新加坡外,“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均为发展中国家,在历史上大多曾为西方殖民地,对国家独立、民族富强有着强烈的诉求。受西方国家挑拨,相关沿线国家曾担心中国走上“国强必霸”这条老路,但“一带一路”充分释放出中国“和平”的诚意。“共商”“共建”“共享”充分体现了平等原则,“一带一路”不是助力于中国一国发展,而是有利于沿线国家共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只喊口号,而是给地区和国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发展机遇;打造普惠、开放、多元、包容的发展模式,让中国的经济发展受益周边,用中国的热情友好联通世界,地区间的开放型合作,为周边和平发展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一带一路”倡议打破了西方金融话语垄断。受霸权主义思维的影响,西方国家对现有国际金融机构的份额、领导人岗位及资金流向等实行全垄断。在此情况下,发展中国家要求提高份额的呼吁屡遭拒绝,且相关国际金融机构更愿意满足发达国家的贷款而忽视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这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十分不利。为保障“一带一路”建设的资金供给,亚洲基础设施银行、丝路基金等国际金融机构在中国的倡议下成立。这些金融机构着眼于为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融资渠道和资金支持,有效缓解了国际金融机构贷款不足和资金流向垄断的问题,在打破西方金融话语垄断的同时,推动了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发展。
总之,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外交政策过程中所形成的基本经验,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质和品格的深刻认识,体现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外交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外交理论创新认识的全面深化,开辟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境界。坚持并不断发展这些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成功经验,中国共产党人就一定能够在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更大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