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巧设问 拓展思维
2021-12-25吴淑敬
吴淑敬
教学内容:此文选自统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虽然平凡,有弱点,但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出优秀品质的光辉。本单元的学习注重熟读精思,注重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还要从开头、结尾、文中反复出现之处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教学目标:学习通过个性化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品味人物形象,了解回忆性散文的特点,即双视角叙事。在本篇课文的讲授中,笔者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
教学过程:
1.问题设计注重情境化,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语文课堂中,教师针对某一篇文章的内容进行提问往往容易让学生产生做阅读理解的感觉,如:“这句话表达妙在何处?”“谁能试分析文中第四段的作用?”等,导致学生变得机械和被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能够将问题设计得更富情境化,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本堂课伊始,笔者是这样设计整体感知问题的:
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个民意测验,如果你请保姆,你会请阿长吗?请同学们举手表决。
(教师现场清点人数,明显看出不愿意请阿长做保姆的学生居多。)
师:好,我们先请不愿意请阿长做保姆的同学说说原因。
生:因为阿长睡觉太霸道了。
生:因为阿长没有文化,很迷信。
生:因为阿长讲究很多繁琐的规矩,让人觉得麻烦。
…………
师: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文章的3-26节中所描写的有关阿长的几件事,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标出关键词和关键句。
(学生自由读书,圈点勾画关键词句。)
师:现在我们再来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是否会请阿长做保姆呢?
生:我不喜欢阿长,因为她喜欢背地里议论人的长短。
师:哦,何以见得呢?
生:文章中写道:“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可以看出阿长是个口无遮拦、喜欢在背地里议论他人的人。
师:这句话中的哪个词最能勾画出一个喜欢背地里议论人长短的妇女形象呢?
生:竖起第二个手指中的“竖”字,在空中上下摇动中的“摇动”,还有“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中的“点”字。
生:阿长还很霸道。
师:阿长只是一个保姆,她会很霸道吗?
生:是的。文中写道:“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一个保姆睡觉时不管不顾,挤得小主人都无处容身,还不霸道吗?
师:能否把这里的“摆”字换成“睡”字?
生:“摆”是主动去做的,“睡”则是无意识地做,这里用了“摆”字,是想说明童年时代的鲁迅觉得阿长是故意这么做的,更能表现出童年鲁迅对阿长的厌恶。
师:我们再来找几位愿意请阿长做保姆的同学说一说。
生:我愿意请阿长做保姆,我觉得她心地善良、淳朴踏实。
生:我觉得她在鲁迅面前不拘小节是因为把他当成了家人,她既真诚又可靠,我会愿意选择她做保姆。
…………
设计意图:教师所设计的“你会不会请阿长做保姆”这个问题,其实问的就是“阿长是个怎样的人”,但是这种提问方式的转变却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课堂上“两派”学生纷纷积极地仔细阅读原文来为自己寻找证据。在唇枪舌战中,教师引导学生走入文本深处,通过细细品味人物的动作如“竖、摇、点、摆”以及语言神态,引导学生去探寻阿长的人物形象。随着探讨的深入,学生越来越看到阿长庸俗愚昧的外在表现背后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她为人的坦率和对迅哥儿真挚的爱。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阿长仿佛就是我们身边的某个人,可能是外婆、祖母……为下面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品味本文塑造人物最精彩的“买书后的对话”部分做了很好的铺垫。
2.问题设计注重读写结合,训练学生思维的延展性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原则之一,“读”指的是阅读,“写”指的是写作。阅读教学主要通过阅读范文来提高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阅读的能力,吸收思想营养和写作营养。写作教学主要通过作文来练习表达思想感情,提高学生写作能力。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两者相辅相成。在读写教学中,语文教师往往会引导学生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训练学生思维的延展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针对阿长为迅哥儿买书这一环节,教师从读写结合的角度设计了如下问题:
师:请大家把书合上,联系上下文语境,想象一下阿长将《山海经》送给鲁迅的时候会说什么,将想说的话写在练习本上。
(随机提问学生,并将学生所写内容输入在PPT上。)
生:阿长看到鲁迅,非常兴奋,拿著书跑过来,开心地说:“迅哥儿,我给你买了你喜欢的《山海经》啦!”
师:同学们觉得这位同学写得怎样?
生:通过写阿长买到书后兴奋的样子,表现出了阿长对鲁迅的爱。
师:好,我们请一位同学朗读文中的段落,看看鲁迅是怎么写的?
(PPT呈现原文。)
师:请大家将这位同学创作的段落与原文作比较,想一想鲁迅先生的表达厉害在哪里?
生:一个动作“递”,写出了阿长对这本书的珍惜。
师:为什么没有文化的阿长会如此珍惜这本书呢?
生:因为迅哥儿喜欢,所以她很珍惜。
生:因为这本书来之不易。
师:这两位同学说得真好!还有别的精彩的地方吗?
生:“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買来了!”这句话我觉得写得非常妙!
师:为什么呢?
生:“有画儿的‘三哼经’”这样的语言非常具有阿长的个人风格,能够体现出她是一个没有文化、不识字的底层劳动妇女,她连《山海经》的书名都说错了。
师:大家想一想,一位连书名都说不对的保姆,她是如何买到这本书的呢?她买书的过程会遇到什么困难呢?请同学们组成二人小组,表演一下你所认为的阿长买书的场景。
(挑选3组学生进行表演。)
师:同学们表演得非常棒!精准的动作、个性化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长妈妈的形象,她虽然有那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她像母亲一样发自内心地关爱着自己负责照顾的孩子。也正是因为她的善良和朴实,作者长大后才会用笔墨深情地记录下她的点点滴滴。
设计意图:探寻言语密码需要教师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此处的活动有“写”,即让学生离开文本,自己创作阿长买了《山海经》后跟迅哥儿见面的场景。有“对比阅读”,即让学生在与原文的对照中发现鲁迅作为文学大家的遣词造句之妙。有“演”,即让学生表演阿长去买书过程中与书店老板的对话,让学生去想象书店老板的颐指气使和不耐烦,甚至嘲笑,通过这样的表演,真实地贴近阿长,更进一步体会阿长对迅哥儿的发自内心的关爱,进一步丰满阿长的人物形象。这样的问题设计,既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也能训练学生思维的延展性。
3.问题设计注重生长性,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由浅入深,不断引领学生走向本文的深处。因此课堂问题设计也一定要有生长性,用黄厚江教师的话来说就是“共生”。课堂上好的问题的提出就如同土地上被种下一粒种子,渐渐地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大树。本堂课伊始,教师带入课堂的种子就是“你是否会请阿长做保姆?”经过人物形象的分析,学生已经体会到阿长粗俗愚昧外表下为人的真诚坦率和对作者真挚的爱。此时,教师可在此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开发,设计出如下问题,巧妙地引领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层次延展。
师:通过大家的讨论我发现一部分同学不喜欢阿长做自己的保姆,一部分同学喜欢阿长做自己的保姆。不喜欢阿长的同学,是不喜欢阿长的唠叨、繁多的规矩、大大咧咧的性格,以及喜欢背后议论他人的习惯。喜欢阿长的同学,喜欢的是她那颗真诚而善良的心。如果转换到鲁迅先生的视角来看,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46岁了,你觉得46岁的鲁迅先生如果再次选保姆,他还会请阿长吗?
生:我觉得他应该是愿意的。
师:为什么呢?
生:文章30—31节这样写到:“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我觉得这段话充满了成年的鲁迅先生对长妈妈的敬重和祝福。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段话,你觉得这两节应该读出怎样的情感?为了读出这样的情感,在朗读上,需要做怎样的处理呢?请同学们关注朗读的语气、音调和重读地方的处理。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本篇文章是回忆性散文,回忆性散文的最大特点是文中有两个“我”,一个是“过去的我”,一个是“现在的我”。笔者期望通过两次“是否会选阿长做自己保姆”的讨论来引领学生品味童年及成年鲁迅心中的阿长的人物形象。第一次讨论是希望学生可以感受童年鲁迅对阿长的情感,从最初的鄙夷、厌烦到后来的感动、亲密。第二次讨论的目的则是引导学生感受成年鲁迅在历经人世的纷繁复杂,感受人情冷暖后对阿长的更为深沉的情感,由此引导学生发现回忆性散文的文体特色。
王尚文教授说:“语文教学的奥秘就藏在言语形式里。发现言语形式,关注言语形式,深入言语形式,从而把握它的奥秘,这就是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任务。”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精心研读文本,探究文本隐藏在标点符号、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表现手法等言语形式中的密码,再精心设计问题,就能有效引导学生发现言语的智慧,从而积累言语经验、习得语言,进而更好地运用语言,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 见习编辑/张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