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武术教学中的“知行合一”策略研究
2021-12-25李聪张瑶
李聪 张瑶
基金项目:南京市栖霞区第十二期个人课题,课题名称:“知行合一”思想在小学武术课中的教学实践与研究,课题编号:40t0018。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思想不断的推陈出新,“知行合一”作为主流教育思想之一,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对小学武术教学中“知”与“行”合一的教学策略开展研究,通过对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等诸要素的剖析,探究武术教学现存症结,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武术教学中秉承“知行合一”教育思想、提高教学效果、达成教学目标的策略有: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习惯;提高体育教师的武术教育素养;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为学生创设展示平台等。
关键词:知行合一;武术;教学;策略
2021年1月8日,教育部制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南》中充分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养青少年堂堂正正中国人具有重要意义。武术作为中华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民国时期就以“国术”被列入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经过百余年的实践探索,武术的教育价值和健身价值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是传承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承载体。
当前,武术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内容,其教学的形式和方法与其他体育项目趋同,以技能教学为主,忽视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出现了只学武技不懂武术的现象。武术的健身价值得以体现,文化传承价值则被忽视。为弘扬武术文化,强化其铸魂育人的功能,文章以“知行合一”思想为指导,探索武术教学中“知”与“行”合一的教学策略,提高小学武术教学实效性,对深化小学武术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 “知行合一”思想对武术教学的作用与意义
(一)提高学生动作理解能力,促进武术技术、战术水平的提高
武术在几千年不断的演变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滋养,有着自身的文化体系,这也是有别于其他体育项目之处。从武术教学评价的角度来看,教学目标的达成主要以技能掌握为衡量标准,因为武术理论知识的目标达成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从而导致施教者只重视技能教学而忽视了理论知识的传授,使得学生产生喜欢武术,练习武术,而不了解武术的现象。忽视武术理论知识的传授,只教技能,如同无泉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根基。武术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传授相应的理论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武术技术原理、攻防含义和作用,对于武术技战术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提高自主学习和发现学习的能力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学习中以引导和辅导为主,引导学生利用情境教学、启发式教学、合作学习进行发现学习。在武术教学中,充分利用知行合一教育思想,在学习的初始阶段给予武学情境的创设以及理论知识引导,让学生在武术情境与理论背景的引导下进行自学。改变传统的教师领做、学生模仿的教学方式,由此丰富了教学组织形式,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学习的能力。
(三)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需要
自武术被纳入校园体育内容之日起,重技能轻理论的现象就已经存在。武术作为体育学科的重要内容,很好地完成了强健学生体魄的任务。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要求下,要想充分发挥武术的育人功能、健身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就要把“技理并重”“知行合一”作为武术教学变革的突破口。
二、 武术教学中的“知行合一”
(一)武术文化与武术技能的结合
“中国武术是民族文化的大载体,融摄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精髓,渗透了佛、道、儒家学说,蕴含了中国传统美学、文学、伦理学、中医学、艺术学以及宗教等文化内容,文化性是武术的灵魂”。多种文化的共同影响下,武术呈现出拳种丰富,百花齐放景象,这是武术文化和武术技能相结合的结果。如果武术教学中只重技能掌握,不进行文化知识和理论知识的传授,导致武术与体操无异,想要通过体育教育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就无从谈起。为了实现武术育人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武术教学就必须做到“知行合一”,让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又能了解武术文化和理论知识,两者相辅相成。
(二)学科知识与武术技能的结合
在忽视学科界限的当下,学科之间的界限已被打破,每个学科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学科与学科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影响,组成了庞大的跨学科知识体系,武术教学当然也应注意从其他学科中汲取养分。在日常的教学中,武术受到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物理学等多学科的支持和影响,教学中运用学科知识进行解释或演示,大大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如武术正踢腿練习,这个动作对人体肌肉柔韧性有着较高要求,教师就可以利用解剖学中肌肉特性结合科学的拉伸方法来提高练习者的柔韧性,从而提升正踢腿质量。重视学科知识与武术技战术的结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
三、 武术教学中的具体策略
(一)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反复练习形成的并发展成为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方式。根据其类别,学习习惯可分为一般学习习惯和特殊学习习惯。一般学习习惯包括: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下课主动复习等。特殊学习习惯是指针对学科特点,以及各学科所特有的不同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需求而养成的习惯。文章中所涉及的学习习惯就属于特殊学习习惯。从习惯形成的因素来看,想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首要任务。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内驱力的形成是学习习惯养成的第一步。小学生喜欢体育运动,更喜欢游戏活动,武术教学可有意识地创设游戏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技能的学习。如:在教授武术基本手法时,可以根据动作的特点,创设“攻防对战”的游戏情景,使学生理解不同手型的动作原理、攻防含义和作用,真正实现在玩中学。游戏情境的创设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武术教学效果。武术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实物演示、启发教学、合作学习等教学形式创设理论联系实践的场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在不断的反复练习下,学生便会潜移默化地养成“知行合一”的学习习惯。
(二)提高教师武术教学素养
相关材料表明,全国各地中小学的武术专业教师只占体育教师的28.7%。这一数据说明,学校武术教学基本上是由非武术专业的体育老师完成。武术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体育项目,由于体育教师武术教学素养偏低,教学就很难达到预设的效果。目前来看,快速提高学校武术专业教师的比例是不现实的,只能从提高体育教师的武术教学素养入手。第一,提高体育教师的武术技术和武术知识储备。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组织武术专业教师开发校本教材,作为体育教师武术教学的参考教材。教材要精选内容,提炼知识,给出教学设计的建议,体育教师可针对性钻研校本中的内容和知识,根据教学设计建议并结合自己教学特点设计教学。这样针对性的补强,可以初步解决体育教师素养偏低的问题。第二,大力开展武术教研活动,自上而下层层推进,这一点江苏省做的就值得大家学习。近年来,江苏省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室分别在2017年和2019年开展了小学武术课程教学研究系列活动,各市、区教研室、学校教研组也针对武术项目组织教研活动。体育教师通过观摩、研讨、上课和反思等,武术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教研活动的开展,给老师提供了学习平台,提高了体育教师的武术教学素养。
(三)针对性地制订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设计
一节优秀的教学设计,需要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精心设计,好的设计是上好课的保障。要想在武术教学中实现“知行合一”,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是不可或缺的。设计中,教师可根据动作的特点利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对其进行讲解。如:在学习弹腿动作时,教师借助鞭子的鞭打演示结合物理学中力的传递知识来解释弹腿的发力,这种演示与讲解使学生懂得了弹腿的要领和原理,对弹腿动作的练习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教学设计还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解决教学中的难题。武术技术中有很多快速、连贯的动作,不便于边练习边讲解,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将动作慢放或定格,教师可以对动作分析讲解,学生在学习时相对更容易理解。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分析学生易错动作,以及采用正误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找出问题所在,给出解决的方法,便于学生更好地纠错和提高。在不同学科知识的支持下,教学方法得以丰富,学生不但习得了技能,还掌握了与之相关的理论知识,真正实现了“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
(四)创设展示平台
从实践的角度看,武术课上所学知识和技能都属于“知”的范畴。学生将习得的知识在实践中应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反之,学之不用,则让学生认为无用,学习动机自然下降。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和学校应给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给予学生进行实践的机会。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置展示和比赛的环节;学校可组建班级武术组、学校武术队开展校内武术比赛,或利用大型活动进行武术表演;参加省市区级的武术比赛或表演等。通过以上形式创造机会,让学生学有所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 结语
学校教育是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主阵地,是武术学习的主要途径。想要实现武术内外兼修的教学效果,贯彻“知行合一”的思想是必要的,“知”“行”相连、互为支撑是传承武术文化的有力保障。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生、教师、教学等对“知行合一”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习惯;提高教师的武术教学素养;教学设计要有针对性,并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通过以上措施改变武术教学重技术轻理论的现状,实现武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教材〔2021〕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Z].
[2]彭鹏,尹碧昌,郑锋.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审视[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53(12):46-51.
[3]苏思慧,金盛华.学習习惯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J].学科教育,1999(9):27-31.
[4]田金龙,邱丕相.打练结合技术模式的新探索——评析武术段位制教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10):62-65+81.
[5]王晓晨,赵光圣,张峰.回归原点的反思:中小学武术教育务实推进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4,29(3):197-202.
[6]徐泉森,切尔尼申科.中国小学武术教学现实困境分析[J].武术研究,2020,5(5):93-95.
[7]郭文革.贯彻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的“知行合一”[J].体育学刊,2014,21(2):65-68.
[8]翟少红.试论中小学武术教学改革的出路——从课程、教材、教师、学生角度进行探讨[J].中国体育科技,2005(6):84-86.
[9]高旭,柴娇,孟宇.中学生武术文化认同:结构、量表及特点[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9,38(4):99-107.
作者简介:
李聪,一级教师,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市晓庄小学;
张瑶,一级教师,江苏省南京市,南师附中丁家庄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