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管内介入治疗肝移植术后门静脉狭窄或闭塞:5例报告

2021-12-25刘文浩朱文科黄湘荣方泰石王立非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肝移植主干球囊

刘文浩,朱文科,黄湘荣,冯 凯,方泰石,王立非*

(1.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放射介入科,2.肝脏外科,广东 深圳 518114)

肝移植术后门静脉(portal vein, PV)并发症相对少见,主要包括PV狭窄和闭塞,一旦发生常引起移植肝功能严重受损,甚至危及患者生命,使得及时发现并处理PV并发症成为保证肝移植成功的重要环节。本研究观察血管内介入治疗肝移植术后PV狭窄或闭塞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020年12月5例于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肝移植后发生PV并发症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9~55岁,均接受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5例患者基本资料见表1。

表1 5例肝移植术后发生PV并发症患者资料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GE Innova3100-IQ DSA作为引导设备。嘱患者仰卧,于透视下定位穿刺平面;局部麻醉后采用22G Chiba穿刺针于腋中线经皮经肝穿刺PV右支,穿刺成功后引入0.018inch导丝至PV主干,交换0.035inch导丝(Cook),沿导丝置入6~8F血管鞘(Cook)。经血管鞘引入导管,在透视下尝试通过PV狭窄或闭塞段进入肠系膜上静脉或脾静脉进行造影,显示PV狭窄部位、程度及其长度。置换超硬导丝(Terumo),引入球囊扩张导管(Cook)扩张PV狭窄或闭塞段;根据血管管径适当选择球囊及支架(Cordis),球囊扩张时间一般为40~60 s。术后回退导管鞘,以弹簧圈封闭穿刺道。

2 结果

病例1:PV造影显示PV主干远端局部狭窄,狭窄程度约60%,其近段扩张;以8 mm×60 mm球囊扩张60 s后,植入1枚10 mm×60 mm裸支架;复查造影示狭窄消失,血流通畅。

病例2:造影示PV主干狭窄,狭窄程度约90%(图1);以10 mm×60 mm球囊扩张60 s,植入1枚12 mm×60 mm裸支架后狭窄消失,血流通畅。

图1 病例2,男,39岁,肝移植术后3个月 A.直接法PV造影示PV主干狭窄,狭窄程度约90%(箭); B.以10 mm×60 mm球囊扩张后,植入1枚12 mm×60 mm裸支架,复查造影示狭窄消失(箭),PV血流通畅,远段血流明显改善

病例3:造影示PV主干-胃冠状静脉吻合口狭窄,狭窄程度约90%;以10 mm×80 mm球囊扩张40 s后,植入10 mm×80 mm、10 mm×60 mm裸支架各1枚及8 mm×50 mm覆膜支架1枚,复查造影示PV恢复通畅。术中患者血压下降,行肝动脉造影未见异常;床边超声提示穿刺部位肝包膜处出血,以弹簧圈封堵穿刺道后仍见出血;行开腹探查术,证实穿刺致肋间动脉出血,以5-0 Prolene线缝合受损动脉壁后出血停止。

病例4:造影示PV主干远端球状充盈缺损、闭塞(图2);导丝通过闭塞段后,引入6 mm×60 mm球囊扩张40 s,经导管缓慢推注尿激酶30万U(溶于150 ml生理盐水)行局部溶栓,复查造影示充盈缺损范围缩小,留置溶栓导管;予尿激酶持续溶栓(50万U/天),3天后复查造影示PV通畅、血栓进一步减少、管壁光滑而撤管。

图2 病例4,男,50岁,肝移植术后1天 A.造影示PV主干未显影,远端球状充盈缺损(箭); B.导管通过闭塞段后,肠系膜上静脉造影示PV主干扩张,左、右支分支部见球样充盈缺损(箭),PV显影浅淡; C.球囊扩张后予尿激酶行局部溶栓,复查造影示充盈缺损范围较前缩小(箭); D.留置溶栓导管,尿激酶持续溶栓3天后造影示PV通畅,血栓进一步缩小(箭)

病例5:造影示PV主干纡曲、远端闭塞;以10 mm×80 mm球囊扩张40 s后,植入12 mm×80 mm支架1枚,复查造影血流通畅,支架局部扭曲;结合CT考虑为肝肿胀压迫所致,未予特殊处理。

5例均有效开通PV。病例1术后随访至今41个月,PV通畅无狭窄,肝功能正常。病例2术后随访至今31个月,PV通畅,少许附壁血栓,无明显狭窄,肝功能正常。病例3术后并发胆总管狭窄,行胆道支架植入术,后因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性休克死亡。病例4术后随访至今12个月,PV通畅无狭窄,肝功能正常。病例5术后随访至今约4个月,PV通畅无狭窄,肝功能正常。

3 讨论

3.1 PV并发症病因 PV并发症是肝移植术后较少见的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约1.0%~12.5%[1-3],狭窄程度较轻时可无明显症状,严重时可致肝功能异常甚至肝衰竭,导致患者死亡。肝移植术后PV狭窄多发生于吻合口处,多与吻合技术有关,如吻合口成角、扭曲、张力过大等[3],亦可能与供、受体静脉直径不匹配,移植术前受体存在严重PV高压或接受TIPS、脾切除术等治疗,或移植后排斥反应等有关[4-6]。肝移植术后PV闭塞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①术前PV病变(血栓、纤维化、海绵样变性);②体循环静脉盗血,如自发门-体静脉分流;③术中损伤PV内膜或PV扭曲;④急性排斥反应。此外,肝移植术后数周内PV周围淋巴水肿,压迫PV致管腔变窄亦可能是急性PV闭塞的因素之一。

本组5例患者中,2例曾于肝移植术前接受TIPS;2例PV主干附壁血栓,其中1例PV主干壁钙化;1例PV海绵样变,近端瘤样扩张,主干血栓,移植术中发现PV主干机化血栓,予血栓剥离后吻合PV。病例3术中剥离PV机化血栓后吻合受体PV,可能是导致PV狭窄的主要原因。病例5 接受肝移植后PV闭塞,复查CT发现肝尾状叶压迫PV致PV扭曲,可能因其曾接受右半肝切除手术,腹腔粘连致空间较小,叠加移植肝肿胀压迫PV致其闭塞。

3.2 诊断和治疗PV并发症 超声是肝移植术后观察PV的便捷、有效的检查方式,敏感度高;CTA则能较超声更客观地反映PV形态及血流。本组病例5肝移植后第1天超声发现PV无血流,之后数日超声检查示PV血流通畅,但吻合口显示不清,PV左支反向血流。术后第5天行CTA检查,发现PV主干闭塞,PV左、右支于动脉期明显强化,提示存在肝动脉-PV瘘。本例提示,超声发现血流异常时应提高警惕,密切监测肝功能,必要时及时行CTA检查。

治疗肝移植术后PV并发症的主要方法包括血管内介入及抗凝治疗等。抗凝治疗适用于急性血栓所致PV轻-中度狭窄,需密切观察PV血流,避免延误治疗时机。血管内介入治疗包括经导管局部溶栓、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是治疗肝移植术后PV并发症的主要方法[7-9]。球囊及支架的直径应与邻近正常段PV相仿,最大直径不超过正常段PV直径的15%,其长度应大于狭窄段长度。YABUTA等[6]报道,约81.4%的PV狭窄患者可于1~2次球囊扩张成形术后恢复正常。儿童处于生长期,对肝移植后PV狭窄患儿多采用单纯球囊扩张术[10]。

本组1例(病例4)术后1天发现PV闭塞,造影显示PV远端球状充盈缺损,行球囊扩张及尿激酶局部溶栓后血栓缩小,乃留置溶栓导管持续进行溶栓;3天后再次复查造影显示血栓进一步减少,PV通畅且管壁光滑。本例提示,部分肝移植后PV急性血栓形成的原因可能是PV周围淋巴水肿压迫致管腔狭窄、血流减慢,经抗凝、溶栓再通后,随着移植肝淋巴系统的重新建立,淋巴水肿减轻或消失,PV血流可获改善,无需支架植入亦可保持通畅。对此类患者可尝试以球囊扩张+置管溶栓术开通PV,可避免因支架植入后长期接受抗凝治疗,但存在短期内再发狭窄或闭塞风险,需监测肝功能指标并以超声严密监测PV血流。刘煜等[11]报道,仅行球囊扩张术治疗肝移植术后PV狭窄,术后再狭窄发生率为50%~60%,故主张植入支架;KIM等[12]指出,植入支架较单纯球囊扩张术成功率更高,且术后再狭窄率较低。孙军辉等[13]认为植入支架后易致PVT,且支架选择不当会对再次肝移植手术造成困难。本组对3例PV狭窄均行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均成功开通PV。针对此类PV并发症患者采用哪种治疗方法可使患者受益更多尚需进一步观察。

PV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主要并发症为腹腔出血、气胸、胆道损伤及球囊扩张所致吻合口破裂出血。本组1例术中发现血压降低,经开腹探查证实为穿刺致肋间动脉损伤出血。肋间动脉出血时PV压力较低,如术中患者出现大量失血迹象,应及时行肝动脉造影;如肝动脉无异常,则应考虑穿刺引起肋间动脉出血的可能。

综上,血管内介入治疗肝移植术后PV狭窄或闭塞效果良好。但本研究为回顾性观察,且样本量小,仍需多中心、大样本量研究进一步观察。

猜你喜欢

肝移植主干球囊
全球首条1.2T超高速下一代互联网主干通路
抓主干,简化简单句
一次性子宫颈扩张球囊在足月妊娠引产中的应用
二代支架时代数据中糖尿病对无保护左主干患者不同血运重建术预后的影响
高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血运重建术的长期预后
球囊预扩张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肌微损伤的影响
COOK宫颈扩张球囊用于足月妊娠引产效果观察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研究现状
肝移植术后患者的健康之路
球囊扩张法建立经皮肾通道的临床观察